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兆伟教授《王阳明统说》出版座谈会发言摘编

2021-12-27

理论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王阳明良知思想

编者按:

国内知名的王阳明思想研究专家、沈阳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刘兆伟先生与刘北芦合著的《王阳明统说》一书,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不久前,省内有关学者专家就此召开学术研讨会,结合专著出版,对王阳明思想的形成、影响、贡献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成果对推动王阳明研究的深入及正确普及,提升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本期刊发的研讨内容,特邀研讨会的主持者,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李增福担任编审。

传承文化体悟良知践履知行不亦乐乎

贾玉明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探讨刘兆伟老师和刘北芦老师的新作《王阳明统说》。

刘老师今年78岁高龄,老当益壮,一直活跃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国古代思想史教学研究领域,著述颇丰。在沈阳师范大学,刘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倾情讲授中国教育史等相关课程,深受广大同学欢迎和老师们的好评,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我虽然不是沈师毕业生,但是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刘老师对我个人的学习、成长以及工作给予了太多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受益颇深。刘老师在若干年前就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退休之后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仍然孜孜不倦、诲人不倦,对后学者和历届学生都热心传授研学心得,呕心沥血,有求必应,倾囊而出,并对学校的师德建设、学风建设持续起到助力作用。

王阳明作为活跃在五百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在立德、立功、立言几个方面都堪称典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很多地方都产生了很大反响。我们今天研究王阳明学说,不仅对教书育人,对修身立德、建功立业、为民服务等多方面都有帮助和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涵盖方方面面。其精神内核、思想内涵,主要来自我国自古以来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仁人志士的言论和著述,尤其是他们在践行传统美德、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当中给我们树立的光辉典范。王阳明学说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能够将平时所学很好地付诸为民服务以及道德建设的实践,并以《王阳明统说》的出版为契机,今天在这里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启发,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我们今天在这里亦可至少感受到三乐。

第一是传承文化之乐。我们身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这种责任感是自发的,十分了不起。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在学习、传承、弘扬,尤其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应该说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助力文化自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能够抓住关键内容学思践悟、引领学风,功莫大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快乐的。

第二是体悟良知之乐。良知概念是王阳明先生切身体悟出来的,直接源于孟子。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虽然这里有“道德先验论”的特点,但是对引领人们向善求真有极大的作用。我们现在进行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根本上的问题还是不想腐。如果有善念发动,我们就极力地弘扬,而当恶念发动,我们就努力地克制、遏制。更加强化自律,强化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都应该乐而为之。

第三是践履知行之乐。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学说凝练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对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抑或是对我党的创新理论,在学习领会过程当中如何切实付诸实践,认真躬行践履,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对于今天我们的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成长成才都有启发和益处。在这个意义上,各位以践履知行为乐,将践履知行当作积极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一定会感化和带动更多的人。古人讲立德为师。我们不论来自高校,还是其他行业,使命在兹,责无旁贷。■

《王阳明统说》写作的缘起与宗旨

刘兆伟 刘北芦

写作《王阳明统说》一书的缘起,是辽宁省委机关纪工委书记窦杰同志组织我和满春、增福二位领导参加她的省直机关反腐倡廉讲师团,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窦书记和几位领导提出来让我研究王阳明及其思想学说。当时没有基础,不敢承担,后来刘奇先生创立了明德学堂,让我去讲王阳明思想。我在一年多的讲课过程中边学边教,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推动我学习了王阳明学说。后来在与杨志宏、吴冰、张淑华,还有赵伟、陶双彬、刘振宇等学友切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基本思想。后来觉得不够成熟,又进行了多方面的阅读,且在贾玉明书记、林群校长的支持下,去贵州、浙江、江西实地考察,逐渐形成了最初的书稿。然后,我结合孙建军书记在章节编目上提出的一些卓见,进行了反复推敲,又经乐府学舍胡永成先生在书稿出版的过程中作出的诸多努力和贡献,才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这本书面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同志都作出了努力,我非常感谢大家,详细内容都写在了书的后记中。

我在这里要说的,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想为读者奉献什么,想要做什么。

第一,就想要正本清源。综观目前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或者网络上有关王阳明的传说及论述,我认为其中有些内容是不妥当的,如迷信的、神话的、佛的、道的问题,又如研究成果不能为我们今天的新时代更好服务等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想要还原王阳明及其学说的历史本来建构,阐述其本来的基本建构是什么。王阳明说:“吾道既匪佛,吾学亦匪仙。坦然由简易,日用匪深玄。”就这么简单,就是在日用中一年一年地去考究,是否合乎圣贤之道,心中有没有国家,有没有群体,有没有他人的利益,这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善心善念。所谓致良知,所谓讲良心,在王阳明看来,良心不是一块血肉,良心是一念一念组成的。那么,这个念是什么?是全局,是国家,是朝廷,是人民。如果没有这个立意,那么这个念还能好到哪里去呢?王阳明说:“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这就是学圣贤书者的真正志向所在,这就是学圣贤书者最大的聪明。所以,圣人只要有此,学者即当学此。圣人之道本来就是这个,学者就应该学这个。还有什么呢?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要弄明白王阳明在贵州所谓悟道,悟的是什么道。他首先是要活下去,他认为自己对国家和民族,要做的事没做完,只有先活下去,才能为国家做好事。王阳明想的不是报私仇,他想的是别人别再受迫害;他想的是圣贤之学能够在朝廷、在民间化为实际应用。所以,他的目的是什么?是向内增加力量,增加坚毅不拔的志气。自己要增强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他要为这个国家效劳,他要把圣贤的思想落到实处。

第三,王阳明以教治政,善于把握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他把孟子的思想落实得非常好。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王阳明在他做官、治军、教学的过程中,把孟子的思想贯彻得非常充分。他不但给改过自新的所谓新民办教育,也给未成年人办教育;让未成年人将来成为好人,将来不会出现如当时那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他在教育、政治上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贡献,他想息恶念于青萍之末。

