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健康导向的蓝色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2021-12-28张绿水
蒲 群,张 云,张绿水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
经调查表明,我国符合WHO制定的健康标准的城市居民约占总人口的15%,而亚健康者占60%~70%[1]。有研究表明[2],人们患亚健康和慢性疾病的比例越来越高,主要是由于缺乏适量的体力活动。因此,引导居民积极进行户外运动,增强居民身心素质,构建社会公共健康体系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欧盟于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开展了一项名为“Blue Health”的研究计划[3]。该计划召集来自欧洲各国的研究人员,旨在研究接触城市蓝色空间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梳理“Blue Health”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探究“蓝色空间”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及其影响机理,并提出基于公共健康导向的城市蓝色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1 蓝色空间及其对公共健康的价值
1.1 蓝色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蓝色空间是指水质清澈干净,周围环境优美的池塘、河流、湖泊、海洋、人工运河等地表水域空间。蓝色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自然环境和人工景观,象征着城市的文明发展与历史演变,是人们进行休闲锻炼的理想场所,并能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不同于一般滨水空间的是,蓝色空间更加强调水体在视觉上呈现蓝色而非黄色或灰色。颜色和清晰度是影响公众对水体水质看法的重要决定因素,蓝色水体洁净、美观、健康,更加接近自然环境中未受污染的天然水体,容易触发公众的游憩观赏兴趣。
1.2 蓝色空间的公共健康价值
1.2 .1 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蓝色空间是城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水是万物源泉,也是所在城市的命脉,它对于维持城市生命延续、保护城市水体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稳定大气成分、净化污染空气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能够降低噪音,缓解热岛效应,调节气候环境,使城市变得更加生机和健康。
1)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城市比大自然产生和保留的热量更多,其生态环境变得尤其脆弱[4]。蓝色空间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温度调节过程,在气温超过水温的白天吸收热量,在水温超过气温的夜晚释放热量。在一项对27个城市的蓝色空间与非蓝色空间比较研究中发现[5],在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湿地和池塘在内的一系列水生环境中,观测到了较低的温度。
2)降低噪音。水本身会提高环境中的声音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蓝色空间可能具有与绿色空间能够吸收声音相反的效果,问题是这些水生声音是否算作“噪音”。有实验表明[6],以水为背景的声音或者水声与其他鸟叫虫鸣声等自然声音同时出现时,同城市中的噪音、人工设计的平静音乐声或完全静音相比,能够明显减轻实验者的压力[7],在城市繁杂的交通声中加入令人愉悦的水声(如溪流、喷泉、水幕等)也能提高受试者的积极性。虽然蓝色空间的水声能够调节城市不健康的噪音,但是需要考虑声音的健康阈值,在采取措施前应进行调查,使二者达到一个有机的水平[8]。
1.2 .2 促进人体身心健康
城市中的蓝色空间往往拥有最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为市民提供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充足的阳光以及葱郁的植被,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理疗资源,有益于促进人体身心健康。
1)减轻压力。蓝色属于冷色调,身处于蓝色空间时,人们可以静心思考,忘却日常的琐碎烦恼,促进人的心理安宁。不论是开阔的水面还是蜿蜒的溪流,蓝色空间常常带给人心情舒畅的感觉,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广阔的海面、周期性的浪涛可以消除人们的紧张情绪,调节公众的心理健康。
2)恢复认知。早在1991年,美国学者Ulrich[9]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受试者的皮肤电反应和心率,发现与观看城市场景相比,观看自然场景(包括水景)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快从紧张的情绪中恢复过来。Gidlow[10]进行了一项基于现场的试验研究,试图探索城市与特定蓝色空间暴露对认知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蓝色空间中受试者的压力减少、情绪得到恢复和改善,并且赋予额外的认知益处,即在离开蓝色空间后人们的认知恢复至少持续30 min。
1.2 .3 增强社会公共交往
蓝色空间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也能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城市蓝色空间可以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户外活动场所,如沿江、环湖绿道,休闲广场,健身空间等,通过设计手段引导人们到达水边,并为其提供可亲水、可交流、可健身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促进人体健康的同时增强社会凝聚力,让公众拥有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幸福感。
1)促进体力活动。在对蓝色空间的多方研究中,最多的就是对于人们体力活动的影响,有研究证明,居住在海岸或其他水边场所附近的人会进行更多的体育活动[11]。并且许多早期的研究显示,居住在蓝色空间附近的居民的体育活动水平较高,主要是散步和骑自行车[12]。
