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诗的少年

2021-12-27王源

环球人物 2021年24期
关键词:淡泊明志波涛写诗

王源

诗歌确实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

一年將尽的时候总容易产生一些新的思考。2021年最后一篇专栏文章,也想做一点总结,从而展望新的起点。

每年此时,大抵都会提到“长大”二字,这个词伴随了我很多年。但是今天,我想讲讲另一群孩子的“长大”——《人生第一次》的故事。这是我会反复拿出来看的纪录片之一,其中“长大”这一篇章,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片中,云南漭水中学正尝试把“诗歌课”划为必修课。面对此,有些老师表示疑惑,家长们则表现得有些“无所谓”。在许多大人看来,诗歌是一种遥远的存在,好像并不能给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这是现实。对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诗歌不是高分路上的必须项。但在古人眼中,诗歌可以抒其志,咏性情,从《诗经》开始,中国的诗歌已绵延了数千年。不论是过零丁洋时的爱国豪情,还是南山之下的淡泊明志,诗人站在生命的此岸思考,抑或站在生命的彼端凝望。

纪录片里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孩子们围坐天堂山脚的篝火旁,老师让他们想象十年后想教给自己孩子什么样的道理:有人希望成为海一样的父亲,让孩子知道波涛的意义;有人希望成为“自私”的母亲,将爱只付诸于一个孩子。最后,片中提到,“诗歌确实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

也是在那个瞬间,我理解了“诗歌课”的价值。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少年,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他们内心的空白,他们也因此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对自己脑海中的梦,有了更迫切的表达。他们开始提笔写诗,朝夕相伴的山景成了题材来源,鲜少相见的父母则是情感的归宿:“乌云和白云相配,雨点落成喜糖”“孩子与种子共鸣,悄无声息地生长”“秋风拂过,烫金了小牛,染黄了苞谷”……在这群少年的眼中,远方有父母,诗歌在脚下,他们被自然馈赠,被浪漫眷顾。我看见学校高高的墙体上写着:“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十年过后,写诗的孩子都会真正长大。山未曾变,云未曾走,也许依旧无人知道驮过老人和枯叶的那条路的过往,也许风会变色依旧是一个秘密,但诗歌一定会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让他们面对波涛不被打倒,面对纷繁世界仍存赤子之心。

猜你喜欢

淡泊明志波涛写诗
淡泊明志
为你写诗
一朵云的梦
波涛的脾气
区别
虚舟
读诗十二法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君子:中国的贵族精神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