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观光农业发展对策分析*
2021-12-27王婷婷廖智慧刘建政于兰芳
李 晓,王婷婷,廖智慧,刘建政,于兰芳
(1.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053000;2.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053000)
环绕京津的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可利用耕地面积大(居全国第4 位),农业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观光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观光农业除可以解决大量社会就业问题外,还可以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乡村文化。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
1.1 地缘与交通优势
河北省地处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环抱北京市和天津市。京津冀拥有人口1.127 亿(2018 年数据),其中京津两地人口达到0.38 亿,因此京津冀休闲游的消费潜力大。河北省辖内交通高度发达,到2020 年底,天津市与北京市、河北省的高速公路接口已达16 个。河北省与京津已基本形成了“二环八通四连八港八枢纽”的区域互联互通高速网。
1.2 地理与地形优势
河北省地理位置独具特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河北平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坝上高原三大地貌单元,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1]。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及温和宜人的气候,造就了河北省开展观光旅游业的独特立体优势。
1.3 民间文化和历史传统优势
河北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更是形式多样、传承久远。定窑和邢窑是历史上北方陶瓷艺术的代表;蔚县剪纸、衡水内画鼻烟壶、廊坊景泰蓝、武强年画、白洋淀苇编、辛集皮革等名扬中外;河北梆子、老调、皮影、丝弦等特色显著;沧州武术、永年太极、吴桥杂技等魅力恒久。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呼应、相辅相成,有机构成了开发河北省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资源。这些特色元素都吸引着来自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的游客。
1.4 市场潜力优势
随着年轻人口聚集和消费持续升级,河北省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随着旅游行业从观光模式向体验模式转变,河北省也已成为京津居民“周末游”“自驾游”的首选目的地。河北省作为中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地、目的地和中转地,将来也有望吸引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的大批客源。
2 河北省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开发不平衡,经济互动性不足
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地处京津冀都市圈中心,但在带动周边省市经济发展上还略有不足。河北省经济发展处在相对后发态势,导致其在观光农业上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占据大量乡村硬件和软件资源,但在开发深度、精度和广度上,与京津两地的标杆项目相比缺陷明显[2]。河北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当地观光农业与京津协同发展的进程。
2.2 京津冀交通互联困难
河北省地形风貌多样,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密布,至2020 年底,河北省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8 000km,快速铁路达到1 700km,高速公路里程已逾8 000km,在全国占第二位。但由于行政区划现状,这些铁路或公路要么是指向首都,要么是围绕京津的环线,不同地域的常住居民要想体验其他地理面貌却不容易,从冀中南出发前往坝上,返回时必定会经过或绕行京津,这减缓了人员流动速度。
2.3 人口结构逐渐趋向哑铃化,人才和客源双不足
休闲与观光农业属于郊野旅游项目,其主要客源仍然是以居民短途体验为主。河北省经济在京津冀经济圈处于从属地位,发展进程偏后,常住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普遍低于京津冀平均值,这导致河北省当地客源的消费能力不足。自2014 年以来,河北省新生人口呈现下降倾向,常住人口数下降趋势虽然不明显,但是20 岁~45 岁的青年是净流出。河北省观光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观光农业经营者专业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外流严重。不少园区难以保证优质的日常维护,其提供的观光项目也因为缺乏专业人员而难以得到及时更新,最终影响游客消费。
2.4 生态保障区域协调性被忽视,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观光农业的发展依赖乡村景观的良好生态性,但京津冀生态保护的协调性不足。其中,水资源的协调分配是个重要课题。京津冀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3%,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2[3]。党的十八大之前,北京市出现过多次供水危机和应急调水状况,而且环京津地区出现了一些河湖干涸、土壤沙化、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不断发挥作用,京津冀严重缺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2015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始落地执行,河北省的工业发展也进入了艰难的转型期。河北省雷厉风行地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的举措提升了整个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指数,但客观上也使某些地方的经济遭受了很大困难。为了改善城乡居民就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观光农业项目纷纷上马。但这些项目普遍缺乏持续性公私资本投入,严重暴露了京津冀在生态保护领域区域协调性的不足。观光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大,就业人数较多,回报周期很长,但生态价值与社会效益显著[4]。因此,京津冀三地应开放包容,加强沟通,将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精细化、详细化和可操作化。
3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引导市民“休闲观光到农村”的新风尚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正确认识观光农业解决城乡就业的巨大作用,下大力气解决观光农业项目客源不足的难题。不放弃传统媒介,开发新型传播媒介是基本原则,可借鉴网红直播带货的形式,一边游玩一边直播推介,最大限度地打动潜在消费者。同时,对观光农业经理人进行专题专项技能培训,并组织实战化考核,考核通过后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宣传带动,使潜在游客了解田园美景、田园乐趣和田园文化,最终在地方社会形成“休闲观光到农村”的新风尚。
3.2 疏通交通困境,盘活人员流通
河北省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构建布局合理的京津冀交通网,本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主动融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布局、大规划中,在保障观光农业发展的交通需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同时,河北省还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将水、电、网、气等配全、配齐。在落实“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服务质量,设立具有鲜明地区文化特色的交通驿站,让游客“上大路、心气顺”“品文化、有期待”。
3.3 “放管服”相结合,提升服务的水平和力度
“放管服”改革是新时代政府的自身革命,“放”和“管”分别是要求和手段,而其根本在于“服”,也就是服务好人民。地方政府要根据相关政策做好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做好观光农业项目的评级和分级补贴;在经济困难时期,要做好金融救助工作,鼓励公私资金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对现有运营不利的大型项目进行重组;在农业项目的资源利用上,适当给予政策和指标的倾斜。
3.4 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培育衍生行业做强做精
河北省观光农业产品目前基本还停留在“农家乐”“蔬菜大棚”的阶段。从整体来看,其特色不足、水平不高,和京津的项目相比缺乏比较优势,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工作。1)园区规划设计。按照园林设计理论,游人在园内非景点区域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人对园区整体的评价。现代农业项目经过深度规划设计,可以极大地提升游客的游园体验。要升级观光农业,应先从园区的规划设计、道路设计、智能设计及景观设计入手,打破大众所认为的“观光农庄就是采摘大棚”的固有观念。2)专业的管理。观光农业与承包责任制家庭农业生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形态,前者的账目管理、库房管理、生产管理、设备保养、产品开发等工作在后者中是不存在的。观光农业项目需要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管理。在新时代,农场职业经理人是一个时髦的新兴职业。目前,在职的经理人基本都是转行而来,缺乏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开发方面的经验。3)项目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和传奇故事可以极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增加旅游产品的差异性。比如,很多传统景点的营业额下降了,但是各地的博物馆逐渐成为营收大户,原因就在于博物馆藏品文化元素众多,可开发的难度很低,更新换代速度快。河北省历史悠久,传奇故事纷繁,在对农产品进行文化赋值时,可在摈弃封建迷信思想的前提下,尽量契合年轻人的喜好,提升产品使用和文化价值,让游客感到既新鲜又物有所值。
上述三个要点本质上都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应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常态化和专项化的培训,鼓励相近从业人员转型。同时,推进形成新时代“高校—政府—观光农业项目”互促金三角机制,协调观光农业项目人才需要和高校专业建设,为河北省观光农业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结束语
京津冀地区是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或节点、以乡村为支撑腹地和衔接纽带的城乡融合区,观光农业在就业增收、活化乡镇经济、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观光农业产品的供给上,河北省还存在明显短板,要补齐该短板,需按照区域一体化思路,着力盘活京津冀三地客源流动,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京津两地都市区对腹地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区域内“三地一盘棋”,从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