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知网久矣”
2021-12-27田卜拉
田卜拉
“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侵权并获赔70万元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令人不解的是,事后人们在知网检索,赵德馨相关文章显示已下架。对此,赵德馨教授再次回应:“不免费就下架,说明中国知网一心只想牟利,没有承担起文献平台促进知识公共传播的义务。”
赵教授的遭遇绝非孤例,据天眼查显示,中国知网运营方陷入的司法纠纷共1500多起,仅著作权所属、侵权纠纷就有近800起。此外,知网收录了大批文章,还存在不少潜在纠纷。
存在未必合理。“作者写文,知网躺赚”的模式饱受诟病,下载、查重收费高昂,购买数据库价格不菲,收录文章良莠不齐等现象,一再把中国知网推到风口浪尖。作为世界上论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责任不能缺位。
作为企业,中国知网所关联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有赢利需求,这无可厚非。但正如中国知网首页上标注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字样,知网更肩负着记录知识、传播知识的使命。什么是基础设施?正如公路之于行人、医院之于病患,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公共产品,应当达到人人可及、人人可负担的基本标准。
“天下苦知网久矣。”在知识付费时代,人们不反对为知识买单,而是反对不合理的定价、分配和垄断。客观来看,其他同类数据库在论文收录完整度、市场占有率上难望知网项背,无法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中国知网已完成“借鸡生蛋”的商业闭环:大学、期刊使用知网数据库,先得交出学生和作者的论文授权;而研究生在提交毕业论文、学者在期刊发表文章前,必须授权论文为知网使用。乘着知识经济的东风,知网不专注于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却利用一家独大的优势大肆牟利,难免让知识平台的墨香变为铜臭。
知网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有人说:互联网是最大的复印机,一切视频、音频及文字资料都可以拷贝成复制品。从这个意义上看,付费是保护知识的必要途径。问题在于,知网有偿提供知识资源与增值服务,保护的是版权商,而不是著作人;鼓勵的是“知识搬运工”,而不是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更重要的是,在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越有利于传播和使用,知识的价值就越高;越是人为设置壁垒、提高获得门槛,越会损害知识的价值。
西周时期,王官之学掌握于贵族手中;秦始皇即位,焚毁书籍,通过销毁载体客观上实现知识垄断;魏晋风华,豪族大姓垄断了仕途和财富,也垄断了知识和技能。但在现代社会,知识作为人类的公共财富,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尤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知识平台必须更好地将商业性和公益性统一起来,将眼界从眼前的蝇头小利移向知识的星辰大海。
赵德馨教授表示:不希望知网垮台,只希望它改革。知网应全面检查在互联网业态下的著作权保护和使用授权方式,认真分析各环节的工作不足和瑕疵漏洞,以全面彻底的改革重新赢得社会各界信任,让知识基础设施更好惠及全民、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