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未来的“投资”

2021-12-28徐洁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20期
关键词:华西投资科创

文/本刊记者 徐洁

国家科创战略下,医院每份“投入”,都是行业未来持续运行的重要基石。

翻阅10年前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彼时,“科技创新”的提法还未完全形成——与其直接相关的“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部分,位列当时规划的第七篇(“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掐头去尾,科技创新事宜排在国家大事序列约6/14的位置上。

但到了“十三五”规划,“科技创新”篇则直接跃居规划第二篇(“十三五”规划共计20篇)——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掐头去尾,1/18的序列位,科技创新也被明确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再到今年的“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篇依然保持规划第二篇位置不动摇,同时篇章名提法变化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3个规划,10年时间——从探索、明确,到实施,再到坚持实施,并明确要求发展结果:全面塑造新优势——可以说,科技创新从2015年起就已被锚定为,至少未来10年内,中国发展的“最紧要”关键词了。

既已是中国发展最紧要,自当全行业、全社会以动员。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部分的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从政策推进上看,起步并不晚。

以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发布为标志线,在此1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被视作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提出,埋下伏笔的重要文件。

“十三五”规划发布后,当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详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要求、部署和任务。

当年8月,国务院继续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1个月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便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

在这一年,“科技创新”被明确为中国以及中国卫生健康领域最为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也是自此,一家家医疗机构中,科技创新战略被系统化、有目标地缓缓具体化了起来。

2017年1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召开年度总结大会。医院党委书记周月红,首次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精准医学研究”纳入医院新的六大发展目标。而这一年,按医院发展规划,不过是这家还不满3岁医院的奠基完成年。

12月19日,当年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在京发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继续第五年蝉联榜首。而彼时,离华西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委任,要求其作为试点单位,承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院内政策体系”的任务,还有两个月,彼时,“华西九条”远未颁布。

12月23日,安徽省立医院则迎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挂牌仪式。同日,这所从属中国科学院的全国重点大学,其生命科学学院(前身生物物理系,系中国科大1958年创校的13系之一),成长为融合这所医院后的崭新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不同医院,谋求科技创新,各有各的起点和攀越路径,但其中不乏共性——

向前投资时间、战略;

向上联合政府、高校;

对内开放机制、依靠人才;

对外连接产业、面向市场……

种种要素空间上的“凑齐”,与时序上的排列组合,最终勾勒出一幅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不同类别医院、进程各不相同的公立医院科创兴起图景。

国家队:顶梁立柱

继今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崭新的医疗科研综合楼,在上海枫林路本部院区迎来封顶仪式后;11月,世界顶尖科学家医院院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宣布,医院将在紧邻医院总部院区,打造更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我们这级这类医院,进行科技创新应有的职责和定位。”樊嘉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作为公立医院,中山医院承担着引领中国医学科学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使命。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和民族振兴,包括掌握关键技术、联手民族企业、占领国际高地。”

今年11月,中山医院参与协同创新合作研发的我国首台3.0T高场磁共振,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攻关突破了谱仪、射频功放、梯度功放、梯度线圈、射频发射线圈、超导磁体等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实现高场磁共振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的国家。

另外,中山医院与我国自主创新企业联影集团合作研制成功的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成像系统uEXPLORER在中山医院装机,第二台就销往美国;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的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已于2020年上市,被称为“冠脉介入的中国心”;由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团队研发的Fustar可调弯鞘,这个用中国医生命名的微创器械,已销往14个国家和地区;心外科团队发明的中国首款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在亚洲首次开展……

“作为公立医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疾病诊治水平、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始终是医院的第一要务。”樊嘉表示。

“‘十四五’期间,医院的核心理念,即创新、合作、智慧、优质、高效。其中,科技创新,注重和其他各方合作很重要,并非医院要包揽全项。”樊嘉强调。

比如,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启动开工的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采用的便是国际顶级医院常用模式,围绕大型医院,设置开放性平台,联动科研院所、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制药企业等,开展一系列临床试验,聚焦医学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工作。

