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硬盘故障维修技术措施研究

2021-12-27

南方农机 2021年1期
关键词:光驱磁盘分区

孙 彬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1 计算机硬盘及故障原因

1.1 硬盘结构

硬盘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归属于存储器的范畴,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磁头、磁道、柱面等。

1)磁头。 这是硬盘中价格最为昂贵的部件,主要功能是读写数据,比较常用的有MR 磁头、GMR 磁头等。

2)磁道。 磁盘在旋转的过程中,磁头保持在一个位置时,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轨迹,这个轨迹为圆形,即磁道。 通过眼睛基本上很难看到磁道。

3)柱面。 磁盘由重叠的盘片组成,每个盘面都有数量相等的磁道,从外缘的0 进行编号,相同编号的磁道会形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即为柱面。

1.2 硬盘故障原因

引起计算机硬盘故障的原因较多, 如散热风扇、光驱、灰尘、静电、电源、磁场等。

1)散热风扇。 为避免硬盘的温度过高,需要为其配备散热风扇,部分风扇的质量较差,运行时会出现明显的振动,由此产生的作用力会传递到硬盘上,长期如此,不但会导致硬盘受损,而且还会增大故障概率。

2)光驱。 高端的光驱读盘速度较快,光盘在光驱内以较高的速度进行旋转时,光驱自身会发出震动,并带动机箱产生共振[1]。 不仅如此,高速旋转会散发出较大的热量,导致硬盘温度升高,这样会增大故障概率。

3)灰尘及静电。 灰尘是由细小颗粒组成,有些计算机运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灰尘,其对硬盘的损害比较大。 当灰尘沉积到硬盘的电路板上时, 会导致芯片上的热量无法散发,由此会造成芯片烧损。 而静电可能会使硬盘电路板上的芯片被击穿,进而引起硬盘故障。

4)电源及磁场。 硬盘会受到电压波动的影响,尤其是硬盘读写数据时, 若是电源发生故障, 则会导致硬盘损坏。 硬盘还会受到磁场的干扰,导致数据丢失。

2 计算机硬盘故障维修技术措施

2.1 硬盘常见故障及排除

计算机硬盘的故障类型较多, 其中较为常见且具有典型性的故障包括系统无法识别硬盘、 主引导程序出现异常、分区故障、文件分配表读写错误、目录表受损、结构故障等等。

2.1.1 硬盘无法被系统识别

计算机不能从硬盘正常启动, 通过CMOS 对硬盘的情况进行查看后并未发现故障问题, 由此可初步判断导致硬盘无法被系统识别的原因可能是:IDE (硬盘传输接口)故障,或是连接电缆异常。 此时,可先对电缆进行重新连接,或是改用IDE,看故障问题是否能够排除。若是故障仍然存在,则应对硬盘的主从跳线进行检测,看是否对硬盘的主从关系进行正确区分,随后对电缆进行重接,系统便可对硬盘进行识别,顺利从硬盘启动[2]。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如果硬盘本身的设置有误或参数丢失,也可能引起系统不识别硬盘, 对此, 可先进行CMOS 检测和参数检测,并完成自动恢复,这样能够消除故障。

2.1.2 主引导程序异常

硬盘主引导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检测并确定分区,使引导权转向活动分区,该程序处于主引导扇区内。 若是硬盘主引导程序出现异常现象,则计算机将无法从硬盘直接启动,只能利用光盘进行引导启动。 导致主引导程序异常的原因是程序损坏,对于该故障,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维修处理: 可借助fdisk 硬盘分区工具中的主引导程序对计算机中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进行替换,由此便可使该故障得到解决,从而使计算机恢复正常运行。

2.1.3 分区故障

1)分区表发生错误。 如果硬盘中的分区表发生错误,那么会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存储于硬盘当中的数据也无法进行读取,极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维修处理: 以光驱进行引导,对硬盘进行读写操作,并利用fdisk 硬盘分区工具,对分区进行修复,若是无法修复,则需要重置分区,这样一来,原本的数据可能无法恢复。

2) 分区标志错误。 计算机的主引导记录基本上都是在硬盘分区时形成的, 主引导记录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主引导程序、分区表、结束标志等,会占用一个单独的扇区。 计算机硬盘中自举分区的标志00H,如果分区表当中的自举标志的数量超过1 时,那么将会使主引导程序发生错误。该故障的处理方法较为简单,只需要通过DOS 系统进行修复即可[3]。

2.1.4 文件分配表读写错误

计算机硬盘中的文件分配表即FAT,它所代表的是硬盘数据的存储与记录地址, 当该表的读写发生错误时,可能会导致硬盘文件丢失。 计算机中的FAT 有2 个,若是其中某个因故障损坏后, 则另一个FAT 可以进行修复和覆盖。针对FAT 读写错误这一故障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维修处理:使用相关软件,如NU、DEBUG 等,对FAT进行快速修复。

