APP下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2021-12-28张学梅

辽宁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反比例视图函数

张学梅

(锦州实验学校)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生感受到心灵舒畅、自主探究、体验成功、自行采撷知识果实的课才是有效的数学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主动探索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一)自主发现,积极思考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保守的解题思路,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更加新颖的解题思路,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去思考。

在“视图与投影”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知识点是根据实验画三种视图,要做到俯视图与左视图的宽相等。教师对该方法的讲解是可以通过以主视图的右下角的顶点为圆心,分别以该点到左视图宽的两端的距离为半径画所对圆心角相等的弧,就可使俯视图与左视图的宽相等。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更为便捷的截取法,实现三种视图的转变。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吗?”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其实不用画弧,可以用截取法,把俯视图的宽‘移’到左视图上,能更快地得到相等的宽。”我对此方法又进行了系统地讲解,学生豁然开朗。该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创新的过程,是将知识与能力内化的过程。

(二)针对问题,环环相扣

在教学中,针对问题,要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环节,增加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避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依赖性越强、主动性越差”的问题。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有这样一个题目:

小聪站在x轴上的点A(-10,0)处观察y轴,眼睛距地面1.5m,他前方5m 处有堵墙CD,若墙高2m,求盲区在y轴上的范围。

有学生很快答出EF,我问:还有不同的见解吗?”一名学生纠正道:“应该是OE,不包括OF,OF在地下。”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有的学生说:“这里与地上地下没关系,就题论题。”有的学生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符合实际。”还有的学生说:“即使在地下,也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盲区。”这是多么正确的解释,多么有益的争辩!在这样环环相扣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得以激发。

二、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

(一)引导反向思考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备课时,我刻意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上设计一些“陷阱”,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在思考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有这样一道题:

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_______。

(a)x(y-1)=1

学生一致选择了(d)。于是,我开始引导:“大家的答案一致,看来没问题了?”少许思考后,就有学生产生了质疑:“这道题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呢?”我故意表现出不容置疑的态度。此时,也有学生附和我的话。这位学生继续说:“题中并没有说y与x的反比例函数,(b)可以看成y是x+1 的反比例函数;只有(d)可以看成y是x的反比例函数。”面对质疑,学生独立思考,让自己的思维变得严谨,也使得其他学生的质疑变成了自发的掌声。

(二)学会反证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来自于建立问题意识并成功地解决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引发深入思考。在教学中,这种敢于质疑大多数人认同的答案、不盲目从众的态度尤为可贵,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解题思路。

在某次课堂练习时,我指导学生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计算得出的是错误答案,只有极少数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我故意让一个答案错误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问:“大家的答案和他的是不是一样?”大部分学生认可了黑板上的答案。这时,一位学生默默地举起了手:“我的不一样。”我让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表扬了他不盲目从众的勇气。最后,我指出了多数学生的错误之处,在证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反证思维,在正反论证中认知更深刻、更透彻,尤其是发现并证明了教学参考书中的错误,感受到了坚持自己见解的可贵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不仅增强了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的辨别能力,也使他们养成了对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

三、留有深入探索的余地

(一)让学生“意犹未尽”

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到对知识的获得“意犹未尽”,在知识的探究中充满探索未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我做了这样的尝试:留有余地,给学生设计探索的空间,或让学生自己开辟新空间。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由于此题考查的是函数和几何图形的跨越联系,学生接触到的这种题型很少,他们大多无解题思路。这时,我给出了提示:函数关系→等量关系→比例→相似。这样,在给予了一定解题方向的同时,留出了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空间。学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对正确解答这个题目产生了兴趣和动力,他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在互相质疑和互相帮助下,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对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深入,最终达到了学习效果。

(二)让例题存在“缺憾”

在教学中设计的“意犹未尽”的知识点,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习得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主持人的角色,设计存在“缺憾”的探索空间,继续推动课堂的互动气氛,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如在上一个例题中,可以继续提问:“按照提示,大家有什么想法?”一个学生说:“首先证明ΔABP~ΔDEA,这样可以得到最后得到”“这个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缺憾”。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讨论。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此时,还有学生追问:“还有别的问题没解决吗?”我乘机表示肯定:“你们的探索精神非常可贵,数学王国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你们去求解。”这样,学生在解题的兴奋与快乐中,在对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中结束了这节课。

“未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完整”,或者可看作胜过“完整”的不完整。因为有不完整才会有发展、有进步,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反比例视图函数
上期《〈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参考答案
函数备考精讲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反比例函数相关的隐含结论及其应用
视图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关于函数的一些补充知识
Django 框架中通用类视图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