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数据背后的大秘密

2021-12-27包头市九原区教育局教研室张丽霞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样例支架样本

● 包头市九原区教育局教研室 张丽霞

一、探究背景

(一)有一种备课研究现象:无前测

当前,教师懂得备课要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学情,从而明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学情的预测、前测大多混沌,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障碍点、兴趣点,从而确定这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当我现场模拟“听评答辩”:你为什么把策略支架“支”在“内心独白”上时,老师对我说:我觉得这个是重点……我说:“‘我觉得’就说明我们没有对学生的困难点作出充分预测或前测,所以就会抛出忽略学情的这一支架来,这一支架是否是这个班的学生所需,我们没有依据。”

其实,大多的课堂都是缺乏这一前测与预判的,更多的是教师提前准备好“一日三餐”,“无问西东”,“无问饥饱”,开始了日日课堂。

(二)有一种课堂教学现象:无观测

每一位教师都想努力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开发学习资源,设计讨论热点,探究评价任务,在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精心设计或支架、或梯子、或引流、或凿洞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借梯攀、依架越、顺流渡、穿洞出。

可是,目标达成的话语权在学生身上。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给足学生5分钟左右自学挑战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在讲台前开始“无所事事”起来,好一点的现象是教师下去搜索捕捉一到两个“课堂结束时”的“画龙点睛”之笔,让课堂收尾时走向高潮,表面上做“足”了反馈,其实课堂的主动权依然锁定在了几个优秀学生的身上。

那么,聚焦学生独立活动的5分钟时,上课教师又“缺”什么?笔者以为,缺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测。

(三)有一种教研评课现象:无数据

开学以来,在大小教研活动中,倾听来自一线教师的点评与研磨,会发现:观课锁定的目标在上课教师的身上,在探究任务实施的话题里大家不遗余力,会梳理出若干“策略”“支架”“密码”,评研中更多地关注“教”的成分,似乎忽略了那一刻的“学”。

还记得我们观课时的常态吗?教师说话时,我们静悄悄地听;如果换成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仿写片段”时,你会发现,观课教师开始窃窃私语,若不“私语”,头脑也会在这一刻开开小差。而这一刻,恰恰是观测学生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时机。

这5分钟,观课教师“缺”什么?我以为:缺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测。

基于这样的备课、上课、观课的实际背景,我尝试从学生现场状态的“数据”中去探究背后的秘密。

二、探究路径

(一)提取“样本”,锁定焦点

无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观课的教师,应从课堂的后方,转向课堂的前方: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倾听状态、思考状态;侧耳倾听,关注学生的表达状态;俯下身去,关注学生的书写状态、思维状态。

提取“样本”,面对面、心对心地发现“问题”、发现“灵光”是最直接的手段。熟悉的班级,可直接分层提取;不熟悉的班级,可随机提取。

如何提取?锁定焦点区:或语言文字焦点区,观测这一处的言语,学生的体会度;或学生焦点区,观测这一部分学生的言语实践达标度。有时,手机拍照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5秒钟之内,便可迅速提取关键探究时刻下全班学生的“情绪状态”“思考状态”,1分钟之内,便可迅速提取10位左右学生的“书面表达状态”“圈画标注状态”。而这一提取的信息,便可以成为“鲜活”的生成资源。

(二)数据统计,分类整理

样本回来后,第一时间依训练要素做出统计,“统计学”可以在这里发挥它的功能。

样例1:把“那一瞬间”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五年级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后5分钟练笔片断。

样本 10个学生心理描写 7处动作描写 3处语言描写 1处神态描写 2处

样例2: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续写6分钟

“妈妈甩了甩手中的泡沫,答应了我。”我冲出大门……(让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中。)

样本 19个学生景物描写 共53处,人均3处融于阳光 18处融于花 14处融于草 16处

样例3: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 六年级下册习作指导课,习作时间:10分钟。

样本 15个学生选材 11个学生与《那个星期天》雷同 4个学生不同:分别为:①偷看电视 ②小姑回来了 ③水流到新书上 ④遇到了表哥选材直接抒情 8处细节描写 23处环境描写 1处

样例4: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仿写

我走进小巷里……(教师出示小巷图片)

样本 15个学生选材10个同学选择了考试这个题材。5位同学其他题材:①买裙子②爷爷好了③玩耍④想养小狗⑤过生日

续表

三、探究反思

数据背后,似乎隐藏着很多有趣的秘密。

秘密一:支架代言背后的思考

我们的支架“架”在哪里,学生就会在“最近发展区”生长、发声、跃动。教师把功夫下在了“情感在内心独白间流露”,就会有19个学生在5分钟内写下36处内心独白的记录;教师把智慧引在“真实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让那一瞬间更具体”,就会有10个学生在5分钟内写下7处心理描写的记录!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学生是不是“渴”在“内心独白”处,学生是不是“渴”在“心理描写”处,如果是,那我们就把学生带在了“悱”的状态中了。

秘密二:小数据背后暴露的大问题

数据的背后,藏着我们极容易忽略的问题。

当我们看到有十分之七的学生进行心理描写“慢镜头添加”,让自己的一瞬间真实具体时,我们就会反观之前的“习作指导支架有效度”,三个回合的小支架即《慈母情深》动作神态描写片段、场景描写片段,还有教师课外捕捉的“该不该玩游戏”的心理描写片段中,“该不该”的心理活动触碰了学生的内心软肋,于是,下一节的习作评改课的“评改”,便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处有了主攻方向。

当我们欣喜于平均三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环境描写中时,却从数据中发现,14处情融入“花”、16处情融入“草”,这时反观自己的“学习任务单”:原来自己的任务单加入了“让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中,比如花、草……”,教师的提醒反倒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15个学生将“走进小巷后”的难过心情大部分融到“考试”这件事当中,因为教师给的第一个支架便是:如果你不会选材,请你“揭开这第一个面纱”,第一个面纱下面便是:考试没有考好,走在小巷里……考试得了100分,走在小巷里……

秘密三:熟络最近发展区,调整探究支架

数据分类整理后,我们就会胸有成竹地直面本班的学生,立即调整预设方案,本节课或者下节课重新设定探究支架。

比如,“样例1”中的心理描写已经很“饱”了,下节指导课、评改课就不会“重墨”心理描写,而主攻数据薄弱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样例3中的细节描写已经很“饱”了,直接抒情、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的数据薄弱,我们可能会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做大文章,提供一个又一个有效的支架。如果有预设的,我们就直接用预设好的“架子”,如果没有,就一定要学会“近水解近渴”,从学生中间提取支架。在提取“内心独白”的数据时,发现数据偏少,但却从里边搜索到了非常好的“优秀片段”,选材为“水流到了新书上”的学生其中有这么一段:“唉,我真不应该把书放在那个课桌上;我真不应该一下课就往厕所跑;我真不应该今天把书带过来。”排比句朴实无华,却真切入心地写出了小作者当时后悔的心情,我们就可以趁热打铁,就地取材,以这一段为支架,直观地告诉学生,就像这样真实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探究小数据背后的大秘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座宝藏,等待着一线上课教师、观课教师一同去深入挖掘,感受其数字背后的育人智慧!

猜你喜欢

样例支架样本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样例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规划·样本
数学样例迁移的因素分析及策略探讨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煤矿回采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分析与处理
样例教学法回归课堂教学之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