最后,研究王阳明及其思想学说,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问题,即中华民族的信仰是良心、是良知,从孔子思想开始倡导,到孟子时这一思想就已经明确。孟子不仅提出良知,也提出了良心。所谓放心,放什么心?放良心。良心丢了,需要及时找回来,怎么找回来?通过教育,通过修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开始的文化,主流文化就不是宗教的,而是有高尚境界的信仰,就是信仰良知、良心。这个问题发展到王阳明那里,他非常强烈地提出要致良知,讲良心。实质上,他梳理了从孔子到他那里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然后予以巩固、加强,并进一步声明了中华民族的高尚信仰就是良知、良心。他认为,如果没有良心信仰,一个人就要在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守法守礼;如果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他就做不到慎独了。要想做到慎独,首先自己的心要变成良心。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核心的核心、精华的精华,就是良知良心。王阳明说良知良心“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真的骨髓、真的骨血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讲的良心、良知。我们是内在强大,内在有信仰的约束,具有高尚的政治情怀、家国情怀、群体精神、担当意识的民族。王阳明生在1472年,去世于农历1528年年末、公历1529年年初,而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生于公元1483年,比王阳明晚11年,死于1546年。那个时候西方进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使欧洲禁锢的思想如同久困的洪水被马丁·路德打开了闸门,西方自由思想大肆畅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解放思想,创造了更大的生产力,创造了更多财富。但是,一部分过分自由、过分放肆的思想,也从马丁·路德开始逐渐形成。那么,宗教改革在解放思想创造财富的过程当中,也为另一种不服政府约束、不顾社会规范的思潮埋下了伏笔。所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五百年是由解放到兴盛到衰落。

美国文化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雅克·巴尔撰写的一部书——《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从1500年到现在》发人深思,我们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进行了比较。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向内下功夫,使人的素质提高了,只是我们表面上没有西方开始打破宗教严酷束缚的时候那样一种奔腾和热烈。但是,我们的民族非常自律,我们在这方面更加充实了。所以我认为,从王阳明到现在也是五百年,是我们由平稳、衰弱走向清醒,走向强大的五百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画龙点睛,使得我们中华文化巨龙开始酝酿腾飞。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巨龙真的腾飞起来了!■

为《王阳明统说》点赞

顾奎相

接到大作之后,放下案头所有工作,足用三天时间,一字不漏地拜读了。这部著作卷帙虽不恢宏,却是一部有深远学术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著作。用现在网上最时髦的语言来说应该为其点赞!要点赞的内容很多,这里仅讲三点:

一、为著述精神点赞

从作者“后记”看,2013年作者受朋友动议,开始学习和研究王阳明。本着自立的“学明白,写明白,做明白”的著述原则,历时五个春秋,到了2018年将书稿交给中华书局。作者说自己八易其稿,这在古今撰述史上都是罕见的,生动地说明了作者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著述精神。还有一点,作者是位藏书甚富的大学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靠《王阳明全集》和一部《明史》,加之深厚的国学功底,就撰述一部洋洋洒洒的王阳明评传。而作者为发前人之未发,纠前人之所误,不顾年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先赴西安,后到南方,目睹王阳明故地及修行之所,获得大宗新资料。著名史家司马迁为编撰《史记》,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过梁、楚以归”。毫不夸张地说,兆伟教授大有先贤之遗风!八易其稿,实地考察的精神,确应为之点赞!

二、为撰述对象点赞

此作撰述的对象是王阳明,甚好!可以说是绝佳选题。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是位雄视百代的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明代以来,多少人物盛赞其人其事,对其评价之高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赞其“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清代学者徐元文评价王阳明“文章汪洋浑灏,与唐宋八家抗行”;近代人物严复赞其“终明之世,至于昭代,常为学者宗师”;梁启超尤振聋发聩地赞曰“阳明先生,百世之师”;当代学者黎东方撰文认为,“王阳明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上”;等等,不一而足。王阳明平生建树,不论事功还是思想,足令中华民族大骄大傲!但遗憾的是,由于在哲学史上,他有顶“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大帽子,对其著书立说者寥寥,故其思想和业绩被尘封不显,社会上对王阳明的知晓度不高,竟有贵州人不知王阳明修行之所“玩易窝”是何物。在此大背景下,兆伟教授不辞辛苦,为王阳明作传,虽非全传,但以“统说”角度,辟五章十九目,对王阳明的家世、所处时代及悟道历程,特别是对王阳明的学说内涵、当代价值等做出了精辟阐述,这对王阳明事迹的传播、精神的弘扬,无疑有着重大意义。所以,笔者为作者选题对象点赞!

三、为关切现实点赞

大凡为名人作传者,多为传而传,为学术而学术,最终撰成一部洋洋几十万言,甚而上百万言的大传,看上去很壮观。如此,平心而论无可厚非,应向作者祝贺。兆伟教授亦可这样做,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从现实出发,反观历史人物,按古为今用的原则,为王阳明作传。就笔者所知,兆伟教授是位忧国忧民的学者,他深为当今某些理论脱离实际,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风尚而忧虑。正因为如此,他从王阳明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捕捉其“统说”,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和梳理,使其著作有较大的现实性、针对性,毫无无病呻吟之嫌。“统说”,简单说就是治理国家之说,也就是以德为主的儒家传统之说。一个国家真正达到国富民强、长治久安,关键是治国官员要有良知,要亲民,要知行合一,要理论联系实际。王阳明针对明朝官员贪污腐败、上欺下压等种种弊病,上承千余年的孔孟治国良策,下纳百家名言,创造性地形成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等理论学说,这是对传统儒学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是挽救日渐衰败的明王朝的一剂良药。兆伟教授紧扣王阳明的“道统”观,对其形成过程、内涵与价值进行诠释,娓娓道来,富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说到此,笔者武断地认为,兆伟教授不对现实有深刻关切,是不会以此为题为王阳明立传的!■