2)加强社会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绿地相比,蓝色空间对社会联系的加强更明显,是人们与家人、朋友一起欢度时光的理想场所[13]。一份研究伊朗伊斯法罕的运河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天气好的时候,运河里挤满了附近的人。妇女、儿童和老人都喜欢在运河边一起社交”[14]。西班牙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能够进入蓝色空间的人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支持[15]。
2 蓝色空间影响公共健康的作用机制
2.1 蓝色空间影响生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2.1 .1 蓝色空间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于1 000~1 500个·cm-3才是清新空气,而在滨海地区和瀑布周围,负氧离子可达10万~100万个·cm-3[16],含量十分丰富。由此可见,负氧离子的含量在有水存在的蓝色空间中大大增加。大量研究还证明[17-20],负氧离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还能调节人的疲劳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达到直接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效果。
2.1 .2 蓝色空间易形成舒适宜人的微气候
研究表明[21],舒适宜人的微气候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等方面。水的比热容要大于陆地,故水体升温速度要慢于陆地,白天炎热时,在蓝色空间能感受丝丝凉意,夜晚降温时,又能感到温度回升。此外,由于水的蒸发作用,使空气变得比较湿润,在这种温差小、湿度大的环境中,有助于提高人体散热能力和新陈代谢,改善体质和提高抗病能力。
2.2 蓝色空间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2.2 .1 蓝色空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坎特伯雷大学、奥塔哥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接近水体可以保持健康的精神,看到的水面越多,心理压力就会越少[3]。西班牙也曾邀请59名志愿者进行一项试验,要求他们分别在蓝色空间和城市空间步行,通过随机交叉研究来评估身处于蓝色空间的心理和心血管反应。研究发现在蓝色空间行走后,幸福感和情绪反应立即得到显著改善,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也明显增加,由此证明在蓝色空间进行短距离散步有益于心理健康[22]。
2.2 .2 蓝色空间能够舒缓精神疲劳
良好的蓝色空间呈现蔚蓝清澈的水体和碧绿葱郁的植被,能使人感到宁静与平和。身处蓝色空间中,其环境特征与构成元素也通过人体各感觉器官对心理起到作用:阵阵浪涛、处处鸟鸣、喃喃树语、款款风吟,这些在蓝色空间中呈现出的自然之音都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调节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对蓝色空间进行健康景观营造,达到舒缓精神压力和改变情绪的积极作用,促进公众健康[23]。
2.2 .3 蓝色空间可以带来心理归属感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中65%~70%由水构成,所以人类拥有与生俱来的亲水性,接近水体可以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满足。人的亲水性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亲水行为只需感知到水即可,例如在有水的环境中散步休闲等;深层次的亲水行为则可以通过肢体接触来充分感受水的特性,例如通过触水、戏水、游水或者泛舟于水上等行为来实现[24],从而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3 面向公共健康的蓝色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3.1 蓝色空间的自然环境设计策略
3.1 .1 水体景观设计
水体是蓝色空间的主要组成要素,水色、水声、水形、水质等都影响着人们对蓝色空间的使用感受。
1)水色。科学表明,自然和谐的色彩会使人分泌有益生理健康的物质,可以使人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园林景观中水色的变化主要受外部环境色、光线强弱、水体深浅以及水下物质的影响[25],设计时主要应考虑水体周围植物的色彩搭配协调,创造令人舒适的环境。
2)水声。水声是水在流动时发出的声音,被人们视作生命力的象征。有试验证明,在各种自然声音中水声是人们最喜欢最吸引人的声音[26]。因此在进行水景设计时应多考虑活水的设置,大型的活水有瀑布、喷泉等,小型的有涌泉、跌水、管流、水幕、小溪等,不同类型的水声能让人有身处自然之中的放松感。
3)水形。宽阔的水面,蜿蜒的溪流,平静的湖泊,跳跃的喷泉等,各种形式的水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享受。人们在各色蓝色空间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有利于消除自身的精神紧张,调节心理矛盾和稳定情绪。
4)水质。洁净清澈的水体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安宁,带给人心胸舒畅的感觉,水的质量也直接体现蓝色空间整体质量的优劣,应加强水体的后期维护管理,同时考虑植物的生态净化作用。
3.1 .2 植物景观设计
良好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还可以促进人们感受自然环境,提升自然保护意识。蓝色空间的植物设计主要有水边植物设计和水生植物设计,要在设计上注重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层次搭配。
1)植物种类选择。应满足审美需求和健康需求,即选择色彩变化丰富和益于身心健康的植物。大量植物的花、果、叶等器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设计搭配所呈现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可以愉悦身心、缓解疲劳。常见的观花植物,按其色彩不同可以起到不同的保健作用:红色能振奋精神;白色镇定情绪;黄色会愉悦心情;蓝色能缓解神经紧张,调节体温;绿色充满希望,减缓脉搏速度。丰富多彩的植物有益于调节人们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27]。
