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里下河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例

2021-12-28徐静雅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里下河泰州生态

王 芳,徐静雅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商管理学院,泰州 225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发展生态经济既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1]。为贯彻党的十八会议精神,以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经济欠发达的江淮地区构建以生态功能、农业功能为主体定位的生态经济区,泰州里下河地区作为该生态经济区的核心腹地,2017年发布了《泰州市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规划中以兴化市全域为核心区,姜堰区的溱潼、桥头等8个镇为拓展区,该区域总人口约188万人,总面积2 859 km2,其中耕地面积1 600 km2,水域面积近800 km2,湖泊和湖荡占全省里下河地区的一半。泰州里下河地区作为该功能区的核心腹地,构建该区域建设的新路径,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2]。

1 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现状及成效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泰州里下河地区确立“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近年来重点打造兴化龙香芋产业园、兴化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智慧农业服务中心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科技研发基地[3]。此外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及推广力度,泰州里下河地区已建成3个省级“味稻小镇”,优质稻米种植率达89.6%。目前该地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达数百个。第二,以培育“一村一品”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目前里下河地区明确以设施果蔬和特色水产养殖为主的现代种养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上更加科学、产业特色更为突出。第三,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至2019年,泰州里下河地区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比重达49%,农民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组织,农牧专业合作社达2 100个,成员数为38.7万人[4]。

1.2 农业科技水平日益提升

第一,泰州市里下河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稳步提升。2005—201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近1.5倍;单位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近4年稳定在19.00 kg·hm-2(表1)。2019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89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总量的14.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4]。第二,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泰州里下河地区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在泰州里下河地区相继成立了院士、博士工作站,为水稻品种培育、大米品牌推广、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

表1 泰州里下河地区农业科技情况

1.3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趋向稳固

第一,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泰州里下河地区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虽然与全国相差不大,但该地区粮食单产、总产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其中人均粮食产量接近全国均值的2倍,人均水产品产量是全国均值的4倍。近年来,该地区通过加大高标准农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以此推动耕地保护以及土壤肥力保障。泰州里下河地区农田土壤养分保持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5.03 g·kg-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2)。第二,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抓手,积极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至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6.1%,规模化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3%。第三,大力开展自然湿地保护政策。该地区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46万hm2,湿地覆盖率为26.3%,高于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近4个百分点,为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和循环提供保障。

表2 泰州里下河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

2 泰州里下河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根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任重道远

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政策的强力支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建设目标,泰州里下河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水质污染恢复周期漫长。兴化市非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391家,年粪污产生量超8亿kg,按照92%的有效综合利用率,氨、氮、磷排放超标严重,加上水产养殖带来的污染,泰州里下河地区水源污染治理依然不容乐观。第二,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制品使用不合理,与农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化肥使用强度为489.21 kg·hm-2,农药使用强度为10.15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际安全标准相去甚远。“重使用、轻回收”的状况导致“逆生态化”效应,是造成生态效率损失以及影响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因子[5]。

2.2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足

第一,农机装备结构不平衡。泰州里下河地区作为农业大市,2019年该地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5%,比苏南地区的无锡、苏州两市农业机械化低近7个百分点;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提高比较缓慢;达到节能减排要求、适应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农机装备开发和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第二,智慧农业发展有待提高。当前,“互联网+农业”在监测大田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方面应用偏低,畜禽养殖、设施大棚种植等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仍缺乏农民用得起、用得会的便捷性产品。

2.3 特色生态农业比重偏低

第一,绿色农业理念未能普及,立体循环农业受到限制。当前,泰州里下河农业“种田用化肥,养殖用饲料”的传统观念未能从根本改变,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等种养循环立体农业模式,由于实际效益不高,发展困难。第二,休闲农业发展不够成熟。泰州市特有的里下河农业资源和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如千垛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但泰州里下河地区休闲农业旺季时间短,产品和服务也较为单调。第三,农业产业化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泰州里下河地区拥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初步形成脱水果蔬、健康食品、稻米加工三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但对周边地区如垛田镇、沈高镇的高效设施农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2.4 农业生态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第一,从发展技术障碍看,由于发展模式的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技术发展的不稳定性。该区域是发展循环农业技术,还是生态农业技术,发展低碳农业技术还是绿色农业技术,各种有效农业技术还没有完成开发过程,就面临技术“换代”,更别说大量推广应用。第二,从发展制度障碍看,同样由于发展模式的不稳定性,导致发展制度的不稳定性。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便缺乏清晰的发展模式,结果发展模式改变,制度规定也不断改变。

