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和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27高密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高密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 张宜宝
在国家“三农”政策引导下,“十三五”以来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进程。随着入围者不断增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潜藏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难以跨越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掣肘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山东省高密市实际,就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
一、当前发展概述
据2020年统计数据,高密市农机合作社达14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6家,入社社员2670名。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571台、联合收获机2774台、粮食烘干机械28台套,深松机1301台;基础设施面积103166平方米,场库(棚)24435平方米,维修车间7946平方米;农机资产25200多万元,年均作业服务面积160万亩。
1.组织形式。一是大户联合型比较普遍,有92家占比65%,其中以佳禾农机合作社为代表;二是农村能人带动型,有16家占比12%,其中以雨佳合作社为代表;三是龙头企业领办型,有12 家占比9%,其中以鑫鹏程农机合作社为代表。
2.合作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型式。
一是劳动合作型。占比约56%,具有灵活、易操作、起步快等特点,但存在着管理松散问题,如雨佳合作社成员带机入社,统一联系业务,统一收费标准,实行单机核算。
二是劳动资本型。又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成员带机作价或带资金入股,机械等资产由合作社共有,占比12%,如鸿泰合作社;其二是成员共同出资,资产共有,机械共同经营,利益风险共担,占比13%,如宏基合作社由社员带资金或农机入股,合作社科学设置投资分配比例。
三是农机服务与土地经营结合型。占比15%。合作社通过承包、租赁、转让、合作等形式,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分散地块连接起来,统一供种、供肥、作业和管理服务,有利于发挥合作社规模化作业优势。
3.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型式。
一是跨区作业模式。近年来高密市每年有100台左右收获机械参与跨区作业。
二是订单作业模式。在考察市场前提下,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开展作业服务。
三是土地托管模式。分三种类型:其一是“单环节托管”;其二是“多环节托管“,占比最高,约为土地托管总量的65%,鑫鹏程等8家农机合作社对30万亩土地实施托管。其三是“全程托管”,如高宏基、新孚高合作社2020年分别托管土地4.1万亩、3.3万亩,占土地托管总量的9%,由合作社统一种子、农药、化肥,统一耕、种、管、收、烘、贮、销等。
二、主要特点和成效
当前,高密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稳定,进入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阶段。总结主要发展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合作社服务内容日益广泛。成立之初,大多是单一农机作业,后逐步增加了订单作业、大田托管、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粮食烘干加工等业务,随着服务内容日益丰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二是作业领域不断创新。2019年,宏基合作社对咸家工业区全部村庄3.1万亩实施托管,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整建制大田托管“宏基模式”;2018年购进植保无人机7台,组建“宏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机防队”,年均实施病虫害防治50多万亩。
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机化水平整体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大型、复式、高性能农业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进度,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促进了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有效承载了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农机管理服务职能,发挥了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延伸和补充的作用。
三是提高了农机作业标准化。规模化作业和示范区发展,提高了农机作业标准化应用,促进了良种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大田管理、田间作业等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
四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托管。通过代耕代种、大田托管、土地流转等形式开展规模化经营,加快了土地经营方式创新,可有效解决弃田、撂荒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五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搭建了交流培训平台,技术互教互学,利益互惠互利,信息互通共享,入社合作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减少了一次性投入过大的投资风险,提升了入社农民的利润空间。
三、制约因素分析
1.建设人才普遍匮乏。当前合作社缺乏三种人才:一是带头人,即具备懂管理、理念先进、素质高的引路人。目前现状是,理事长多为农机手出身,有一技之长也有热情激情,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水平偏低,引领带动本领偏下。二是专业人才,即具备操作、维保和推广新技术技能。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机户,多数加入了农机合作社,但普遍不懂农机新技术,也不具备维修保养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制约了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三是管理人才,既懂经营之道,也能娴熟会计预核算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专项扶持力度不够。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高、回报慢,成员收入也不高,大多数存在投入资金不足问题;国家补助资金少,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金融放贷资金周期短、利息高,扶持力度不大。同时,农机库房建设用地难解决,也是主要制约因素。数据显示,65%以上的合作社存在机库用地难,特别是青储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具露天存放,老化、损耗现象比较严重。
3.管理机制亟待规范完善。一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股金设置、财务、民主议事、科学决策等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难以形成统一经营机制,企业化管理程度不高;追求数量但不注重质量,服务能力不强。
四、未来发展探讨
1.加大政策合力配套扶持力度。在财政、金融、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如,争取财政每年扶持奖补政策,争取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给予农机农资库建设用地支持,可将合作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整合各项惠农资源,发挥政策合力优势。
2.经营管理向企业化发展。目前,大多数合作社服务集中“三夏”“三秋”,要向规模化、组织化、集团化方向引导。主要可行方式有:鼓励农民带地入社;采取流转土地、大田托管,提高规模化水平;建立农业示范区,统一耕作模式、统一种植品种,建立相对稳定的耕作制度,实现园区建设和规模化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入规范化、标准化运营机制,鼓励引导合作社向企业化经营理念迈进,有条件的进一步向集团方向发展。
3.摸索整村作业托管模式,注重典型带动。发挥村委会组织协调能力,邀请当地农机农艺专家参与,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开展整村制大田托管。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基础雄厚、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合作社重点扶持培育,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4.建设综合农事优质服务平台,推进规模化经营。鼓励合作社与供销社、农村社区、农村信用社等平台共建融合发展,发展“四社共建”服务模式,打造农机综合服务“区块链”;建设集农资经营、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平台,经营农药、化肥、种子;建设农机作业指挥平台,开展作业服务、农机农技技术咨询、测土配方、粮食烘贮加工服务等;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综合体。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规范化运营水平。强化合作社负责人培训,提高其经营理念和综合管理水平;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驾驶操作、维修保养、故障排除能力及安全意识;强化财务人员培训,提高其核算和效益分析水平。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