《王阳明统说》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

高 健

作为曾经的出版人,我深知中华书局在中国出版界的地位和分量,那也就不难理解在当前出版资源相对紧俏的情况下,作为出版大家的中华书局能够精心编辑、隆重推出《王阳明统说》的价值和意义。依我粗浅的理解,至少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时代意义。正如书中自序所说,“王阳明学说是中华道统的重要一环,是对儒家学说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而我们实事求是地说,对他的学说体系、历史背景、创新之处、理论贡献都知之甚少。这里有社会背景的因素,也有宣介不够的地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思想的不断开放,目前海内外对王阳明思想的认识和传播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研究也在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述王阳明的思想论断,人们也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从王阳明的思想学说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因此,此书的出版,对于我们当下更好地、准确地学习理解王阳明学说,恰逢其时。

二、学术意义。此书是刘兆伟老师皓首穷经、殚精竭虑之作,我想他的目的就是针对王阳明思想上、学术上的许多重要史实进行勘察、印证,以求了解王阳明及其学术思想的真面目和真价值。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就认识与实践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此书对王阳明的整个生命行程、认知轨迹、思想形成都做了无可辩驳的深入考察与调研,澄清了若干历史上的误读和曲解,对于人们从学术上更深入地研究王阳明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若想得到真知灼见,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身体力行,必须有真凭实据。

三、践行意义。王阳明与孔子一样,是一生呐喊践行道统文化的典范。通过阅读此书,我对此有了更深的印象。古之成大事者,必是行大于言。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或者称之为道统思想的重大发展,就是强调知行合一。知易行难,人不学不知道,而知而不行,等于未知,行百里者半九十。从孔子到王阳明的行进中,我们看到了艰辛和苦难,看到了苦闷和彷徨,然而我们最后也看到了曙光。这对我们这些正在路上的跋涉者来说,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

四、军旅意义。或许是有过三十多年军旅生活经历的缘故,我对此书中关于王阳明军旅生涯的记述更加难以忘怀。武夫历来与学者无缘,更遑论众人景仰的大学者,而王阳明做到了文武兼备。实际上,历史上不乏军事上有造就的大文豪、大学者,如诸葛亮,如辛弃疾。军事斗争的你死我活、波澜壮阔是对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最大锤炼,也是对国家民族从人性深处产生深刻认知的最好舞台。王阳明对道统思想有创新性发展,不能不说与他的军事生涯有着重要关联。这也启示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是有心人,都是会从中汲取营养的。■

走进历史本真 倾听历史回声

李满春

《王阳明统说》的出版,不仅是兆伟先生学术和教育生涯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沈阳师范大学的又一光荣和骄傲,这一成果还是王阳明学说研究的又一个高地。对此,我们更需要从辽宁文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去重视、去对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阳明心学就是“优秀文化基因”。《王阳明统说》以其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教育价值等多元价值,应时而生,把王阳明学说“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王阳明统说》是走进历史深处的一部力作。本书从王阳明所处时代、家世与悟道过程,行政施治中践行圣道的履历,以及王阳明学说之本真、良心信仰之价值,王阳明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对治理社会的意义,王阳明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五个大的维度,走进历史的深处,走进王阳明思想的深处,走进王阳明阅历的深处,以能“罩住历史”的高度和视域,还原历史本真,理清历史脉络,清晰历史轴线,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作为营养剂,启示今天和未来。如果把本书比作一棵树,本书的宏旨、目的和价值在于,以还原历史为树之根,以超越历史为树之高,以传承历史为树之荫。

《王阳明统说》是活化历史场景的一部力作。本书秉承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的方法论,以兆伟先生平生研究和传承“四书”等经典的深厚底蕴和学识,以严谨、务实、前沿的治学方式,把王阳明放在所处时代的“大历史”“大文化历史”中,乃至中外对比的历史中,“以史解经、以经解经”。横向,系统研究梳理了王阳明所处时代、家世与人生历程,凭借对王阳明全部著作和人生经历的深度研究,特别是以深研精讲《传习录》为重要研究支点,把王阳明学说会通起来,提纲挈领、抽丝剥茧,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深说”;纵向,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等贯通起来,进行“统说”,突出了王阳明学说本真及其明晰、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亲民等核心思想。在“大历史(大环境)”和“小历史(小环境)”的焊接点上,把王阳明及其学说,鲜活地呈现出来,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阳明统说》是挖掘历史价值的一部力作。著名历史学家克罗奇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本书用笔最重、用心最深的是对王阳明学说时代价值的挖掘。兆伟先生始终秉承治学致用的情怀,致力于挖掘王阳明学说的时代价值,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道德本位、能力本位的一体化,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系统诠释。他以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事业的丰富阅历和深厚学识,挖掘王阳明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治理社会之意义,这个教育包括教书育人的教育在内的更广义的教化和德治。他系统地总结了王阳明教育思想初始、深化、成熟的三个阶段,以独特、深邃的教育视角,填补了研究的空白,给读者一种真切感、亲切感、深切感。深化改革和担当作为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这个时代需要担当、呼唤担当。兆伟先生明确提出,“亦应把王阳明作为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家来对待”,从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到改革家,为确定王阳明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引出新路径。他一贯主张把良心、良知作为中国人的信仰,把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基因,也将其作为本书的画龙点睛之笔,让致良知更与时代相契合。他特别推崇王阳明闻变而起,唯恐战乱危及国家朝廷根本,在并未受命的情况下,自任平叛指挥之责。其胆略、智慧都是非凡的,这种担当和责任,尤其令人敬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我进行了一个初步统计,总书记曾在党员干部教育、对外交往、大学考察等多个场合的不同讲话中,先后20余次提到王阳明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破心中贼”“身之主宰便是心”以及良知等等,特别是知行合一,并与时俱进地进行阐发和诠释,这是研究和传承王阳明学说的根本遵循。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文化复兴的历史脚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一系列“国字号”目标之一。我们坚信,王阳明学说的研究和传承必将向历史更深处、思想更深处迈进。■

藩吾身而安吾性,存天理而定人心

孙建军

《王阳明统说》一书的出版,将对辽宁省沈阳市研究王阳明学说的工作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借研讨机会,向老师和学友求教三个问题。

一、对本书作者评价

本书作者刘兆伟先生,年届耄耋,而发苍苍,视茫茫,血气日衰而志弥坚,德行日修而道问学,历经坎坷而不止,推出大作《王阳明统说》,可钦可敬。

先生以知行合一的精神,实地考察了王阳明学道、悟道、行道、传道的重要场所,生动地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以道自任,以心取学。

先生怀善端、致良知,立志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王阳明统说》成书之际,正是先生大疾之时,病情日笃,目力日减,面部日痹,一鼓作气而成书,百折不挠而付梓。由是观之,兆伟先生实乃当代研究王学的热衷者!

