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1-12-28

辽宁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法治道德

孙 涛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指出,从认知加工角度,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因此,基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特性,培养学生以阅读、思考、表达为基本能力的学习能力对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对教材文本理论的深度阅读、理解和领会,提取学科相关的有效信息,把个人生活经验与教材理论、时事热点的融合与重构,是新的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阅读范围不仅包含法治课程教材,还包括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情境素材和课外的时事热点。

(一)领会教材文本

教材是依据教育目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要求而编定的核心学习资料,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的教学准备需要立足教材文本,学生的学习亦离不开教材。法治学科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回归生活”作为理论基础,在设计中,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做了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新颖,活动形式多样。

有效的阅读教材对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能引起情境共鸣,《探究与分享》栏目能形成思维碰撞,《拓展空间》《相关链接》栏目能扩展知识视野。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教材的时间,有选择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知识,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理清关键概念,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形成新旧知识的碰撞。

(二)审视时事热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是一门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活动型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程教材之外,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事资料,聚焦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民生事件。通过对时事热点与民生事件的关注,学生不仅能快速建立起其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有效链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学业质量测试中,对于试题中的情境材料也更熟悉,更能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养成阅读时事、关注生活热点的好习惯,以学科知识的角度审视现实的矛盾冲突与热点事件,对于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结合法治学科特性,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在充分阅读教材文本与课外时事热点基础上,做出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思政学科价值观引领作用,还要善于提供有利于学生思维成长的机会。

(一)创境设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情境问题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情境问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实情境下建构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应该依托教材文本资料,结合学生的学情基础,选取符合教学主题的情境材料,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情境问题。

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笔者从学生的身边事出发,呈现了每天校门口堵车的图片和学校政教处统计的我校师生来校方式统计图,引出上下学校门口拥堵问题。随后,出示值周教师给某班学生家长违规停车扣分单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是否赞同学校的做法”,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站在不同利益角度阐述观点,发言踊跃。宽泛的问题设计,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让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而聚焦贴合学生生活场景,从现实出发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深度思考,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关注生活问题、增强公共参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设辩题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依托适切情境创设辩题。学生自发形成正反双方,开展观点的辩论。当然,辩题的选择与设计很重要,需要教师有效选择情境,精心设计。只有好的辩题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有道德的提升。通常好的辩题设计,需要服务教学的重难点,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设置思维冲突的两难性问题。

如《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维护祖国统一”,在学习了一国两制相关知识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台湾现状的素材资料和各方对台湾问题的观点态度,基于此设计辩题“台湾问题是否应该通过武力方式解决”。正方从历史的维度、国家综合国力、台湾当局的态度、国外势力的干涉等角度认为应该用武力方式解决;反方从战争的消耗、民众的生计等角度认为应该采用和平方式统一。通过辩论,学生积极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体现在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上,也可以体现在书面表达上,还可以体现在行动上。

(一)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简单关注教师是否完成了设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中,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他们在与同伴交流、互动、分享中,观点得到了修正、补充和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当然,学生表达的机会和质量依托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引导追问,有深度的问题与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涌现,也可以助推学生口语表达的质量和高度。

(二)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工作的成效离不开学业能力的诊断,当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试题命制日益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聚焦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是否理解了,遇到问题情境能否有效分析,正确解决,语言的口头表达固然重要,但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初中学段主干考查学科,案例分析题等题型是常规的考查题型,学生能否通过书面语言规范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解决试题问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九年级中考题:

【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第十一条(部分):“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设问:有同学认为,我们是未成年人,年龄还小,犯罪与我们无关。请运用法律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评析该观点。评分标准如下:该同学观点错误,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1 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原理1 分)是否犯罪不以年龄为依据,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犯故意杀人等情节恶劣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结合材料1 分)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正确做法1分)

此类评析题有常规的答题规范,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要找到教材里蕴含的理论依据,再结合材料做分析阐述,从某种程度上说,构筑结构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表达能力。因此,学生要想在学业能力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必要的口头语言表达训练之外,常规纸面文本表达能力的提升也必不可少。

(三)强化学生的行为选择

语言的表达是对学习知识的内化过程,而行动的表达则是对学习知识的外化过程,是表达能力的最高呈现方式。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思政课程要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在教学中,思政教师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特质决定了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生长,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价值判断、精神取向能否有效落地,最终还是看学生在行动上的表达,即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选择。

如“走进《民法典》”教学中,笔者出示了“如何守护头顶的安全——高空抛物”的案例,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一,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其二,如何守护头顶的安全,找找《民法典》中的法律依据?其三,守护头顶的安全,我能做什么?通过高空抛物案例的呈现和《民法典》的学习,意在增强学生的尊法学法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能做什么”,进而使其用实际行动守护文明,捍卫法律。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本着教服务于学的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学生认知和学习的角度关注阅读、思考、表达三环节,加强对课程的思考、教材的研读和教学的设计,努力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方面能力,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有效落地。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策略
有效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