1 2021年6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科研综合楼项目举行封顶仪式。

2 2021年7月18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临床研究核心基地——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正式揭牌启用。

此外,中山医院的科研工作,还把促进专利转化、鼓励技术创新、开展临床研究作为重中之重。2020年,中山医院专利转化26项,签约总金额达到1315.2万元人民币。

樊嘉院士团队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个miRNA肝癌诊断试剂盒,获得中国、韩国、日本发明专利和国际PCT安全认证,并获得国家药监局的III类注册证。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发明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技术,并与顿慧医疗合作研发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系统,8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以3000万元人民币转化。

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名中,中山医院排名中国第三、上海第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科创实况,代表了国内相当一批国家队水平医院的科创现状与脉络。

它们普遍附属于知名医学院校,医疗实力突出,学科人才梯队成熟,科创认知起步、布局规划早,创新理念根植深入,平台资源与各方支持相对充分,目前多充当国内医院重大科技创新、科创转化的领跑者,硬件布局、医教研整合、科创成果初见成效,甚至个别医院,还开启了以科创转化,撬动医院整体发展的崭新模式。

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37年开业,1956年刚刚走出战乱、临床科室初步建立时,便已“建立了内外科研究室,结合临床医疗开展各项研究工作”……1981年,医院便已先后建立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学研究室、核医学研究室、超声诊断研究室和放射诊断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较强的研究队伍;“八五”期间,医院新建16层科研大楼;1987年,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协和医院,“十三五”期间,大兴院区、转化医学综合楼蓬勃建设。截至“十三五”收官,已建成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医科院校级别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9个,初步完成“基础、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平台体系建设,为提升医院下一步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18年起,提出从“服务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的战略转型,将科技转化与创新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2019年,医院成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牵头组建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升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9月,医院的院企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上,乔杰明确表示,2021年,北医三院将借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机会,进一步践行北大医学“临床+X”理念,在科技创新上探索新突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技创新起步则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医院改革刚启动时,时任院长已感到,医院到了需要加大科研投入,需要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步——2000年,医院规模化扩张刚刚开启,在当时资源有限的困境中,医院领导层便坚持临床与科研“两条腿一起走路”。“2000年开始规划建设科研大楼,招聘专做科研的博士生,领着和临床医护人员一样的工资,不治病人,就在实验室搞科研,还曾引起专做临床医护人员的反感。”

今年7月,我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临床研究核心基地——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正式启用。重点建设生物制剂筛选、生物制剂制备、临床转化验证和支撑技术平台4个转化研究平台,构建相互关联、高度综合集成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体系。

李为民表示,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投入运行后,将显著提升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生物治疗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缩短30%~50%;未来5~10年内,将支撑50~100个自主创新研发的候选生物治疗产品实现转化;将显著增强我国生物治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我国重大疾病生物治疗产业跨越式发展,为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医药高水平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纵观顶级医院科创样本,其中华西医院模式可谓确实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医院进行科创转化进程中,医疗机构的集群化效应、城市的集体科创意志与行动,不可不谓重磅“加冕”。

今日之华西医院,仅2019—2020年科技成果作价已高达近10亿元,投资成立了8家科技公司。年度签订横向课题科技合同1500余份,年合同金额约5.5亿元,年申请专利400余项,授权专利300余项,转让许可约50项。其转化效率、规模,无不令业内管理者感叹,只能“望速兴叹”。但在医院自身奋发力外,院外的更大科创推动集合力也不可忽视。

首先,医院坐落于“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成都。其中,政府规划了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属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中,对该功能区的明确规划定位为西部大健康生活城。

其次,政府注重“激活”。2020年12月,成都市武侯区携手四川大学、华西四所医院(华西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第四医院)共同建立华西大健康产业科研成果发布平台。