二、对本书内容的粗浅认识

1.本书是正本清源之说。先生高度概括了王阳明学说的本真,全面明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内容,即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亲民等四方面,深刻阐述了存天理、致良知的价值。本书有力地回击了各种杂说、戏说、曲说、歪说、邪说、贼说,排除了干扰和误导,扫清了读者的障碍,特别是澄清了各种对王阳明的神化,归还了王阳明的本真面目。

2.本书是根深蒂固之说。先生深根于孔孟,泛滥于十三经,汪洋于二十四史,恣意于子、集之书,理清了王阳明心学的历史根脉,实证了王阳明心学的社会效果,巩固了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阐发了王阳明心学的实际意义,讴歌了王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

3.本书是系统全面之说。先生不仅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内涵,还详细交代了王阳明学说产生的历史根源、时代背景、悟道过程、行道足迹、传道方式、布道场景,内容全面,史料翔实,语言生动,逻辑清晰,结构宏大,思想深邃。特别是三个附录,摘真取精,原汁原味,实为该书增色。

4.本书是古为今用之说。先生在书中还创造性地论述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担当精神,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当代王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先生从王阳明以身行教、以言立教、因地设教、因人置教、以函施教、化民用教等多角度、多维度,介绍了王阳明的育人之法、为官之道、亲民之举,目之为治世之良药。

5.本书是引人入圣之说。昔者,自己总认为圣人之学也高,圣人之道也远,今日读罢,茅塞顿开,圣人也近,圣道也易。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言,了然于胸。本书最大贡献,莫过于把王阳明学说的价值观、方法论,概括为“内容简单、方法简便、修悟简易”,真正把儒学从圣坛引入民间,人人皆可知、人人皆可学、人人皆可行。

由是观之,《王阳明统说》堪称当代王学研究的好学、好用之作!

三、对本书读后的粗浅体会

可以说,未读此书之前,吾心与该书同寂寞;读完此书之后,吾心与此书同澎湃。王阳明两次以御史身份巡抚南赣和两广,功高德劭,名垂青史,是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的楷模,也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宝贵财富,不可不鉴。

一是在内心上不断格己之非。阳明先生讲,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其功夫难十倍,要去私欲而广公心。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在“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致良知”上,快然终身;要在“求饱、求愈、求照、求行”上,廓然大公;要在“怠心、忽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上,存天理、去人欲,时时致良知,处处求合一。真正做到语到快时能忍得,意到发时能收得,怒到沸时能化得,见到难时能帮得。

二是在思想上要相信干部的良知。相信广大干部有良知、有素质、有担当、有作为,这就是纪检监察干部的良知。要监督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服务上致良知,在行权中达善行,在工作中促善治,在生活中保清明。以身作则求民心,知行合一得民意,亲民爱民获民情。

三是在工作中要保护干部的善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正确使用“三个区分开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事上磨,灵活运用儒家“权”的辩证思维,以格物之性,来析虚与实;以致良知之心,来断公与私;以知行合一之理,来辨真与假。使实者见其行,公者见其心,真者见其清,营造改过责善的良好氛围,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四是在执纪办案中找回失足者的良心。不怕物来照,就怕镜不明。关键在于我,关键在攻心。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日去其私,月增其理,唤醒其心中的党性;要学会阳明先生攻心之法,格其非、诚其意、正其心,帮助其找回心中的良知;要炼就圣人之心,随感而应,随物而照,最终求回其放心。

五是用知行合一来解决“四风”问题。纵观阳明先生奏疏、乡约、文告、书信,感慨万千。阳明先生亲自书写因地制宜的奏疏,亲自草拟化风成俗的乡规民约,亲自执笔致良知的信函,亲自讲授知行合一的道理,这些亲力亲为之举,对我们整顿“四风”,改进具体的工作作风,有着莫大的启示作用。■

工作是最美好的致良知

杨志宏

在刘老师身边学习传统文化,已有几年。他不是“讲课”,而是在“行道”。每一种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都能在他的日常讲习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正如阳明先生所云: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老师是《论语》的大方之家,他不用反问自己“传不习乎”,因为他一直在传习!听老师讲《传习录》,体味老师多年如一日的学而时习之,并经老师点拨,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是知行合一的修行——人须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工作更能致良知。

致良知的最好途径,是实践,是做事,是工作,岗位就是道场。开始和刘老师学《论语》《孟子》,是在八年前。当时我在市委部门从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学术修养上是工科底子,自觉底气不足,就申请加入了刘奇淑华黄双三人已经开始的每周到老师家里的学习活动。恰好老师家里的竹子长出了四个嫩芽,满怀期待,老师给学习小组取名“四竹学舍”。之后又有吴兵、佟颖的加入。

经史子集学过几本之后,有些小满,不再刻苦。在四竹学舍并入乐府后,见专家云集,知差距明显。没来得及悔悟“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就只是强烈地想跟上各位大家学习的步伐。恰恰工作又忙得不亦乐乎,心里只是慌张无助,学也坐不踏实,事也稍有怨气。直至老师点拨:人须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是啊,没有工作,没有实践,何来善念发而知之,又用什么充之大之呢?没有很多的体悟、疲惫和疼痛,如何能恶意恶念发而知之,又用什么遏之少之呢?致良知,即在大小之间善恶之间的克己功夫和实践的力道。工作中每完成一个有价值有品质的贡献,都会令人格更高一级,这时的工作是一种享受,有比工作更能致良知的吗?当你奔着一个清晰的目标爬坡过坎之后,与战友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的任务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克己的味道,有一种出发的感觉!这种在工作中的修行,也令精神得到了提升。这也正践行着阳明先生所说的道理,即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把工作当修行,知行一定是合一的。知是行之始,不知,行无方向;行是知之成,不行,知无意义。行,才可觉悟更多的知更深的知。修行不是静坐,静坐是思“行”之的以及己身之欠和缺,是格己心之非,是为更好地行。

