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老人获得感推进服务高质量
2021-12-27万智奇
万智奇
解决“老小旧远”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历来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连续九年聚焦老龄领域开展各项立法和监督。今年3月20日起,《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市人大常委会同步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不断增强《条例》落实力度。
强化养老服务组织协调
近年来,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得到国家部委肯定。上海之所以在这项工作中进展明显,得益于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巩固完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和《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已废止)等涉老法规,法治建设走在前列,得益于政府部门严格落实法定职责。
执法检查看到,《条例》实施以来,市政府不断强化养老服务组织协调。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和审议养老服务重大事项,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专题会,全面部署《条例》实施工作,为民政部门牵头兜底责任、部门各负其责和区政府承担属地第一责任打下了重要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重点针对《条例》实施抓好配套制度供给,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养老服务机构扶持补贴、长期护理保险、综合评估、养老服务收费等方面出台了28项新规定,为全面有效贯彻实施《条例》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供给基础。
提前完成设施建设民心工程
做好养老服务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工作做得到不到位,最终要看老百姓有没有得到实惠,要用老年人真实的感受度去检验。
市委今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为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执法检查组针对全市养老服务设施的增量建设情况开展了检查。报告显示,今年1—9月,全市共新增养老床位5084张,较2020年全年增长3.2%;新建老年助餐场所201家,较2020年全年增长14.0%;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1家,较2020年全年增长16.0%。截至9月,全市共有养老机构床位16.2万张、老年助餐场所1433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机构361家、社区短期托养服务机构264家、日间照护服务机构758家,相关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已经全部提前超额完成。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这些一件件的实事就是基础。
三方面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在养老服务领域,协调发展有三个层次:在养老服务体系上,要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的协调发展;在老年人健康和养老的需求上,要实现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协调发展;在养老服务事业和“银发经济”产业上,要实现协调发展。
执法检查发现,在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的维度上,本市通过促进嵌入式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本市着力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发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强化对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衔接,继续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民心工程,截至今年9月,正在施工的为1427台,已完成的为710台。发挥6100多处养老顾问点及8500多名养老顾问的作用,推动机构助浴、助洁等专业服务向居家延伸。印发《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对提升家庭的照护水平将起到重要的补充提升作用。
本市还深化医养康养结合,促进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目前,全市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布局不断完善,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級及以上综合医院达90%。全市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43%,其余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签约率达到100%。社区托养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也已经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也得到积极深化。截至今年9月,全市1200余家护理服务机构共向40多万老年人提供长护险服务。涵盖需求评估、护理服务、支付结算、监管规范的政策体系和政府部门分工机制更加健全;实施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2.0”版,实行评估结果全部线下公示,并建立了投诉反馈机制。
同时,本市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培育“银发经济”。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活,全市各类涉老企业达2000多家,企业登记数量年增长率近50%。完善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连续举办16届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和9届中国老年福祉产品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开展“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实事项目,制定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解决方案,通过全市4600多个服务点、8000多名志愿者向老年人提供超过150万人次服务;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提供养老服务信息查询、政策咨询和网上办事等13项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本市修改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新增服务质量提升、家庭照护床位经营等奖项内容,提高了奖补标准,还明确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适用“奖补”政策,为市场参与到基本养老服务中打了一剂“强心针”。
配置不平衡操作难“走通”
虽然本市在养老服务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老年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广阔。执法检查组坚持直面问题、查找短板,发现在落实《条例》中,还存在养老服务统筹协调、各项规划和设施建设、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服务协调发展、医养康养服务质量、养老产品供给和需求匹配、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养老服务监管等8个方面的问题。
在养老服务统筹协调上,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凸显。养老资源配置与人口结构、实际需求还不平衡,包括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不平衡、区与区之间的不平衡、街镇之间的不平衡等等。市人大常委会在历年的立法和监督中多次指出,中心城区的养老床位“一床难求”,而部分郊区养老床位的空置率仍然偏高,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条例》针对此问题,也明确要求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及相关补贴政策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但目前尚未落实。
另外,《条例》第十五条至第十九条规定了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相关要求。但检查发现,各类规划衔接和实施细则还需完善,存量资源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政策操作性还不强。不少区反映,落实各项规划确定的指标和措施存在不少困难,部分养老服务项目还没有解决规划和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有些养老服务企业反映,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各类优惠的用地工作指引,但实际操作上仍然较难“走通”等。
拓宽监督视野推进落实
连续九年的立法和监督,从制定《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到制定《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并同步开展执法检查,立法和监督对本市的养老服务工作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手抓法治供给、一手抓监督推进,成效有目共睹。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条例》实施的同时开展执法检查,并组织开展本年度唯一一次专题询问,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
本次执法检查,市人大和16个区人大上下联动,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和其他6个专门委员会横向联动,四级人大代表全力参与,第三方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坚持“四不两直”暗查暗访,设计调查问卷直接听取老年人意见,提出问题整改清单形成闭环,种种做法大大拓宽了监督视野,推进落实《条例》的力度不断增强。
在专题询问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针对16个方面内容对26个部门进行提问,部门负责人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先后作认真回应,更加体现人大监督的刚性。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对照审议情况,向政府提出40条具体建议,要求养老服务工作按照中央精神和法规要求落地见效。在《条例》的法治框架下,在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养老服务工作必将迈向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