通过该平台,引导大健康产业科研成果与市场的深度对接,形成涵盖商务、政务、法务、财务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搭建起医疗研发与市场应用协同创新的渠道,补强产业链条,构建“政产学研资”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中心名誉主任张兴栋,及华西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第四医院的行业多名专家,都被武侯区聘任为“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智库专家”,共同助力科创成果在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转移转化。

其中,尤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开官方资料,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是为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才构建的“一个动力源,三大重点产业,六中心联动”的“136”产业格局,以及“一谷一轴一园多点”的空间布局。在产业格局中,动力源,即以四川大学和华西“四院”为代表的创新资源;在空间布局上,一谷即“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

至此,医疗机构科技创新、转化,在国家科创整体战略中的定位、角色,已可见若干方向。

创新追赶者:借力布局

顶级医院自有其科创“家底”的殷实。但非“名门”出身,也未必不能开拓一番新天地。但环数其所处科创背景下的全维投入、布局,医院仍然仅是其中小作用力方。

比如,挂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的安徽省立医院。

“此前的省医,整体实力确实不如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医院协会会长、安徽省立医院原院长许戈良向《中国医院院长》回忆,但融入中科大后,5年时间不到,省立医院的新医学建设成果已可圈可点。

2020年复旦中国医院排名全国第76位,继续位列全省第一;2021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24位,继续排名安徽首位;首次在Lancet、Cell 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医院抗疫成果入选国家方案……

纵使期间不止医院一代人的努力——15年省立医院院长职业生涯的许戈良,从屈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发,四处为安徽省立医院寻觅机遇,紧跟合肥市新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将城中一址老院,拓展为现东南西北一院四区模式,并提早留足四区科研开发用地;到医教研协同发展为本,最终接住中科大橄榄枝,成功挂牌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受聘院长,执行院长刘连新等一批拔尖人才的落地……

但更重要的是医院自我奋斗外的“命运”安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挂牌背后,是中国科大创办新医学,实现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系统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宿命与远景,更是安徽省政府系统推进合肥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全面布局与准备。

资料显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早在2017年1月,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准建设。且合肥还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也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大期待。

纵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框架——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其中医疗所涉,仅占1/3(表1)。

表1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成

但仍不妨碍置身如此宏观“大科学”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哪怕布局些许交叉融合点,其未来科创蓝图也会无所限量——何况早在2018年,安徽省政府《关于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意见》中,便早已为科大和附属医院规划留足清晰方位。

“努力把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建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健康领域的优先重大创新平台,把省立医院作为生命科学与医学前沿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的首选基地,并全面鼓励中科大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到‘科大新医学’探索中来,打造产学研用的医科大联盟。”

今年9月3日,首届“安徽联合医学卓越班”开班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这个由中科大牵头,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和皖南医学院及安徽理工大学等安徽省属医学院校共同参与、选拔,瞄准安徽省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项目,入选学生本科阶段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的最后一年,均落在了科大附一院。在此基础上,经推免等方式,最后选拔进入中科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优秀学生,再通过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或考试等方式,进入中科大临床医学博士培养和专科医师培训。

这波操作,在省内医学生贴吧中,虽被戏称为“科大割韭菜行动”,却无不实力彰显着中科大的办医决心,与中科大附一院投身“科大新医学”人才培养,及以此立院的志向。同时也印证着,中科大新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如《意见》中所统筹,正在变为现实。

“这家医院,给它时间,未来一定会了不得。”采访始末,许戈良重复了两遍。

站在位于中科大附一院南区、安徽省医院协会所在地,也是许戈良的现办公室窗前,他所在的17楼以下,是正在日夜运转的5位院士的实验室空间;楼外的空地是即将起建的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

据2020年安徽省发改委批复的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定位是一所产学研医防深度融合的新型医院,将主要建设基础医学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公共研究中心、综合实验(试验)室及配套附属设施,计划设置300张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型病床,购置临床大型医疗设备、医学科研设备427台(套)。

