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加拿大鹅”圈进中国法律的围栏
2021-12-27崔传刚
崔传刚
中国北方人喜欢吃铁锅炖大鹅。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加拿大羽绒服品牌加拿大鹅也在中国舆论场上经历了多番笼蒸火烤。先是因为虚假宣传遭到大额处罚,随后又深陷拒绝退换货的舆论危机中,成了凸显外国品牌傲慢与“高人一等”的反面典型。
说起来,这只“鹅”挨骂并不冤枉。在加拿大及其他欧美国家,加拿大鹅都执行30天免费退换货的政策,但它在中国却“概不退换”,直到被舆论穷追猛打,乃至被消费者保护协会约谈之后,才勉强允许中国消费者在14天内换货。换句话说,加拿大鹅的脖子依然挺得很高,挨骂后还在搞双标。
在中国搞双标的洋品牌并非只有这一家。今年夏天,联合利华的梦龙雪糕被曝出用料双标:在欧洲用浓缩奶,在中國用普通奶粉。还有路易·威登等品牌,在中国的售后服务普遍存在“偷工
减料”、敷衍了事的情况。
到底是谁给了它们这么干的勇气?
首先我们要承认,多年来,外国品牌一直处于卖方市场的环境里,也就是说,它们不愁卖。究其原因,除了营销手段外,主要是因为一些中国消费者的盲目追捧。早年间,不少顾客存在崇洋
媚外的心理,觉得洋品牌一定比国产货好。他们在国内外消费场所大排长队、趋之若鹜的样子,势必会让外国品牌觉得中国“人傻、钱多”,于是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中国人、中国市场,甚至中国法律。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线上购买的商品可以在7天内无理由退换,而线下购买的商品则要有质量问题才能获得同样的售后服务。加拿大鹅们就可以钻这个空子,以符合中国法律为理由玩双标。比如梦龙雪糕就声称,使用奶粉是“符合中国标准”的。
因此,仅靠舆论谴责是不够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严格国内相关标准,强化对我们自己人的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底气要求外国商家重视和尊重中国消费者。否则,很多外国企业只会将中
国消费者当成牟利的对象,动不动摆出一副“解释权归我”的嘴脸,而不是把我们当成真正的“上帝”。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花高价买的到底是什么:是质量、服务,也可能是虚荣心,但不能花钱买歧视。作为花钱的一方,我们也要用好法律的笼子,约束好“大鹅”。
至于洋品牌们,不客气地说,长期积累的优越感已经让它们的思维方式落后于中国的发展速度。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民族自信心越来越强的中国消费者,他们的认知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仍然敷衍地做着一些表面文章。随着国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洋品牌们如果不彻底改变思想,只会一个接一个地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