阳明的格物,格的是内部微观结构,其中的交互成长很难格除,即使格除也只是知识,而非觉知。天天打坐那种静坐中的修,修行不出天天向上的浩然正气。在这个意义上,工作给予了我们一个平台,岗位已经成为一种道场。做事也成为最靠谱的一种修炼。■

承道统之精髓,学良知之典范

窦 杰

参加刘兆伟教授《王阳明统说》出版座谈会,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对于老先生新书的出版,我们大家都盼望已久。我简要谈三点体会。

一、《王阳明统说》一书的出版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王阳明统说》的出版,是实实在在的为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著书立言、添砖加瓦的磊落行动,是刘兆伟教授作为一名文化学者具体而扎实的奉献。

王阳明作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既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亲民、爱民、廉洁忠诚、智慧的朝廷命官。他是中华道统的重要一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极其深远。刘兆伟教授下如此大的功夫著书立说,深入研究王阳明及其思想和学说,其现实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有助于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统的真谛特别是精髓;二是有助于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三是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四是有助于破解当下社会道德缺失、国民教育道德缺位、党员干部道德失范等现实难题。所以我认为《王阳明统说》的出版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二、《王阳明统说》是一本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情感厚重的力作

为王阳明著书立说者古往今来不乏其人,但是,认真地读刘老先生的这本书,你会感到一股新鲜之气扑面而来。这本书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真,二是深。

所谓真,就是老先生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研究王阳明的,而不是将其单纯地作为课题去对待,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刘兆伟教授是用真心、用真感情、用自己的心力体力写出这本书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用心感悟,是跋山涉水,多方虚心求教考证所得,所以不仅令人佩服,更让读者体会到贯穿字里行间的执着和信仰。

所谓深,就是文脉的传承具有历史的穿越和贯通感,人物与学说相交相融的立体感。也就是说,《王阳明统说》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脉络和古圣先贤的思想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王阳明的思想学说放在中华文化道统,特别是儒家道统中去审视,把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后期的历史环境与其地位作用和影响联系起来,把王阳明学说与其成长轨迹,特别是行政施治实证结合在一起去研究。所以书中对王阳明学说的本真、对巩固良心信仰价值的阐发深刻透彻,读后令人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三、刘兆伟教授不仅是王阳明思想出色的研究者,更是其出色的践行者,同时也是我的本职工作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在我的内心总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老先生的道德信仰、思想品格、精神境界很像王阳明。或者说,中华优秀文化的道统在老先生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他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他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岗位,一生无他求,只愿做一名好老师。他始终坚持以正知、正见、正气教育和影响学生。他为人谦逊和善,尊长护幼。也就是说,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等思想和精神在老先生的教育生涯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充分体现。

2010年到2018年近10年期间,刘老师先后为省直机关做过近百场报告。在整个过程中,老先生秉承他的道德信仰,知行合一,以极其敬业、极其认真、毫不懈怠的精神,坚持讲好每一课。从来不说大话空话,不说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感到心悦诚服。有一次他身患重病,按计划要为省地税局去做报告,他毫不推辞,依然前往,所在单位领导和机关干部十分感动。所以我内心非常感谢老先生,感谢他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他为省直机关反腐倡廉建设所做的贡献。

最后,我还要大声呼吁,大家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圣贤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共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早日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及其播种者与守护者

李宇娟

今天有幸参加沈阳师范大学为刘兆伟先生举办的《王阳明统说》出版座谈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刘兆伟先生是我们铁岭人的骄傲,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特别是在年逾古稀之年,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满腔热忱,跋山涉水、钩沉稽古、阐幽发微,研究王阳明、总结王阳明、弘扬王阳明、践行王阳明,拿出《王阳明统说》这一力作并由中华书局这样重量级出版社出版,实属功德无量,堪称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阳明心学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世“显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王阳明的思想,称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王阳明统说》一书不仅翔实阐述了“心即理”“事上练”“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王阳明思想的基本内容,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王阳明思想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治理社会之意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当代价值,提供了诸如“关注内心、坚持自我、至善圆满、勇者无惧、智者坦荡、不忘敬畏、自由创新、实践精神”等更广泛多元的智慧和能量。这对解决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缺失信仰和担当等问题来说,无疑是一剂精神药方,为我们在生活中修身养性、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提供了思想滋养和实践路径。

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朋友多来自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等群体。我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共勉。首先,党员领导干部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握好方向盘,勇担新使命。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党执政兴国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学习、感悟、践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真学习和运用王阳明破除“山中贼、朝中贼、心中贼”的斗争精神以及“事上磨、事上练”的实践思想和“不忘初心、知行合一”的主人翁情怀,正心修身,勇于担当,勤政为民,努力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第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播种者,传播真善美,激发正能量。“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应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希望和要求,既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也要有人格魅力,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要深入学习王阳明“育人兴邦”“随才成就”“顺导性情”“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自觉做修身修行、为学为人的表率。第三,广大青年学生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长立报国志,守住根和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王阳明曾对他的弟子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希望广大青年继承和弘扬这种“立志报国而成不朽盛事”的气概,磨意志、增本领、长才干,努力做到“学思践悟传”,共同守护好、发展好我们伟大的中华文脉和民族精神,奋进新时代,引领新潮流,展现新气象。■

习阳明心学,觅中华之魂

张淑华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学习王阳明心学。刘兆伟教授《王阳明统说》的问世,是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推动。