未来,医院将围绕肿瘤、心脑血管、血液系统、细胞免疫、生殖发育、脑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新型预警、预测、干预与早期诊断及治疗,构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疾病现场、药学、新材料、新工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的、产学研医防深度融合的新型医院,实现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有效衔接,直接瞄准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医疗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学科交叉、定位原始创新的科创思路,在2014年开业的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身上,也可寻到。只不过一切布局,要更加提前和广阔。

2001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由著名医学专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

2019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揭牌。

“成立清华大学医学院,系学校在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的重大步骤,亦是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总体战略,从第一个9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向第二个9年‘重点突破,跨越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谋定全局的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官方信息记录。

其后,2004年,台塑集团与清华大学签约合作,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0年筹建路开启;2014年3月,董家鸿由军队转业入职清华大学,担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同年11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开业运行。

2016年1月,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成立,董家鸿任院长,定位该研究院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

董家鸿表示,精准医学研究院是吸纳医药、科研创新企业,构建“医研企”融合的创新联盟。“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数量,也不缺乏医学创新的理念,但医疗科技创新产品仍然是短板,通过医工结合,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产品,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因此,精准医学研究院旨在从临床问题与市场需求出发,借助医工结合的实验室研究,完成前沿科技的临床转化应用,构建医研企一体化跨领域精准医学创新联盟,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和先进健康医疗产品研发,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能,同时培养具有临床转化科学才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工科人才,促进健康医学事业全链条全面优化升级。

看过此系列支撑与布局,也就愈加不难推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在这一体系定位下迎来的科创“前景”了——“发展生命科学和医学,是清华大学面向21世纪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而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医院,是发展生命科学和医学的重要支撑”。

2019年,开业5年之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梳理道,“依托清华大学雄厚的综合性学科优势,医院创建了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的清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形成B2B2C(即Bedside-Bench-Customer)临床转化科学研究体系。5年来,科技创新体系与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建立,依托医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30个专业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质,46个专业备案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质;科研人才梯队初具规模,创新成果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类似布局还在向前推进。

1 2019年7月12日,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宣布启动六大医工结合研究中心:临床大数据中心、数字医疗与医疗机器人中心、人工心肺中心、智慧健康中心、医学转化影像中心、可穿戴/可植入医疗设备中心,每个中心实行双主任制,由清华大学理工学科领军学者与临床医学院医学专家共同担任。

2 2021年5月10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山东脑健康功能食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济南果品研究院举行。双方本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除成立山东脑健康功能食品研究中心项目外,还涵盖济南果品研究院西院区房屋空间整合、医疗辅助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未来,双方还将致力于在科技研发、空间利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今年5月20日,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也是国内首个在综合性重点大学,依托信息学科设立的中医药交叉研究机构。

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李梢介绍,该研究所以清华自动化系为依托,汇聚多院系、多学科力量,致力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通过医工结合、中西结合、交叉创新,推进中医药科学化与现代化,打造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清华模式”。

该研究所是否会成为撬动国内中医系统院所交叉跨界科创的新起点?同样,时间将带来答案。

创力所能及之新

聚焦重大科技创新、原始创新,显然,并不适用于当下中国多数医疗机构现状。但只要尽力所能及之力,创当下可创之新,便无不是在为环境质变献力,为医院未来投资。

比如,今年8月18日,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而言,就是意义重大的日子。

这一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本年度资助项目,该中心精神六科李然然博士的一项研究课题中标。这则喜报,理所当然地占据了该中心第二日微信公众号的头条——因为这是山东省精卫中心自1954年建院67年以来,首次获批国家科学基金立项,也是其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中心的同仁,从主任于天贵,到管理团队,以及医生、护士,当晚的朋友圈,共同掀起了一番庆祝热潮。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也有进击科创的底气与雄心?当然——

如,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成立山东脑健康功能食品研究中心,进行脑健康产品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山东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开展精神医学大数据研究;与济南市残疾人康复中心VR康复研究所强强联合,推动儿童康复科创升级等。其成果、方向已独树一帜,信念与目标全院坚定,不可动摇。

