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城“留住”乡愁
2021-12-27王珏婧
王珏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田园牧歌中的乡愁已成为现代人心中的桃花源,缓冲着都市生活中被放大的焦虑。然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固有的特色愈发模糊。
今年1月,“五个新城建设”首次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一场具有革新性的独立城市建设序幕即将拉开。“新城建设要让‘城市记住历史、人们记住乡愁’。”在今年1月的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钱雨晴代表的一纸代表建议为这场序幕点亮了追光。在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组织的办理案例评选中,该建议办理获评优秀案例。
深入调研 反复酝酿
让“城市记住历史、人们记住乡愁”
市人大代表、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钱雨晴曾在奉贤工作8年,如今仍一直牵挂着郊区建设。在参加代表视察、代表培训、代表论坛的过程中,她多次来到郊区,查看乡村建设成果,了解郊区建设进程。“道路整洁了,河水变清了,设施健全了,民生也大大改善了。”然而,这些以“城市社区再造”理念打造的“新郊区”,却让钱雨晴感到与想象中“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的诗情画意渐行渐远。她说:“触目所及,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少了江南风、缺了烟火气、淡了乡愁情。”
在看到市政府工作报告后,钱雨晴敏锐地抓住了“五个新城”这几个字眼。与以往的郊区规划、乡村建设不同,“五个新城”将成为纽带和战略支点,成为上海融入、服务长三角的前沿阵地。在“按照超出中心城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将新城建设成为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的示范和样板”的理念下,钱雨晴理性客观地提出了《关于在五大新城建设中体现“城市记住历史、人们记住乡愁”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钱雨晴提出:规划编制要突出浓郁的本土特色。要以“都市里的村庄”来规划新城建设天际线,充分彰显时代特征、上海特色、江南特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握好建设节奏,切忌“争先恐后” “一哄而上”,为后续高标准新城建设与浓厚江南乡愁的融合发展留有空间。同时,要加大五大新城乡风乡俗乡情的梳理和挖掘力度,并且让村民居民参与到新城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乡村中的能工巧匠、“新农民”“新居民”等的作用。
建议办理与工作推进相结合
将历史写入规划、融进未来
收到代表建议的次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将建议交由市规划资源局主办,市文化旅游局会办。建议得到了办理单位的高度重视,将建议办理与重点工作推进相结合,开展五个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在对既有规划进行再审视和再优化的过程中,那些悄然埋藏在情懷中,道不清、说不明的历史乡愁被写入了规划、融进了未来。
3月1日,《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印发执行,明确提出各新城要形成整体有序、尺度宜人、形象鲜明的城市空间这一总体框架。3月19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奉贤贤者地” “嘉定教化城” “青浦江南风” “松江上海根” “临港海湖韵”等新城名片正式亮出,在综合考虑山水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要素、城市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差异化城市空间意象将渐渐明晰。7月27日,沪新城规建办印发了新城总体城市设计成果(沪新城规划建〔2021〕8号),正式开启了新城与生态的新时代交融。
今年4月,在收到市规划资源局的建议办理回复后,钱雨晴很欣慰。她说,市人大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的认真办理,让建议办理的过程看得见、成果听得到。在此后的代表活动中,她多次来到各个新城,认真听取建设规划介绍,继续为“乡风乡俗乡情”发声。对于市文旅局在建议办理回复中提到的“艺术振兴乡村”,她也表示认同,并积极参与在新城举办的文化节、艺术节等,“每一次去,我都有新的体悟。”对于未来的计划,钱雨晴表示“将关注新城的人文建设,例如家风家训和乡绅乡贤文化以及‘本地居民’和‘新上海人’在新城建设中的深度融合,真正让新城建设得更宜居、宜人、宜业、宜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