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2021-12-28

南方农机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战略农民

胡 艳

(长江大学经管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尤其针对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很难得到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而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始终秉承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原有的农村产业结构,引进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使每一项农业资源得到妥善的利用,才能让农业经济在现代化改革中谱写新的传奇、走向新的征程。

1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

1.1 有利于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农业经济中,产业结构是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因此,要推动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必须得到妥善的优化和调整,同时从质量和产量两个维度入手,狠抓农业生产,这样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无疑为我国农业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更是农业产业优化和调整的基础保障,令农业经济更上一层楼,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朝着现代化方向成功转型[1]。

1.2 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道路上,生产力是核心要素,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农业经济从落后走向现代化、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经济繁荣局面的有利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农业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农业生产的效率成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最大限度提升,从而使农业经济飞速发展。

1.3 有利于新技术及工艺的推广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更是如此。为了促使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实现,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经济发展策略,农业经济只会更加落后。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人们认识到创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只有让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涌向更多的地区,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并进一步促使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2]。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只有让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机械化,才能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并使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转型。尽管国内推广了各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惠民政策,并使农业机械得到了相应的推广,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足。比如,农业机械的推广体系、推荐力度都相对不足,而且个别相关的推广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综合技能相对较差,这些都对农业机械生产水平的提升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阻碍,并进而局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2.2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尽管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从政策、资金各个层面进行扶持,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同时农村人口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导致全国各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较为偏远、贫困的乡村而言,农业基础设施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常常出现“一机多用”的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力迟迟得不到提升。此外,农田水利等大型农业设施未能有效普及,农业设施的更新改善多数由政府拨款的资金进行维持,社会出资运行机制未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3]。

2.3 农业产业结构待完善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各项政策进行扶持,力图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的结构。但是,部分偏远地区仍未能享受国家政策的福利,导致政府供给和实际需求产生了错位现象,促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单一化,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外大量的农产品逐步占领国内市场,而国内农产品深陷滞销困境。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根本无法承受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还会进一步削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提升[4]。

2.4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足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将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在当下的农业经济环境中,农业科技的创新程度相对较差,不仅普及度不高、科技含量低,就连转化率都不够理想。此外,农业科技的创新需要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并未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任何显著的、正面的影响。而且,农民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未能掌握有效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只有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同时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推广工作,提高基层服务质量,才能确保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2.5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执行主体,而农民的整体素质将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只有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有效推进。然而,针对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相对低下,对农业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构成一定的阻碍。此外,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从根源上杜绝此类现象,农村的生活环境只会日益糟糕,这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3.1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核心,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农民群体的核心收入来源,因此,想要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理念,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奋斗的方向,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效率,使农村不同地区实现统一发展。此外,乡村在进行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争取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同时加大推广力度和幅度,狠抓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弊端,提出的主要对策是“立足不同区域的发展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完善与优化”,具体的实施要点是:1)不同地区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产品,只有根据农产品的特点进行深入的规划,才能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的优化。2)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规划乡村道路,既要满足农产品的运输需求,同时也要保证农业机械的便利使用。此外,道路的合理规划,也能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当地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3)针对农村地区的信息设备以及电力供应进行分批次的优化更新,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行业信息的搜集效率,也有利于乡村信息的传输和普及。4)加快完善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脚步,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

3.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突出地域优势,大力培育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规划产业种植区,同时丰富农产品类型,使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单一化局面,使农业经济“遍地开花”,实现农业经济多样化的发展。2)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始终秉承着“绿色生态”理念,确保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再到生产,全程无公害、无污染,积极培育并宣传当地的绿色农产品,使农业经济走向健康、同时可持续性发展的康庄大道。3)以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积极建设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完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

3.4 扶持农业科技创新

使农业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对此,我们可以做的是:1)不同地域应对当地的耕地资源合理使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保护。2)在农业灌溉过程中,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业灌溉水资源管理制度。3)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在农业实际生产中强化农业科技的运用,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3.5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首先,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下乡”农业生产指导活动,让一些优秀的农业专家给农民“讲课”,传授更加科学、先进的种植经验,指导并纠正农产活动。其次,针对不同地区举办一些特色的主题培训,鼓励农民上农业经济课程,完善农民的农业水平。再次,帮助农民了解现代化机械设备的科学原理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鼓励他们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意识到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此外,完善环保工作,合理控制化肥等制剂的使用量,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做好农业病虫害的防御工作,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对农业生产中的垃圾进行有效的排放、处理,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举措,有利于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创新化的方向转型。本文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同时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旨在响应“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使农业经济蓬勃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足、更加创新、更加现代化的生活。

猜你喜欢

现代化战略农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