中心党委书记于天贵向《中国医院院长》分享了他到任3年,带领医院推进科创工作的相关历程与经验。

2018年9月23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正式成为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陈子江现场提道,齐鲁医学院今后会将中心建设纳入学校医学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科学管理、综合投入,强化附属医院竞争力,推动实现医教研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9年5月13日,此前一直在高校(主管教学、科研)和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信息化)工作的于天贵到位,担任中心主任。此后,3年间,疫情下,医院官网宣传栏下,关于召开科研专题讲座(如表2),于天贵率队赴各高校、医院、产业合作方,进行科研交流的新闻从未间断。

表2 山东省精卫中心近3年院级科研专题讲座统计

首先,更新全院发展理念。通过梳理中心未来“‘省内龙头、全国前列、国际知名’的临床研究型精神卫生机构”定位,明确与中心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未来型医学人才等支撑需求,于天贵介绍。

其次,实施全面培育计划。通过院内开展攀登、培育等科研项目计划,配合奖励措施,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医生科研学术水平提升,并把提升水平量化融入晋升体系中。此外,引育并举、搭建平台,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与科研转化协同并举。

最后,结合精神医学科的学科空白、上升优势,从临床需求出发,交叉融合市场最新技术方向,以国内精神医学领域“四大院”为目标,储备人才、积极投入,促进转化,打造区域精神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同样,中心的科创投入还在紧张有序进行。据悉,涵盖中心崭新科研用房的综合大楼正在兴建,预计明后年将正式投入使用;博后等科研、临床复合型人才引入招聘,于天贵与团队时刻在紧锣密鼓寻觅中。

而在地级市温州,记者也同样感受到了欣欣向荣的创新之气——一场题为“科技创新”的采访,到访当日,温州市中医院院长朱文宗,首先并没有带领记者去往常规的GCP区,而是先后参观了医院的智能中药房、门诊护士手语医疗服务队,以及药房的快递服务点。

一家地市级中医院,早在2019年,就自主研发上线了全国首创的中药房智能绿色无纸化信息系统;他们的护士手语志愿医疗服务队,2018年组建,现已有5人取得初级手语证,1人取得中级手语证,还精通鹿城、龙湾、瑞安、乐清、苍南等地“方言”手语,可代表全省出战全国技能服务比赛;顺丰快递直接进院设点,外地患者中药材打包、寄送服务,立等解决……

创新应先于科研(技术)创新,朱文宗提出,就温州市中医院目前而言,“临床新技术、新药物的重大创新,确实目前面临挑战。”

朱文宗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其中技术创新,虽然相对不难,但也需要时间去夯实、去提升,但做这些之前,对我们这样的医院,首先是要先把病看好,临床服务好。但这三者同样重要。”

因此,医院目前在常规大学、温州市科研(技)创新项目之余,聚焦创新——“首先,是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次,是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然后是临床新技术、新药物的创新”。

这样的思路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的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全市98%;开通为全球华侨咨询的线上平台;院方自发研制的3个中医药制剂,获浙江省药监局即时报批,投入临床;眼下,朱文宗还在联合温州全市医疗机构中医科,与第三方生产机构一起,合作规模化研发针对全市的临方制剂胶囊化创新,以及个体化供应方案。

诚如朱文宗所言,基础研究、重大创新,的确不是温州市中医院目前所长,“但要相信每一家医院,都有创新的内驱力”。

激发营造全行业的开放氛围,提供充分支持平台,使医疗卫生领域的整体内外创新氛围成为习性,最后科技创新才会在沃土培育下,诞生若干创新果实。

“尤其是所有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最终都还是要靠那么一点点运气的。”不止一位身份中标注有科学家元素的医院管理者,在此次采访中,不约而同向《中国医院院长》强调。

但纵观中国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整体还从属“从0到1”的开拓裂变培育期。欲令科创花果参出而丰硕,本质上需要更多考验行业及医院管理者,夯基固础与布局未来的平衡力。

猜你喜欢

华西投资科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
房地产泡沫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探讨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