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华传统文化伴随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而发展,王阳明心学则杂糅并升华了三家思想,形成了以良知为根基,由亲民、致良知、知行合一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这一思想体系既是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也是民众信仰的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王阳明心学是有关治国理政的大学问。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尊奉民为本,本固邦宁这样的思想。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人安心立命的人生哲学。安心立命的根基是解决信仰问题。中国人不是笃信宗教的民族,又是如何安顿自己心灵的呢?对此,王阳明心学回答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就是安顿心灵的信仰问题,阐发了中国人的信仰的核心就是良心这一重要概念。涵养自己的良知是每个人出乎内在的道德要求。教化的核心就是不断充实壮大民众的良知。中国人是忠实于自己良心的民族。中国人就是靠着良知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实现社会化的。

王阳明心学是寻找心灵家园的法门。如何发现和充实自己的良知良能?王阳明心学提出了“致良知”这样一个从自己内心世界出发的寻找良知良能的路径。较比前辈圣人强调对外事进行格物的悟道思想,王阳明心学主张道在每个人的心中,心即理。只有把人原本的善性找回来,并且充实扩大,才是悟道的法门。这对漂泊于变幻浮世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寻找心灵家园的根本途径。

《王阳明统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脉络的梳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阐释。这本书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了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及其定位。这部著作堪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并践行这一思想体系的实践事例,是学习王阳明心学的范本教材。■

志于圣道,知行合一

胡永成

要想真正了解王阳明及其思想,首先要熟悉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他的身世及他的求学经历,系统地学习他的理论产生的根由,再深入地探讨阳明先生践行圣人之道的实情,他置身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式。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后期,其家族为书香世家,多代为官,均为朝廷重臣,他是标准的官宦子弟。阳明先生从小体弱,但聪颖好学,少怀大志,且表明人生目标,“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当时世道混乱,盗贼多起,阳明先生虽年少,却有豪情壮志,家国情怀。体弱使他寻道学佛,广纳博采,后终归习圣学。这些都成为其后来作为的基点。

大任将降,必先苦其心志,终于有了龙场悟道。“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中夜大悟格物致知,即凡遇不顺,不要怨天尤人,要自省自察。“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阳明由是转而开始亲近当地少数民族,办学以化民,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教育事业,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后世敬评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者。

阳明先生于万般无奈中悟得玄机,即凡事需格除己心之非,以归于正道,并在历任官职上磨砺。当时为官者学一套,做一套,知一套,行一套,在这样的背景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原则,以排除、抵制知行不合一的社会顽疾。

阳明先生五十岁时,经过平息朱宸濠叛乱等重大事件的磨砺,思想几近炉火纯青,开始正式揭示“致良知”之道。“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核心。

王阳明整个思想体系“知行合一”“致良知”“亲民”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这是儒学的核心,既适合上层的高修养,也利于不识字者掌握践行儒学的精华。他的学说同时批判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修养形式的儒学,斥责了虚伪的理学,强调了圣人之学的实用价值。

阳明先生的思想无论是在教育和理政中都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意义,他是当时文化改革的旗帜,被后世尊为优秀的、高明的人生导师,更是为民、为国、亲民、廉洁、忠诚、智慧的官员典范。其历史影响及贡献巨大。■

道不远人以致良知

吴 冰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四竹学舍,至今已经跟随刘老师学习传统文化七年,耳濡目染其传道、授业、解惑之过程。这个过程,更是我感受刘老师为人、处世、做学问的过程。首先,敬佩刘老师的知识渊博、学问深厚。他在授课之中经常是脱口而出古文经典,以恰如其分的大段大段经典论述做观点的佐证。越学习、越接触之后,越会感动和钦佩刘老师对学问的这种孜孜以求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是被刘老师身上的浓浓家国情怀所感染。他时时给你传递的一种正能量,让你哪怕有一点点的负能量想法都无处藏身,同时也会深深感受到刘老师真挚的感情。经常听他讲起小学时的启蒙老师以及大学时的老师,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讲得那么生动。很久远的一件事情,他可以讲得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这是何等样的感情。刘老师更是给他的每一个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师父,师如父,为师者,父母也。所以,学习的过程,让我感觉到大学问者不远人,大学问者更应该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个人。

其次,七年的学习,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的好同志、好朋友,由简单的学习接触和相识,到后来也了解到他们对很多问题的学思践悟,有时会被他们所讲述的一些事情所深深打动。原来,你会觉得好多领导身处高位,是离你很远的高大之人,可当他或他身边的人讲起很多事情,包括很具体的一些从前的家里面的事情的时候,你同样会从中体味到道不远人这样的质朴之理。例如某位级别很高的领导,因为大雪之后担心自己的家属,那时候又没有电话,联系不上,晚上在工作之后,车也不通,便步行到岳母家确认母子平安后,又步行返回自己家中休息,来回近四小时。这样的事例,不论发生在我说的高级别领导身上,还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我听到了,都会感动到流泪。我会觉得,我们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党员干部,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但关键时候,他们可以舍小家、为大家,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真正的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不远人,我们党不远人。

第三,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国企的管理者,我始终都在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我想应该是胸怀祖国,放眼天下,着眼大势,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格局和战略思考。胸中有理想,所以步伐更坚定。我觉得每一次工作岗位的变化,都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磨炼。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遇到你难以分辨的是非的时候,这是对个人品质、精神、智慧、忠诚、担当等内在修养与综合素质的考验。宏观的政策不能穷尽每一个微观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有一种价值判断,我觉得这种价值判断就是内心的良知、良心。工作中,我们不能只依靠文件有没有,别人干没干,满足于少做事、不犯错。只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应该去努力担当,积极作为。对人、对事、对工作,这种良知良心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

记得刚学习的时候,我曾经跟刘老师说,我们学理工科的人,专业知识学了很多,但文化知识修炼太少,有的文化知识可能只是只言片语地从初中的高中的几本语文课本里面学习到的,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但是随着深入系统的学习之后,有一次我就跟刘老师说,突然感觉自己一直在学习传统文化,我说从小奶奶就告诉我,做人得讲良心,知恩图报,对朋友要讲信用……这些不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吗?原来我在日用而不知,原来再深奥的文化也不远人。所以,我要继续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继续在实际中践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统说》读书记

