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守护,沧浪与“小候鸟”同行
2021-12-27
相比农村留守儿童,今天,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射在了城市留守儿童,他们常年得不到父母陪伴与关心,也往往被主流舆论所忽视。
姑苏区沧浪街道潼泾一社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常住人口4200余人中,外来人口1300余人,其中包括不少“小候鸟”。社区成立“小候鸟”工作站十年之久,至今服务2万人次,今年又升级成为儿童“关爱之家”。曾经的“小候鸟”已然长大,十年守候间,流动的是儿童,不变的是暖心服务。
从托儿所到“四点半课堂”,点亮“微心愿”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可爱。然而,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之后,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自然也与日俱增。
2010年,潼泾一社区所在的劳动路附近有数个城中村,集中了5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其中适龄儿童近500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孩子们虽然懂事,但内向、不善交际。到了寒暑假,整天在马路上流窜。基于此,我们开始关注辖区留守儿童,想在苏州同一片蓝天下给他们同一的爱。” 潼泾一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罗瑾华告诉记者。2010年4月,“小候鸟”开心驿站成立,成立之初以“小候鸟”流动书屋、志愿者服务队、城市体验日为内容开展系列活动。 2011年,为了提升管理与服务,重新定名“小候鸟”工作站,建筑面积扩大至500平方米,内设儿童书院、心理咨询室、科普室、拓展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板块,满足0—18周岁儿童的心理教育、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需求。
你很难想象,最早这个“小候鸟”工作站热闹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家长把这里当成托儿所,一早把孩子送来,一待就是一整天。孩子们在这里做作业、借阅图书,玩得不亦乐乎。之后开出的“四点半课堂”更是受到家长欢迎,社区专门请了社区组织给孩子们辅导课业,同时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知识、文明礼仪,给孩子做心理辅导,改善孩子不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工作站还结合传统节日,精心策划活动,让“小候鸟”的心不再留守。
这些年来发生在这里的爱心故事历历在目。罗瑾华说:“我们不求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只希望我们的付出能够有所改变,哪怕这个改变微乎其微,一切就值得。”从被守护到护航者,郑文倩是工作站十年历程的见证者。2009年,父母把她从老家接来苏州一起生活。起初她觉得無所适从,在学校没有朋友,放学后也没有人辅导作业,很长一段时间没了自信。后来父亲把她送到潼泾一社区的“四点半课堂”,从此在这里,她找到新的天地。“这个大家庭让我觉得很亲切,这些年我参与昆曲体验、苏州话学习等,让我对苏州越来越熟悉和喜爱。”郑文倩说。到后来,罗瑾华发现这个孩子越来越开朗自信,她也很愿意加入社区志愿团队。同样的,她在学校表现突出,还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社团,并带动一批社团志愿者一同参与社区活动。如今毕业后更是自己创业,在这座城市生根、立足。
今年,社区为辖区的“小候鸟”进行了心理调研及辅导,其中有三个孩子来自一个特殊家庭,孩子母亲是环卫工人,父亲在苏州打工。三个孩子中老大叫李晨,当被问及她的愿望时,她想了又想,不好意思地说:“我想和爸妈去苏州乐园。”三四年前,李晨妈妈带着姐弟俩一起去过苏州乐园,简简单单的一次游玩,竟成了李晨对苏州最深刻的记忆。这次,潼泾一社区党委联合团工委、关工委,链接各方资源,点亮了孩子多年的心愿。在苏州乐园,小李晨玩到了她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过山车,在景区看视频回放时,看到自己和爸爸在“俯冲”时的“囧”态后,笑得合不拢嘴。
童心同行,老少共融
这些年,工作站先后执行过“小候鸟”外来务工子弟成长促进与城市融合计划、“小候鸟”快乐星期八计划、“成长梦想号——社区外来务工子女发展支持计划”、“联合国和国家妇儿工委项目——儿童友好家园”等项目。潼泾一社区十年来深耕“小候鸟”品牌,今年全力打造沧浪街道儿童“关爱之家”,更好地优化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护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据悉,沧浪街道按照省级儿童“关爱之家”的建设标准,在潼泾一社区打造儿童“关爱之家”,从运营管理、设施完善、队伍保障、服务内容、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格要求,并由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化运营。儿童“关爱之家”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亲情视频室、儿童议事厅、心理咨询室、美术室、劳技室、舞动中心、篮球场、儿童游乐区等多功能活动室。还搭建“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四维儿童关爱平台,成立了由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服务小组,针对儿童及其家庭需求开展专业服务,记录个人、家庭情况,一人一档,专人跟踪,动态管理。记者在社区二楼看到,这个苏州图书馆分馆宽敞明亮,容纳图书1万多册,是孩子和老人快乐的“充电站”。楼道墙上还张贴了“儿童活动课程”,比如周一心理个案咨询,周二“我是沟通小高手”美术课,周三小组活动,周六亲子阅读。目前已完成对辖区全部困境儿童及家庭的走访,后续将继续对有迫切需求的家庭制定个案服务。
“原来我们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今年由于区域调整,我们也开始关注本地孩子,包括辖区困境儿童。我们从社区、家庭教育和儿童成才的视角出发,帮助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认同他们的能力,建立清晰健康的信念,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罗瑾华说。同时,基于“老少共融”理念,整合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智慧化、年轻态”的资源,经常开展老少齐参与的活动,实现老少互动、老少进步、代际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