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提质增效

2021-12-27张海燕

现代企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小微客户

张海燕

小微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不仅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也为国家增加了经济总量,它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经营主体。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不动摇”,这对小微企业的创业热情给予了极大地鼓舞。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在小微企业融资总量中增加银行信贷的比重,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强风险管控,为小微金融服务发展夯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金融动力。将金融服务更好地貫彻到小微企业中,不仅是金融部门责任,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小微企业具有分布广、发展潜力大、数量多等优势,但也存在员工少、资产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为了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的持续性与精准度,必须精耕细作、提质增效。

一、政银担企、战略供给、数字普惠,重构小微金融的生态方向

1.政府与市场结合,形成政银担企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求思想与制度都要对称。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科学对待政府与市场关系,明确企业主体地位,将重心放在金融稳定机制、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以及信用体系中,激发资源配置功能,提高政府引导价值。维护并且发展诚信、法律以及制度环境,依法办事,做好营商环境的建设工作,转变考核导向,夯实市场发展潜力与基础。另一方面,创造“三基金三平台”,建设政银担企的共同体。争取国家融资基金,拓展融担业务的普及面,激发担保分险、增险价值,形成省市县三级融资担保体系与运营机制。统筹省市内的风险补偿基金与金融发展基金,并且每年提取一定的比例,将其纳入到风险补偿与信用保证基金中,以解决分险难、增险难的问题。

2.战略与供给拼接,健全小微金融长效发展机制。一方面,明确战略定位、优化企业治理。银行要回归本源,改变重规模、轻理念的惯性思维,改变供给失衡、重大轻小的追求,让战略、理念与定位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坚持党内领导,落实“四会一层”的治理要求,将“党管金融”渗透到企业治理、战略发展以及改革转型中,为小微金融提供更多资源。另一方面,完善小微金融的精准供给。改善“能贷”范围,通过差异化资金转移定价,下放授信权限,让内部政策与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增强文化培育和人员管理,优化客户经理与管理人员的结构配置,培养客户经理团队,让客户经理的占比超过50%,从而打造出专业的团队。让商业性与政策性金融有机融合,利用转贷款的模式,让低成本资金入驻小微企业。

3.传统和科技并进,营造数字普惠的金融模式。一方面,建成开放的普惠金融平台。根据大数据的数据优势,依托各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抵押登记平台、融资服务优势,建成统一开放的普惠金融平台,创造出金融科技、机构、企业以及政府共同组成的“四方模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让线上数据化与线下软信息有机结合,将“钓鱼”式的单个服务变成“网鱼”式的批量服务,将立体式画像应用到小微企业中,从而解决风险、成本与效率难以平衡的问题。同时建成审批、客户风险分级的授权体系,通过开发移动与小微金融智慧服务平台,设置远程数字审贷与后台集中审批中心,以随时审批贷款,改善办贷的高效性与便捷性。银行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来获得合格的小微企业客户。金融机构跟互联网平台头部企业合作,比如说阿里、腾讯、京东等引流,依托大数据依托风控模型进行精准的获客,以及利用数据渠道,依托税务渠道,比如依托物流数据,依托公共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渠道进行客户获取。

二、专业规范、特色产品、合规文化,助推小微金融服务增量

1.加强机构建设、构建规范机制。成立城区型办贷机构、农村型办贷机构、零售部、营业部与公司部营销团队,通过细化客群、拟定金融生态图,让机构延伸和小微金融协同并进。通过学习例会与专题培训,让公司部与零售部到其他银行学习小微技术,不断提高本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重新定位支小、支农目标,协调信贷重心,让信贷投资从大中型往小微企业倾斜,并且贷款指标放到月末考核中。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转变工作方式与管理模式,在精细管理中,推进其持续发展。实行限时办结制、问责制与会议制,在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中,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在早间调查、午间办理与晚间完善当中,节省客户与银行时间,以达到扩面增量的效果。

