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饭人”的酸甜苦辣史

2021-12-27薇薇安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2期
关键词:糖霜胡椒梅子

薇薇安

古人想在饭桌上吃得香,自然也少不了调味品。辣鸡、咸鱼、风味猪,甜瓜、苦瓜、酸黄瓜......上天入地的菜类名录,就没有古人调不出来的味道。

传说当天地还是一片混沌,女娲娘娘说要有“味”,于是,便有了人间第一抹味道——咸。咸被称为“百味之王”,因为这是人类最早的舌尖体验。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制盐的方法。相传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分青、黄、白、黑、紫五样,后世尊其为“盐宗”。《说文解字》中记载:“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因此,“盐”字的本意也是在器皿中煮卤。

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了大量煎鹽器具,经考古证明,约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的古人就已学会煎煮海盐。古代人所采用的这种制盐方式,被称为“晒卤法”——在海滩边就地取材,将沙子摊晒在地面上,洒上海水,待太阳把海水蒸发之后盐分附着在沙子上,再收集这些沙子用海水浇灌,成为浓卤。最后,注卤于锅,煎熬成盐。

毋庸置疑,咸是历代餐桌上不能忽略的一道滋味。此外,盐还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自齐桓公开始,盐就成了政府的管制品,一度和军需物资(铁)并列,而且论重要性还在铁的前面,自古就是“盐铁”,盐打头,铁随后。

秦朝时期,以辛香为主的各种天然调味品的研发,以及用大豆、面为原料制造出来的醢(先秦时酱称“醢”)、豆豉一类酱料的普及,使咸味正式进入重口时代。

《礼记?内则》中记载酱料:“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西汉《急就篇》记载:“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等咸味制品。

“琼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匀。”白居易一首诗娓娓道来,仿佛让人在唇齿间感受到一抹恰宜的酸味,荡开在喉腔之中,久久不能散去,回味无穷。

舌尖美味,怎能少得了酸?据记载,除了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调味品是梅子。梅子偏酸,做出来的菜品自然也酸爽可口。

若要追溯最爱酸味的古人,恐怕非先秦人莫属!《尚书?商书?说命下》中有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殷高宗武丁时期,贤相傅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要制作一碗羹汤,盐和梅子是调出美味的必备材料。虽然贤相傅以此来比喻治理国家的贤才,应如调味一样懂得协调和处理各种情况,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先秦时人们的口味习惯。

除了将梅子作为汤羹的调味品,先秦人也在烹饪鱼、肉时用梅子去除腥味。正如《晏子春秋》中的独门秘方讲述的:“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虽然梅子在先秦时非常流行,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说人们会在厨房备上梅子调味,多数时候,我们习惯会使用食用醋。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专门酿醋的作坊,那时候的醋还有一个特殊的称谓——“醯”。

汉代时,醋开始普遍生产,到了南北朝,醋的产量和销量都已达到很大的量。《齐民要术》曾系统总结了从上古至北魏时期的制醋经验和成就,共收载了22种制醋方法。不得不说,古人为了尝酸,也是煞费苦心。

与酸和咸那种刺激味蕾的强烈感不一样,甜是一种让人感觉幸福、黏腻、绵长的滋味。古人有多爱吃糖?或者你听过诗人咏花、咏蝶,但你听说过有人咏“团子”吗?

宋代一位极爱吃甜食的诗人史浩,就独爱写诗来赞美那些看起来胖嘟嘟的、裹着甜馅儿的团子。比如,他在《粉蝶儿?咏圆子》中写道:“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在另一首《人月圆?咏圆子》中,他更是将团子比作娇俏美人,可见对甜喜爱程度之深。

然而,甜在古代并不易尝得,因为天然糖如蜂蜜是极为珍贵的物料,于是古人便制造出可以替代它的调味品——饴。饴是一种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黏稠状,俗称麦芽糖。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甜味调料。

《诗经?大雅》中有一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意是说,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像饴糖一样甜。说明早在西周以前,人们就已经在使用饴了。

到了西周,饴已是常见调味品和食品。当饴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美食,才有了“含饴弄孙”中对于古代生活的美好畅想。

西汉时期,人们普遍开始使用甘蔗制糖。刘歆在《西京杂记》曾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这里的石蜜,即是指以甘蔗为原料制成的甜味制品。唐宋年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又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白糖、冰糖等相继出现。尤其是宋代生产的糖霜,可谓一绝。

或许正是在甜味的海洋中,才蕴生了宋代那些对糖趋之若鹜的诗人。苏东坡在游历时无意尝到糖霜,忍不住作诗云:“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黄庭坚写的“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甚至完全不顾自己的文人形象,以“舌尖舔舐鼻尖”来形容对糖霜的乍见之欢。

辣椒是舶来品,明朝时才传入中国。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问世的《遵生八笺》,第一次对辣椒这种外来物种进行了文字记载:“番椒,丛生花白,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那么,明朝以前古代中国人就不吃辣了吗?

我们今天在超市所常见的辣椒确实是从外传入,古代人同样吃辣,只不过他们会使用椒、桂、姜、葱、蓼、芥等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辛香调味品代替辣椒。这些都是中国原产的本土调味品,同样可以调出千奇百怪的辣味,极大地诱发食欲,满足味蕾的享受。

《论语?乡党》中记载:“不撤姜食,不多食。”东汉张衡《七辨》记载:“芳以姜椒,拂以桂兰。”可见,即使没有辣椒,古人也有各种方法产辣。等搜刮完本土所有可以制辣的食物之后,老祖宗又将垂涎辣的目光瞄向了遥远的边疆地区。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除了带回来稀世珍宝,还有蒜、芫荽(香菜)等“胡味”。其中,胡椒就是一种珍贵的辣味调味品。胡椒原产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虽广为栽种,但产量一直有限。假如有机会穿越到古代,别犹豫,拿一麻袋胡椒,就能发财致富。唐朝时富人不存钱,存胡椒。明朝时,胡椒甚至作为俸禄发放。想象一下发工资时,官员兴高采烈地拿着一篮子胡椒回家过年的场景,真是有趣。

明清以后,由于辣椒的引进,中国饮食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最开始,辣椒被当作观赏品,因为它独特的造型和鲜艳的色泽。不久,人们发现了辣椒的食用价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于是,辣椒的命运也和其他调味品一样,最终不能幸免于成为饭桌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道菜品。

古人从此告别了对花椒、生姜的依赖,真正地走上迷恋辣椒的不归路,至今仍是如此。也许,古代的生活还没有像如今一样发达的技术,古人限制于地区,并不能品尝到世界的美食。但他们同样在酸甜苦辣中,找到了舌尖的一丝慰藉,正是那抹从嘴角流进心田的味道,熨平了波折生活中的焦灼与不安。

猜你喜欢

糖霜胡椒梅子
绝活
糖霜大小姐
『贴秋膘』慎用胡椒
蛋 糕
DIY Desserts
海南胡椒价格持续走高
印度胡椒较高的输出量可能会导致市况萧条
海南胡椒价格持续走高垦区职工囤积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