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及提升途径

2021-12-27陈美玉

现代企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人才

陈美玉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出了总体要求。基于此背景,校企合作提上了新的高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经济市场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现实意义

1.抓住机遇,建立合作方案。校企合作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依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的基地建设,有助于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为保障校企双方长期合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结合今后发展趋势及自身硬件的实际情况,将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学校通过实践课程体系,将企业的品牌创立、产品研发、创新设计以及营销方案等巧妙融入课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应用型高校和企业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专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开展实践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双方发展需求的合作方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2.融会贯通,培养技术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从重视课程教育教学逐步向实际动手能力方向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完全融入课程体系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通过技能培训、校外实训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鼓励企业专家将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文化引进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干中学、学中干”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融会贯通,进而获得扎实的职业技能。

3.资源共享,真正互惠互利。学校因空间和设备的局限性,实践教学大部分通过分组来完成,而企业因人才和岗位的不稳定,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较少。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的空间和设备,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也能降低学校购买设备的成本投入。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既能给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又能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储备所需人才,解决企业岗位的空缺。校企双方通过人员相互聘任或兼职的途径,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奉献自己的力量,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4.适应需求,实现订单式培养。为平衡劳动就业市场,实现教育与企业需求、社会就业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时时对接,结合企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企业提供定向的优质人才,实现人才订单式培养。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践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就业需求和用人意向,以使其能够更清晰地接触到现实社会情况,對实际就业形势有更真实、更充分了解,从而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降低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不足

1.缺乏地方政府的制度保障。在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作为第三方,尚缺乏关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性制度,如学生到企业实习,校企双方要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问题,而地方政府并未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引领和激励也不足,没有给予企业相应的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企业得不到确切的利益,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校企合作出现高校热而企业冷的一边倒现象,双方合作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2.缺乏系统的有效衔接。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专业设置应贴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然而实际却因缺少对地方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学校开设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实训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有落差,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欠缺,导致上岗时不受重视、产生学非所用的情绪,毕业转行现象严重,对口就业率不高,不能满足地方经济需求。同时师资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专家因生产和工作需要难以进校承担课程授课,高校专业教师因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也较少到企业锻炼,双方互动交流不够,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意见及建议。

3.缺乏高质的实训基地。应用型高校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签署合作协议,培养“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高校因专业设置的特殊性,选择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实习基地有限,覆盖面小,难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实习的参与度、积极性较差。

4.缺乏多元的考核机制。校企合作的考核机制对应用型高校深入掌握企业诉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由于涉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责权利分配不合理,指导性不明确,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所需的技术人才脱节。

5.缺乏配套的激励政策。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成果,却忽略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高校教师能为企业带来科研成果而提升岗位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高校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应对教学及科研也不愿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而企业技术专家因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薪资激励,也不愿意到校任教。

三、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

1.政府政策支持,促进合作发展。地方政府作为第三方,在校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出台校企合作政策与法律法规来确保双方契约的有效性和强制性,搭建教育合作、人才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以推动校企合作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导,通过对从业资格的要求来促成学校、企业、学生参与合作的意愿,如效仿德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以企业为主体共同培养未来发展人才。

2.培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发展。校企合作稳步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应用型高校依据企业发展需求,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环节,培育兼具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实践课程开发、特色教材建设等教学过程,以讲座、授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达到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双方推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度,通过融合师资力量将教育资源最大化,为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提供到国内外优质高校和企业参加学习、交流、研讨实践经验的机会,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达到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目的。

3.转变传统观念,立足实际需求。结合新形势下人才需求,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合理分配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实验学时的占比,增加学生专业实训技能、思维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优化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施“3+0.5+0.5”教学模式(即学校教学三年、大四上下各半学期实践教学),改变传统学生最后一学期进入企业实习的教育模式。实践教学分两次进行,跟岗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制定企业实习实训计划,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熟悉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顶岗实行安排在第八学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共同培育企业所需人才,提高就业率。

4.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培养质量。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新时代背景下,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与管理指导,对校企双方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校企双方根据地方特色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大數据信息化平台,共同规划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学分、学时设置以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如鉴于工科的课程应用性较强,引入线上VR虚拟仿真优化校内外场景运用能力,启动线上、线下混合式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在三维虚拟场景中实现教学。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及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使学生在线上教学中更便捷地从企业导师获取现场工程经验,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优化考核方式,夯实教学实效。校企合作课程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开设,主要集中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课程考核是对教学质量呈现效果最有力的考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最有序、高效、保质的长效机制。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外出实习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线下考核基本已成为常态,但对于线上过程化考核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线上考核采用百分制:线上过程化考核(占总评成绩50%),其中线上考勤(10%)、参与课堂提问答疑(占10%)、线上测试或作业(30%),借助钉钉网上考试平台,采用视频监考完成线上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50%)。

6.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实践技能。启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企业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有助于专业授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认知感和积极性的提升。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对参与校企合作中积极奉献、主动作为的专业教师,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上加大倾斜力度,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意愿,让教师意识到通过实践锻炼有望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带来实质性的效果。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薪资待遇,挖掘企业优秀专家树立典型,传播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7.整合校企资源,建设教育集团。校企协同管理过程中,整合校企双方有利的资源,对教师资源、教学设施、企业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互动合作。同时,调研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和创业就业走向,依据专业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为学生配备企业“师傅”,尽量缩短学生职业适应期。同时,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结合我国国情,建设教育集团是今后发展趋势,企业对高校提出人才需求,高校从企业获得最新市场信息,双方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在人才、市场资源上充分共享,合理、科学地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应用型学科建设项目( yx190401)。]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