3 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围绕水文化重点打造绿色产业品牌

3.1.1 防污治污落实绿色发展 第一,以泰州里下河地区全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出发点,突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以水环境的高质量保障绿色发展的高质量。据测算,仅兴化市畜禽养殖行业每年有45万t的畜禽粪便及污液排入河道,是农村环境的最大污染源,该地区应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河塘系统治理,开展沟渠治理、农田整治、坡耕地改造及入河排污口整治、植物绿化等措施,恢复河道的引排功能,逐步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第二,应进一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工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研发推广高效缓释肥料、生物肥料等措施,减量、高效和环保使用肥料;通过力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等方式提高农药利用的环保因素;通过加强区域性技术协作,加强联防联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此外,还应坚持生态立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泰州里下河地区应积极推行水产生态养殖模式,科学发展洁水保水渔业,鼓励开展以稻鱼共生、稻鱼轮作为主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打造一批美丽田园、美丽牧场、美丽渔场;探索休耕轮作等方式,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3.1.2 因地制宜加强样板示范 第一,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围绕泰州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多元复合经营,基本实现稻麦优良品种全覆盖。以江苏兴野食品有限公司和兴化市戴窑粮食交易市场为主体,积极打造江苏兴野果蔬产业化联合体(产值超2亿元)和兴化市粮食交易市场大米产业化联合体(产值超20亿元)。同时在巩固发展稻米、面粉、脱水蔬菜、虾蟹制品等传统优势加工产业基础上,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第二,建设高水平特色田园乡村。泰州里下河地区既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的首提地,又是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市,目前有国家级田园综合体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5个以及市级试点1个,在建设过程中,应依托资源禀赋,放大国家、省、市三级试点全覆盖的优势,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投资模式、运营模式,分类发展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现代农业型等特色田园乡村。

3.1.3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农业特色产业集聚 首先,加强营销推介。泰州里下河地区农业区域品牌必须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提升质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兴化大米”“泓膏大闸蟹”“溱湖八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创成江苏省省级名牌农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其次,加大“三品”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建立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再次,重点打造千垛花海胜境、李中水上森林、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沈高全球500佳、沙沟风情古镇等系列品牌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力,为农业产业化和相关加工服务业提供产业基础。

3.2 坚持一二三产融合构建现代生态产业链

3.2.1 强化一二三产融合,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 充分发挥泰州里下河地区水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构筑绿色健康的产业体系,以产业链带动生态经济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共赢。第一,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6]。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配套能力,并逐步向健康食品方向延伸,加强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应用,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快推进农旅结合,构建“接二连三”的绿色农业全产业链。第二,培育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建设一批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集中区。第三,创新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体验等全产业链。

3.2.2 强化全域旅游,加快构建生态旅游产业链 立足“全省大公园、人文梦水乡”的定位,围绕生态湿地资源禀赋,构建“旅游+”产业链,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国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具体做法:一方面聚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充分利用水乡全新的生态景观,通过“1号水路”的串联功能,将“水”和“绿”生态特色功能叠加,着力把旅游打造成标志性名片和战略性产业;另一方面,以千垛景区为核心,整合溱湖风景区等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千垛景区至李中水上森林到乌巾荡风景区,以及姜堰城区至溱湖风景区到溱潼古镇两条精品旅游线路。此外,积极开发乡村休闲、湿地度假、温泉度假等多元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以湿地保护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和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发展影视动漫、运动休闲、科教科普等新型旅游业态,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休闲、教育体验等融合发展,从而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新增长点。

3.3 “互联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3.3.1 强化科技支撑,助推“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 重点推进农业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创新[7]。第一,结合泰州里下河地区实际,鼓励科研院所研发市场适用性产品,引导农业科技企业既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又针对田间管理、农药喷洒、气象预警等实际需求,研发推广普及性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第二,重点支持市场使用成本较低、与中小农户生产实际需求较为匹配的农业物联网设备的推广,加大产品技术知识培训和扶持力度,不仅让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用得起,而且能用好,突出益农社的专业带动作用,促进益农信息社专业站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动机制。

3.3.2 加大技术平台培训,提升农户“互联网+”应用能力 第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使用手机“互联网+技术”平台培训。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现场授课、远程培育、技能大赛、科普宣传等方式,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第二,落实田间地头互联网技术设备使用培训。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开展设备的使用技术指导,重点推广泰州本土平台“农牧旺”App的使用,让农户切实感受“互联网+生产”的方便实用,提升农户应用“互联网+”的获得感。

3.3.3 遵循市场规律,创新监管调控手段 “互联网+农业”必然催生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冲击固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的开启及发展,有赖于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社会之间能否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越有弹性,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越大。但同时农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农业生产又具有盲目性,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生产和流通,容易出现农产品滞销或欺行霸市的问题。故应以包容审慎的原则创新监管手段,保证市场稳定的同时鼓励“互联网+”农业的创新。

3.4 构建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机制

3.4.1 完善市场价格机制 发展机制的完善是促进农业全面生态化转型发展的保障,也是破解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难题的关键。对于泰州里下河地区而言,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培养节约用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珍惜水资源值得探索,针对化肥、农药、农膜的环保性程度实行差别化税收,鼓励环保性农资产品的应用。

3.4.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当前尤其要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机肥料和绿色农药等生态补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对党政领导干部就生态环境损害开始责任追究,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态惩罚机制,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惩处力度,逐渐增强经营主体追求生态化发展的理念。

3.4.3 完善考核机制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将农业生态化发展内化到绿色发展的地方政府考评中,建立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对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面积较大的乡镇,调整生态环境和GDP考核比重,探索实行差别化考核方案[8-9]。

4 总 结

泰州里下河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体建设目标,但面临着环境治理任务重、资金投入数额巨大、机制建设难度高等诸多实际问题。本研究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为对象,针对泰州里下河地区水文化特色资源禀赋,聚焦河蟹养殖、水乡旅游等生态湿地特色,提出了在泰州里下河地区应以“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为动力,围绕水文化重点打造绿色产业品牌,强化全域旅游,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生态产业链为主体框架,以生态化发展机制为保障递进式、体系化发展新路径。同时可为江淮其他区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累经验、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里下河泰州生态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幸福水天堂——泰州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生态养生”娱晚年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泰州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