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气象服务对策探析

2021-12-28

南方农机 2021年6期
关键词:旱灾旱情气象

姚 晔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气象局,内蒙古 扎兰屯 162650)

干旱指的是降水量少,容易使土地或气候变得干燥的现象。这些年,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步伐,干旱气候灾害发生越发频繁,强度也越发提升。我国一些地区,受到独特气候特征与地理位置影响,各类灾害天气频繁,特别是干旱天气显著,对农业正常生产造成了阻碍。所以,需要重视对干旱气候灾害的重视,从气象服务措施入手,来减少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 我国干旱导致的农业受灾情况

2019 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情况呈现出持续高温少雨双碰头,持续时间长,受旱区域集中在非传统旱区的表现,对局地秋粮生产与小麦、油菜等适期播种出苗带来不利影响。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查来看,到11月1日,安徽、间隙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到1 960 万亩(1 亩≈667 m2,下同),其中810多万亩成灾,130万亩绝收。旱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迅速行动起来,加强指导,尽全力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派出了专业的工作组和专家,深入江西、安徽、湖北与湖南等受旱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农业生产遇到的困难。

2020 年,干旱灾害造成了云南、四川、山西、陕西等14省(区、市)约1 160万人次受灾,因旱需生活救助20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 000 多千公顷,饮水困难大牲畜199万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5.9亿元。受前期降水总量少的影响。如,上半年云南省河道来水较少、库塘蓄水少,干旱峰值时全省有137条河道断流,201座水库干旱,490 万人受灾,150 万人因旱需要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0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7亿元,占全国受旱灾造成损失的将近四成。

2 干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2.1 干旱种类划分

干旱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农作物的影响和危害,主要和其季节与农作物种类、品种、生长周期息息相关,依照干旱发生时间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

2.1.1 春旱

春旱主要发生在入夏前的时间段内,有天气持续性干燥,降水稀少等表现。春旱时,因为大风沙尘天气致使空气湿度下降,土壤内的相对湿度与墒情低,不适合春耕播种,还会影响冬小麦返青[1]。

2.1.2 夏旱

夏旱一般发生于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间,该时期的气候温度高,日照时间较长。农作物长时间受到高温阳光的照射,会严重缺水,像玉米、棉花等一类作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灼伤,甚至会直接影响农作物正常发育生长。

2.1.3 秋旱

秋旱的出现一般在夏末后的一段时间中,该时期为农作物后期生长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干旱表现有:降水量少,温度持续较高,土地板结状况加剧,土地墒情含水量下降。如此会使得农作物在后期很难积累营养,甚至导致绝收。

2.2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在农业生产中指的是长时间降水量少,空气中水分锐减,土壤干裂严重缺水的现象。该种不正常的气候天气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致使农业生长减产。我国北方的干旱,会影响高粱、水稻、玉米的正常生长,致使棉花蕾铃掉落。南方的干旱,则会影响早稻、中稻的正常灌浆与晚稻的移栽成活[2]。不同作物的抗旱性有所不同,水稻最不抗旱,遇到干旱缺乏灌溉条件时,会直接出现严重减产,其次是陆稻。大麦、燕麦、花生等作物的抗旱性适中,高粱、马铃薯、绿豆等的抗旱性较强。另外,作物对不同类型干旱有着不一样的反应。例如,一些豆类作物有着发达的根系,有较强的抗土壤干旱能力,但却无法忍受大气干旱。玉米作物能抗大气干旱,但无法承受土壤干旱。干旱有着频率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的特点,不仅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荒漠化、沙尘暴等现象。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发布的报告中提到,全世界有35%的土地和20%的人口在面对干旱威胁,全球每年平均有600万hm2土地沙漠化,干旱导致的农业损失达到260亿美元。

3 干旱气候下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对策

3.1 强化干旱气候监测,提升旱灾预警能力

干旱灾害频发的地区气象部门,其应当着重关注干旱气候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通过现代先进的气象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高空气象探测仪器等),建立和各个地区相适应的干旱情况监测系统,在干旱易发时期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建立其干旱灾害资料数据库。观测的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某地区的雨情、水情,做到胸中有数,科学分析干旱气候灾害出现的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再结合本地降水量观测资料,来编制完善细致的旱灾预风险区划[3]。