赵 伟

刘兆伟教授退而不休,一直在讲学、在科研,笔耕不辍,是吾等后辈学习的榜样。今日所见《王阳明统说》一书,是继“四书”研究系列著作出版后的又一力作。七旬老人,跋山涉水,几省辗转考察,令人敬佩。读此书后,颇有感慨。主要“读到了”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读到了王阳明的坚忍和忠诚。王阳明在困难面前不畏惧、有韧性。被宦官迫害后遭贬,在途中曾险些遭遇暗杀,但无论在何处任职,他都始终秉持着凭良心做事的为人准则。钱穆先生说,西方人做事靠上帝,中国人做事则凭良心。王阳明就是凭良心做人做事的杰出代表。

第二,读到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王阳明带兵打仗,可谓战果显著。除了用兵,就是写劝降书,以心感召。可以说,他懂兵法,更主要的还是懂人心。《告谕浰头巢贼》就是一篇典型的劝降书。王阳明的这篇文告中说,我去漳州平定贼寇回来,计验战功,被斩杀与俘获的贼寇共计七千六百余人,而带头作恶的不过四五十人,附随作恶的同伙不过四五千人,其余多是一时被胁迫。回思此事,心中不免凄然,感到哀伤。由是想到你们,尔等巢穴之中就没有被胁迫之人吗?若“遽尔兴师剪灭,是亦近于不教而杀,异日吾终有憾于心”。这篇劝降书是用心、用情来写的。

第三,读到了王阳明“很亲民”的社会治理方法,如十家牌法、乡约等。所谓十家牌法,就是十家为一牌、为一组,各家轮流当组长,掌握全部人员动向,感觉有什么大的问题,就要向官府报告;所谓南赣乡约,就是一个教化百姓之约——每个人都要先省察自己,破“心中贼”(影响良知的所有不好的东西),然后再监督别人。他的社会治理方法对今日之社区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四,读到了王阳明的一些哲学思想。其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是人的最高主宰,最准权衡。这个理就是指天理、指客观规律。内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是不断学习的结果。所以,要省察克治,永葆内心之纯正。其二,“知行合一”不可分。具体由“刺激—感知—意动—身行”四个环节组成。只有学和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到实际效能,才是获得真知。其三,学会“致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永远明亮而纯净的。心的本体是不显善恶的,有了意念后,就有善、恶之分了。人们治学修德,只要“致良知”,就抓住了根本,以纲带目,其他方面的修养亦均可相约而善。■

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张玉珠

刘兆伟老师历经多年精心研究、用心感悟、专心撰写的心血之作《王阳明统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是国学界一件很有意义、值得记载的大事,在此向刘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贺。我冒昧地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一、研究阐释王阳明学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学说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等要义,远承孔孟,近交程朱,见解精辟,影响深远,对儒家学说有着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用“致良知”的修养途径,彰显人人自具的良知,进而唤醒人们的道德主体自觉,斥责现实社会一些人穷奢极欲、唯利是图的流弊。他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知、行本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实干兴邦的思想原则,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资鉴。他主张“亲民”,重视官德涵养,察民间疾苦,尊民心所向,视百姓为骨肉,为我们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这些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观点,在《王阳明统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和论述。

二、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

挫折和不幸皆为人所不愿,但一旦遭遇,切不可气馁,因为这往往是成就一个杰出人才的前置条件。通过《王阳明统说》我们知道,王阳明正是因为有了廷杖受辱、贬谪贵州、身处绝境的重大挫折,才有了之后的龙场悟道,醒悟到“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从而,他选择了圣贤之路,担当社会义务之路。他用行动验证了先圣孟子的不朽论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所谓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艰难困苦是对人心性意志最好的磨砺。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一点对我们后人,特别是受过一些挫折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训示和激励。

三、文化的宣传教化作用不可忽视

王阳明十分注重文化的宣传教化作用。仅以三事为例:一是在庐陵知县任上,他重视教化,不用威刑,善用有道德、有威望的长者、乡贤宣教圣道,教化引导,以人伦教化治民安民,使违礼违法者回归正途。他用亲民新政,验证了先圣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二是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任上,他先礼后兵,以文化攻心,瓦解敌军。《告谕浰头巢贼》一文,设身处地,融情入理,分析原委,指出出路,以圣道治国化民,避免不教而诛,彰显了文化宣传教化的功效。三是他创立“南赣乡约”,倡导并规范了如何与父母、兄弟、乡里和顺相处,使其“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这种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特点的村规民约普遍施行,已然形成风气。

最后要说的、也是最想说的一点感受,就是在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深深地受着刘老师严谨治学,肩担道义,敦本务实的精神感染,油然升起一种由衷的敬意。这本书史料翔实,要点明晰,评说客观,表述精当。在研究对象的选定上,在阐述的角度观点上,都鲜明地体现了刘老师关心国家,关注现实的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弘道养正、心怀天下的品格和情怀。特别是为了写这本书,刘老师不顾年高体弱,远涉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亲临实地探察考证,取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我为是刘老师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再次向老师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感谢!■

中华道统和历史大潮中的王阳明学说

刘兆伟 刘北芦

王阳明学说是中华道统的重要一环,是对儒家学说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它深刻揭示了中华道统之真髓,明晰、巩固了中华民族良知良心之信仰,指明了使圣人之道化作世人行为的必要性、重要性,实为中华道统与现代文明衔接之重要枢纽。欲清楚其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则必须将其置于整个道统中与所处时代背景中去综合审视。

伏羲在其先祖千万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天察地,审男女、辨阴阳,以画八卦揭示了阴阳交合产生万物,且万物皆居于变化之中的简易而恒定的大道理。历经神农、轩辕、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直至周文王等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承,糅入了多位圣贤的理解,他们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发展了八卦的形式与内涵。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语系舜教导禹时所言,或以为尧、舜、禹三代口耳相传的治国理民之心法。其中所讲之“微”“中”,恰为《易》之重要思想。道影响人是隐微的、“无声无息”的,却是永恒的,但须精诚专一,公允持中不移,道方久驻。不过激,无不及,守谦不荡,岁岁平安。《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显然以天道倡人间正道,与《易》之思想是一致的,明确了天命与天道助我、毁我,全在于我之善恶。