2.1.5 目录表受损

在计算机中,目录表能够记录硬盘内的各类文件名,由于目录表本身并具备自动备份的功能,故此,若是目录表受损,则会造成文件丢失。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解决处理:使用CHKDSK,对硬盘中的*.CHK文件进行搜索,并对找到的文件进行重新命名,由此便可使受损的目录表恢复正常。

2.1.6 结构故障

计算机硬盘的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主引导记录、分区引导扇区、文件分配表、DIR、数据资料等。 当硬盘无法正常启动,但却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信息提示时,可能是硬盘结构发生故障。 针对硬盘结构故障,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维修处理:借助启动盘,从A 驱动器对计算机进行启动,当屏幕上出现提示之后,直接切换至C 盘,并通过键盘输入dir 命令,此时若屏幕上显示为:“invalid media type reading drive C”时,说明分区引导扇区出现故障,将文件备份至其他硬盘上,对该硬盘进行重新分区,便可消除故障。

2.2 硬盘故障数据恢复

在计算机硬盘当中有着大量的数据,硬盘故障后,其中的数据可能会受损, 为解决这一问题, 应在硬盘故障后,对数据进行恢复。

2.2.1 文件恢复

导致计算机硬盘内数据丢失的原因相对较多, 除硬盘自身故障外,人为因素占很大比例,如操作错误造成数据被删除或硬盘格式化等。 硬盘中丢失的数据是无法从计算机的回收站进行找回还原, 但这部分数据却可能存在于计算机当中。 对此,可通过文件恢复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找回,即对磁盘进行全面扫描,并用Easy Recovery 软件对数据进行恢复。

2.2.2 修复记录区

计算机硬盘中能够被检测到的参数较多,当引导记录区出现异常时, 可能会导致硬盘内的参数无法正常读取,这样将会造成数据丢失。 针对该情况,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对数据进行恢复:借助WinHex 更正引导记录模板,并对硬盘进行挂接,从系统中找到数据丢失的磁盘,利用分区表对该磁盘进行快速修复。 同时,在WinHex 中选取记录故障分区,在起始扇区模板上便可完成数据恢复。

2.2.3 修复磁道

当计算机正常启动后,只能对磁盘参数进行检查,却无法访问操作系统,重装系统后,问题仍然存在。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初步判定为0 磁道受损。 由于0 磁道与磁盘的使用密切相关, 一旦受损, 将会造成磁盘内的数据丢失。 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恢复数据:进入操作系统后,通过磁盘管理器对盘符进行重新分配,当分配成功之后,便可进行Copy,这样能够使数据恢复。

2.3 硬盘维护要点

硬盘作为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分, 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对计算机的使用造成影响。通过有效维护,能够减少并避免硬盘故障问题的发生,具体的维护要点如下:

2.3.1 定期整理

硬盘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不可避免会产生碎片,当碎片积累过多时,硬盘的运行与读写速度会变慢。不仅如此,过多的碎片还会造成磁头移动频率增加,导致磁头的负担增大,时间越长硬盘发生故障的概率就越高。 通过对磁盘碎片进行定期整理, 不但可以降低磁盘故障的发生概率,还能提升硬盘抵抗病毒入侵的能力,避免重要数据丢失。

2.3.2 关机休息

硬盘虽然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它的运行时间却是有限的,普通硬盘约为3 万小时,质量好的硬盘约为5 万小时。 当硬盘连续工作超过一定时间后,磁头移动会非常频繁,此时硬盘的温度会进一步升高,硬盘的使用寿命会随之缩短,故障发生概率显著提升。 因此,应当在不使用计算机时,关闭计算机,使硬盘得到充分休息,在延长硬盘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降低故障概率。

2.3.3 减轻振动

硬盘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轻微的振动,在振动的作用下,硬盘会发生摩擦,当摩擦过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磁头损坏。 为此,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当减轻振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对硬盘进行拆卸。 当需要移动或是拆卸硬盘时,应先将计算机关闭,降低损伤[4]。

2.3.4 防尘防静电

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风扇散热的影响,使得计算机会吸附环境中的细小颗粒,当过多的颗粒粘附在硬盘上时,会对过滤器造成堵塞,增大硬盘的故障概率。故此,应对计算机进行定期除尘。 同时,计算机作为弱电系统,容易受到静电的影响,所以要做好防静电工作。 不得在硬盘启动后进行随意拔插,并增加接地装置,降低静电对硬盘的损伤。

3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后,不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 而且还会造成重要数据丢失。 为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对故障进行维修处理。 同时,为降低硬盘故障的发生概率,应当做好维护工作,要加大对硬盘维修技术的研究力度,除对现有的技术措施进行优化之外,还应开发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硬盘故障恢复服务。

猜你喜欢

光驱磁盘分区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它的好 它的坏 详解动态磁盘
创建虚拟机磁盘方式的选择
解决Windows磁盘签名冲突
Windows系统下动态磁盘卷的分析与研究
简单技巧管好本本光驱
大型数据库分区表研究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光驱盒 让光驱重新“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