坚持做好本地区中期到中长期的天气预报工作,干旱频发的高风险区域要扩大监测覆盖面积,以方便及时发现干旱灾情,实时追踪监测本地干旱发生规律,提升旱灾监测预警服务能力。依照干旱受灾程度和旱情的发展趋势,全面把握各个地区抗旱动态,以提供完善科学的抗旱信息资料来支持气象部门制定防灾策略,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干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

3.2 多项措施并举,调节干旱气候条件

干旱气候作为一种强大的自然灾害表现,对许多地区来说,干旱气候是经常性且难以避免的。在了解了经常出现干旱地区的气候规律后,不能将希望放在一时的风调雨顺上,而应当做好长期预防抗旱的准备,制定有效措施,从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种植结构等方面着手,多项并举,有效调节干旱气候天气条件[4]。

其一,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为加强干旱气候防御力,水利工程建设十分重要。水利是农业命脉,要依托有利水文条件,来建设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农作物。可以通过先进技术设施来拦蓄降水径流,采取集流节灌工程;或者修建小型蓄水工程,在雨季储存足够的生产用水,降低干旱气候危害。其二,生态工程。山坡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和自然协调发展,从而调节气候环境,减缓干旱强度。同时,规划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综合治理山、水、林、草、土地,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其三,种植结构调整。某区域的气候特点为春旱与春末夏初旱频繁,夏秋雨水比较多,近些年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延长了无霜期,因而种植结构调整,采取压夏扩秋方法也成为了该地农业生产规避损失的一项策略。

3.3 全面开展气象服务,创新直通式服务模式

为减少干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必要全面开展气象服务,从直通式服务、高温干旱调查、长期跟踪服务等方面着手。第一,气象局根据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和现代农牧业气象服务需求,来创新实施直通式气象服务模式。依托农业气象监测站、气象信息收集站、农业气象服务平台,通过广播、电视、QQ、微博、微信等途径来传递农业气象信息。由此,来加强气象部门与农业生产部门的协作互助,并定期收集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涉农单位等经营主体资料,完善服务对象信息数据库,提供针对性的直通式服务,帮助其防灾减灾[5]。第二,高温干旱调查需要各地区的气象局根据干旱气候实际状况,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旱情严重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旱情状况和干旱的影响,借助第一手资料来服务于干旱气候监测与策略制定。第三,依照此前地区气候实况和土地墒情,来紧跟农事季节发布预报,长期跟踪服务,为地区政府抗旱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3.4 合理采取人工增雨,缓解旱灾旱情损失

空气中的水资源可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人工增雨的方式来帮助农业抗旱减灾。干旱气候出现前,气象部门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监测天气演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一旦发现有利降雨的云系,便需把握机会,选择合适区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通过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受干旱气候的不良影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例如,某省严重旱情时,省减灾救灾委、省应急管理厅将省救灾应急响应从Ⅳ级提升至Ⅲ级。同时一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7架次,累计飞行21小时32分钟,燃烧烟条112 根,组织地面人工增雨作业212 点次,发射火箭弹327枚,燃烧烟条180根。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区的旱情得到了显著缓解。

3.5 科学开发气候资源,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

地区部门通过和涉农部门沟通,来完善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开展气候资源评估、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来调查该地区干旱气候承载力,以此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培植耐旱、耐热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降低农业生产受干旱气候的影响。此外,通过科学开发气候资源,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程度降低,保证好农民生产经济收入。

4 结语

总而来说,干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不做好监测方法,便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各地区受旱情况,来强化干旱气候监测,提升旱灾预警能力;多项措施并举,调节干旱气候条件;全面开展气象服务,创新直通式服务模式;合理采取人工增雨,缓解旱灾旱情损失;科学开发气候资源,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从而提高抗旱减灾水平,让气象服务真正服务于农业。

猜你喜欢

旱灾旱情气象
气象树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旱灾风险区划研究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大国气象
总统求雨
陈鸾凤
远水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
中原众志成城驱旱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