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方向及落实要点
2021-12-27刘晓玉
刘晓玉
企业导师制是聘请企业职工担任导师,从岗位实践角度开展教学,可为高校培养实践人才提供帮助。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结合工匠型人才培养要求,创新教育模式,引入企业导师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产业相关内容,避免学生的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培养优秀的能工巧匠型技术应用人才。
一、高校企业导师制内涵及实施不足
1.高校企业导师制内涵。企业导师制由美国学者提出,最早用于企业内部人员培训,由有经验的同事带经验不足的新员工,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导师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高校常用的企业导师制有以下三类。第一,“双导师制”。在专业教师的基础上,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经验丰富的职工担任企业导师,协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拓展学生对专业就业、岗位实践等方面的认识。第二,“三导师制”,有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负责高校教育,企业导师与专业导师开展课程教学,辅导员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形成合力,指导学生的考证、毕设、就业等环节,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第三,“3+1”培养模式,学生在高校进行三年理论学习后,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学习,既为企业培养实践人才,也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实现校企双赢。
在高校教育中,企业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高校和企业而言,均有显著价值。在学生角度,企业导师制可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准确认识所在专业、专业所处行业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促进学生发展,便于学生就业;在高校角度,企业导师制可将实践渗透至专业学习的各个层面,事先了解岗位工作内容、企业运行模式等内容,为高校实习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企业角度,可提前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无需培训直接入职,为企业培养大量储备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
2.高校企业导师制实施不足。虽然高校企业导师制可实现学生、高校及企业的三方共赢,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缺陷,具体如下:第一,教学内容单一,部分高校对企业导师制的认知不全面,企业导师仅负责实践教学或实训、实习等内容,教学内容单一,在学生教育方面的参与程度不高,难以取得理想成效;第二,职责不明确,部分高校未明确企业导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职责,缺乏对企业导师的激励,降低企业导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阻碍企业导师制作用发挥;第三,素养薄弱,部分高校聘请的企业导师存在素养薄弱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虽然企业导师具备丰富的岗位经验,但不能通过合适的方法手段传递给学生,也不能为专业导师提供课程优化建议,使企业导师制流于形式。
二、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方向
基于高校企业导师制的特点,其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内容较为多样,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方向,切实发挥其作用。
1.优化课程设置。企业导师参与到高校课程设置环节,可从企业、行业、产业角度入手,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教学更贴合社会实践。以某高校机械专业为例,基于企业导师制,开发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课程,根据机械专业课程内容,设计相关实践项目,以协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在实践项目开发与指导中,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协调配合,专业教师负责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论述理论知识的内容及应用方式要点;企业导师负责向学生讲解项目相关的工作思路、方法、流程及操作要点,指导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中,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时规划,以“设备控制与故障诊断”为例,其总学时为56课时,理论课程8学时,项目实践课程44学时,答辩4学时,凸显课程的实践性。
2.渗透企业文化。就目前企业发展而言,不仅要求人才具备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职业道德素养,践行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导师在参与高校专业教学时,应注重企业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深刻感知企业工作氛围、企业文化精神,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细化来说,企业导师可通过如下措施渗透企业文化:第一,开发专业课程,企业可与高校合作,开发《企业核心价值观》课程,围绕企业文化设置课程内容,实现企业文化的全面渗透,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第二,设计文化活动,高校可邀请企业家、工匠、大师等行业专家担任讲师,围绕企业文化举办讲座或参观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直观感受企业氛围;也可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汽车文化节、服装设计秀等活动,将企业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使学生认识到“职贵其精,业贵其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就业观。
3.引进企业管理。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企业导师引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可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职场意识,也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某高校为例,其机电工程学院的企业导师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开展班级管理,将班级视为企业“班组”,结合机电企业的“6S”管理模式,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根据学生意愿、能力和学习水平,划分为生产部、安全部等部门,负责不同班级、学习管理工作,要求学生统一穿着、佩戴胸牌,并设置打卡机,实施指纹考勤,显著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发展学生协作意识。
4.开展課程实训。课程实训是企业导师的主要工作模块,可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与专业技能,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在企业导师制中,课程实训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建设高校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于实训基地中完成各项实践项目,遵循企业生产要求、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使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生产管理氛围,明确岗位工作要求,既可增强学生专业能力,也可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第二,遵循以赛促学理念,组织学生参与各项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在参与各项比赛项目时,了解专业最新发展趋势、理论知识的实践要点,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与创新思维。
三、高校企业导师制的落实要点
在明确高校企业导师制实践方向的基础上,高校需合理规划企业导师制,做好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工作,为高校企业导师制落实提供环境支撑。
1.合理选聘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校企协同育人成效,高校在实施企业导师制时,应合理选聘企业导师。结合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踐方向,企业导师不仅要具备岗位经验,还需具备管理能力,能够落实各项教育教学要求。细化来说,高校可遵循如下流程选聘企业导师:第一,结合专业要求,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能力要求,确定企业导师的类型,如知识技能类、团队管理类与工作经验类等,提高企业导师选聘的针对性;第二,设置企业导师选拔标准,明确企业导师在职位职称、岗位经验、职业素养、合作意愿、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构建量化评估量表,对企业推荐职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企业导师;第三,与选中的企业导师沟通合作协议,包括福利待遇、聘用周期等,避免后续纠纷出现,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2.明确企业导师职责。在完成企业导师选聘后,高校应以制度方式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为企业导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基于企业导师制的作用,企业导师的职责涵盖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导师应利用自身岗位经验和企业文化,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培养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第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导师应在实训教学中针对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第三,优化学生培养条件,企业导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开发课程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
3.做好企业导师管理。针对企业导师素养薄弱问题,高校应加强企业导师管理,在选聘合适的企业导师基础上,做好企业导师培训与激励,强化企业导师制的作用。在企业导师培训中,高校可组织优秀教师向企业导师讲解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介绍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目前认知水平,培养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间设置互助协议,相互交流学生学习状况,探究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学生管理等内容,有专业教师带领企业导师实施有效教学。在企业导师激励中,高校可与企业合作,为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职工提供优先评职称等奖励,调动职工参与高校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可根据企业导师制实施成效和职责落实状况,对企业导师进行考核评估,评估结果影响企业导师的薪酬、职称评选,倒逼企业导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施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存在教学内容单一、职责不明确、素养薄弱等问题。在高校企业导师制实施背景下,企业导师应参与专业课程设施,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引进企业管理,开展课程实训,高校应合理选聘企业导师,明确企业导师职责,做好企业导师管理,从多角度落实企业导师制,发挥其优势。[本文受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本科高校教改专项)课题资助,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创新创业教学参考案例集,I201903010。课题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福建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校本教材课题]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