2.激发产品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为了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创造出多元化、规范化与差异化的产品。通过梳理规范,优化“稷企贷”小微信贷产品,统一流程、标准与模板,清楚各产品对应的行业、额度与区域,分标分类细化办贷权限与范围,以达到提高信贷产品级别的效果。面对小微金融的服务体系必须重点突破,将公司部作为主力,新设小微为中心,实施名单制管理、网格化营销,将商厦、市场以及园区作为辐射点,在一户一卡、一户一档、批量授信中,对小微企业提供绿色闪贷服务。面对服务目标,实施重点分类,将一对一分层营销应用到客户、中层与高管中,以挖掘潜在客户,创造出银企、银商联盟圈。

3.改善服务,打造信贷合规文化。在增加小微企业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让金融机构内部形成良好的经营理念、管控体系以及管理机制。反之,将形成全新的金融风险,危及金融安全。以风险导向为依据,对风控关口进行迁移,严防员工与客户风险,创造合规的小微信贷问题。在日常客户风险常控中,从细节处确保资金安全。对小微企业的首次贷款进行跟踪检查,通过还贷宣讲与日常检查,掌握资金流向、现金收支以及企业经营,以达到闭环运行信贷资金的效果。对于员工风险,以审贷分离、分段管理以及额度授权为原则,对整个流程进行风险管控,并且要求客户经理在放款的三天内完成。

三、模式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小微金融持续发展

1.增强模式创新,打开小微金融时代。当下,很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都是以小微经济规律与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将科技与数据作为支撑,减小成本,控制风险,形成小微企业贷款的长效发展机制,创造综合性服务的普惠金融新生态。面对客户定位,将坚持“微”与“小”的特点,完善普惠金融,特别是单户授信低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面对业务模式,结合近十多年的数据资产,创造出“数字小微金融”,通过批量化评估与线上作业,推动小微企业的批量化与标准化业务受理,提高小微金融服务力度与效率。面对发展方式,将处理不对称信息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微生态圈,优化小微客群结算、融资以及财富管理等工作。同时,增强客户往来,通过搭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提高风控水平,减少业务成本。

2.增强体制创新,健全业务发展基础。配置信贷资源时,从内部贷款资金转移价格、小微信贷的总额度、小微指标占用情况出发,保障小微贷款的资金与额度优势。建设机构时,以普惠金融事业为支撑,深化事业部的“五专”与“条线化”管理机制,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结构。同时,增强相关业务的垂直化与专业化管理,通过打造多种层级的服务机构,形成小微金融中心、小微便利店以及综合性业务部,改善服务水平。针对团队建设,优化分层授权、梯队培养等管理结构,形成一支清楚小微客户素质与特点的服务团队,并且扎根到小微金融市场中。针对考核工作,健全小微企业业务管理体系与指标,做好分支机构与专项业务的考核工作,以推动小微金融全面发展。

3.创新小微金融基于企业参与创建的“普惠贷”金融产品,通过“银、政、企、圈、保”合作,创建由地方财政、供应链核心企业和贷款银行共同筛选企业组成“小微企业池”,由政府、核心公司提供的“风险补偿铺底资金”和贷款客户缴纳的保证金共同组成代偿金,作为风险缓释方式的创新信贷业务。贷款银行按铺底资金倍数放大资金,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基于供应链的“普惠贷”金融产品可降低金融门槛,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提升产业和信贷投向契合度,引导资金流向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风险可控,按照贷款利率缴纳的保证金就可以覆盖风险,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机制征信体系,促进当地融资环境和信用环境的改善。

4.增强服务创新,优化客户服务质量。面对小微金融服务产品,必须整合小微企业紧急、频繁、短小的资金需求特征,在线下与线上整合的情况下,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开创线上化、标准化、高效化的业务流程,同时改变传统密集的业务工作方式,对客户给予更快捷、高效、充分的融资条件,帮助客户减小运营成本。一是建成数字直营的金融团队,完善在线审批、线上推广、电子签约申请以及线上支付的服务力度。二是在细分客户差异定价的过程中,增强额度内转期续贷、随借随还的服务力度,在小微企业随时提款的过程中,减小企业用款的资金成本,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融资困难的局面。三是面对服务,以网页端、微信端的“小微之家”综合服务为基础,做好运动运营以及终端受理工作,通过研发服务渠道、手机线上小微专享服务,改善金融服务的可行性与可得性。在持续增强差异化与标准化业务处理的同时,改善客户体验与服务效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问题。[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分享经济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及扶持政策研究(17BJY120)资助。]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小微客户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小微企业借款人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