《史记》之《周本纪》《日者列传》《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有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等记载。即周文王在伏羲八卦传承发展了一千五百多年后的形态与内涵的基础上,厘定了六十四卦,明确了卦辞、爻辞。未竟之事由周公完成。周公明确了《易》即一千五百多年间圣贤逐渐形成发展的天道人事的大道理。“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九三)“履霜坚冰至。”(坤,初六)“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坤,六二)“括囊无咎无誉。”(坤,六四)“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屯卦,六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三)“同人于门,无咎。”(同人,初九)“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谦,初六)“劳谦,君子有终,吉。”(谦,九三)通过标明、解说卦爻辞,以大自然、大道理“神其德”,“明其德”。创造了以大自然、大道理为威慑的社会伦理秩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百年后,诞生了伟大圣人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即后世称孔子作“十翼”之依据。而“十翼”即孔子在其前两千年八卦及其六十四卦发展的基础上,尤其在周文王卦爻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解说《易》而申说的深刻而系统的中华民族形而上的大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圣人以此为天地人心之准则,“以此洗心”,“以此斋戒,以神明德”。圣人以卦爻辞推论宣扬明德,警诫莽撞贪淫。预测吉凶是手段、方法,但与明理扬善、戒恶惩淫是紧密结合的。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同心同德,以守仁位,以财聚人;“理财正辞,禁民为非”。如此则可天下风调雨顺,君民和谐安康。

经孔子删削订正的《诗》《书》《礼》《乐》《春秋》皆为体现、展示其大道理的载体。《诗》诉民之所求,倡君子之好德;《书》诰“敬天保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礼》别亲疏贵贱,以安上治民;《乐》和民心,调理性情,以利移风易俗;《春秋》正定名分,明辨是非。《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之文,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在学习、研究、整理、说明、传授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于《论语》一书中。《孟子·公孙丑上》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万章下》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概括时论,评价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圣人,是与时俱进地集聚了所有圣贤德操与智慧的伟大圣人。《孟子》一书继承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共同形成了仁爱治国安民的儒家思想体系,即儒家之道。其内涵是忠恕仁爱、克己复礼、养心寡欲、利君惠民的法则。为维护此法则,必须“日日新,又日新”;必须克己,必须寡欲;必须为“均、和、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有其超前性,当时政权并未采用,好一些的君主也只是口念其德而已。汉武帝为长治久安计,用董仲舒所对之策,“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及治国兴邦与做人做官的指导思想。中国文化,从不绝对,“独尊”亦然。《汉书·元帝纪》载,元帝为太子时柔仁好儒,向宣帝建议:“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天下,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政。”但无论如何,以儒道治国的趋势已无法改变,因为适宜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而儒道注重各依名分地位,遵礼守规行事;管理者要成为表率风范,上行下效,方可同心同德,国泰民安。而汉朝末年,朝廷衰腐,上下失范,苍生涂炭。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余年,其间佛、道思想活跃,周边民族文化融入中原;但治国理政、选拔人才的标准仍遵循儒道,即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概莫能外。由此可知,儒道于治国安民不可离也。

唐朝初期,在王通、虞世南、杜如晦等影响下,重振儒术,以佛、道辅儒,注重教化。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诏孔颖达会诸儒撰《五经正义》;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尊孔子为文宣王。其后韩愈写《原道》挺膺疾呼:“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表示决心:“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防止儒家思想被佛、道所淹掩,进一步倡明儒道,治国安民。

宋朝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使儒道糅入佛、道身心修养思想,共同创立了“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纲常伦理,清除内心的非分之欲和偏私之欲。认为欲解决社会的种种矛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惩忿窒欲”,彰明天理。朱熹为使儒道集中有效传播,从五经扩成的“十三经”中选出《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总共五万余字,利于迅速、集中地阐发推广“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思想观念。“四书”在南宋后期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库,替代了“五经”“十三经”。直至元明清,“四书”的作用与影响力一以贯之。

明朝中期王阳明认为“四书”中圣人思想是不可动摇的,但绝不应仅视其为考取功名之工具,而应将其化作为人做官的行为。君子当时时践行圣人之道。不能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要“知行合一”。要把圣贤思想化作世人的实际行动,根本保障是“致良知”,讲良心。为官、为民如无良知、良心,再好的做官准则、为人规范,都不会得到践行。于是,王阳明通过讲学,多方倡导宣教“致良知”的道理。其弟子广布天下,《明史》有传者四十余人,皆为宣播“良知”学说之高足。其“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学说影响中国与日、韩等国500余年,为中华文化巨大影响力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今日,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内在助力,有必要深入研究之。

《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梁启超于《阳明先生传及阳明弟子录》序中言:“居恒服膺孟子‘知人论世’之义,以谓欲治一家之学,必先审知其人身世之所经历,盖百家皆然,况于阳明先生者,以知行合一为教,其表见于事为者,正其学术精诣所醇化也。综其出处进退之节,观其临大事所以因应者之条理本末,然后其人格全部,乃跃如与吾侪相接,此必非徒记载语录之所能尽也。”

《王阳明统说》一书力求契合孟子“知人论世”之论,王阳明使“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学说更为明晰,更为有效于今:阐明王阳明出身的世家环境与其学圣贤的奋斗目标;梳理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等四朝的社会背景;揭示王阳明于行政施治中践行圣人之道的实情;考订其学说之真谛与明晰、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彰明王阳明以教育为载体,为传播、弘扬“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而殚精竭虑之精神境界;考证其修养场所、悟道场所、去世场所,涤除讹误与迷信传说。综上诸端,可以简明地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王阳明,一个源流清晰、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鲜明的王阳明思想学说。故名小书曰《王阳明统说》。仁者、智者或皆有所获焉。■

猜你喜欢

王阳明良知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思想与“剑”
真正心平气和
良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