2)植物层次搭配。空间层次营造与水景的风格相协调,通过乔灌草立体搭配形成自然优美的林缘线和林冠线,林缘线是指树丛或植物群体树冠投影的连线,主要功能是营造空间变化。在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时,尤其是在大水域边缘和周围搭配大量植物的时候,林缘线和林冠线就显得尤为重要,搭配得当会使得水域整体空间层次鲜明且有一定的韵律感以及美感[28]。
3.1 .3 驳岸景观设计
蓝色空间的驳岸设计应满足生态、防洪、亲水等要点。水本无形,因岸成之。驳岸形态的改变是塑造水面的重要途径。不同的驳岸设计可以塑造不同的滨水空间,对亲水性有很大的影响[29]。单位面积内岸线的长度影响水陆交融度,水陆交融度是水域与陆域交界界面的融合程度,设计中应根据自然条件、功能需求等因素设计岸形,同时考虑不同岸线形态对亲水活动、人的亲水心理的影响,考虑亲水的安全性与城市防洪需要。使滨水驳岸在亲水、防洪、生态等功能上发挥最大效益。
3.2 蓝色空间的人工环境设计策略
3.2 .1 标识设施
景观标识设施设计是指以文字、图形、符号、形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能在特定环境中清晰地表达内容、方向和形式等功能,它是整个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蓝色空间的标识设施应集功能与形象于一体,其尺度、造型、颜色、选材要统一,并能为游人提供明确的指导,同时为公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3.2 .2 照明设施
景观照明是基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分析,在每个城市景观空间中,结合景观特点和周边环境,以夜晚灯光的形式把景观空间和形态展示出来,重塑白天的景观风格,以及晚上独特的视觉效果。照明的基本原则应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照明设施应与蓝色空间周围环境相一致。
3.2 .3 安全设施
安全设施是蓝色空间发展中最重要的“生命线”,其完善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蓝色空间安全设施主要包括警示牌、警示横幅、救生圈、救生艇、安全护栏等。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9月的数据统计[30],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在中国,溺水死亡多发生在4~14岁儿童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有效监护人并缺乏安全教育群体的关爱,所以在设计中既要体现设施的功能性,又要注重不同阶层的时代背景,突出人文关怀,并考虑性别、年龄、身高的差异进行安排。
3.2 .4 游览设施
人们来到蓝色空间,可以采取动观或静观来体验,其中动观需要考虑到游览设施的设置,如亲水平台、水景栈道、游船等,不仅在视觉上提高审美价值,还能促进人们的运动,增加人们与水景的互动,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在设计时应首先满足安全性、合理性和人性化,其次在形式上应该与水体环境相协调,起到丰富空间形态、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
3.2 .5 休息设施
休息设施主要满足人们静观、休息的需求,使人们在户外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蓝色空间主要用作静态活动,必须提供多种形式的休息设施,分主要座椅和辅助座椅。主要座椅是蓝色空间中比较直观的座椅,通常人们喜欢沿着水边进行跑步、散步、聊天、休闲等活动,设置足够的座椅能够为各类人群提供休息场所,为使用者创造更加人性化的休息条件。蓝色空间的辅助座椅多为景观亭、临水台阶、树池外沿等,这种形式的座椅不仅能够供人休息,还能成为人们欣赏的景观小品,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3.3 蓝色空间的心理环境设计策略
3.3 .1 私密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既希望人际交往也希望安静独处。在蓝色空间中,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满足受访者对私密性的需求。人们在精神疲劳时往往希望可以放松心情、暂时忘掉生活中愁绪,注意力恢复理论中的远离性特征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说明。在蓝色空间中,除了设计可供人们交流的活动广场,还应设计具有隔离且私密的空间,为游人提供放松思考的场地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3.3 .2 安全性
恢复性环境相关理论“瞭望—庇护”理论中认为,人们喜爱提供庇护和保证安全性的场所,因此,安全性是蓝色空间提供压力缓解功能的必要条件,在空间中设置一些安全标语、警示牌和安全防护设施等,能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尽情享受蓝色空间带来的舒适与慰藉。
3.3 .3 层次性
增加空间的层次性有助于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放松身心。蓝色空间增加水域的层次性,主要通过设置大小水域空间,增加生态浮岛、安排水域活动、设置动静水景和植物疏密对比等方式来实现,从视听嗅触等方面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营造不同的环境空间及身心体验,带给人们持续的新鲜感,促使人们亲近蓝色空间、使用蓝色空间,达到健康治愈的效果。
4 结语
蓝色空间是一个集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社会环境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它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锻炼的重要场所,更能从多方面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蓝色空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推动实现公共健康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分析蓝色空间与公共健康的关系以及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探寻符合公共健康的蓝色空间景观设计策略,为我国蓝色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