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及推进路径

2021-12-27

理论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群体马克思主义受众

马 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社会学有社会分层理论,教育学有因材施教理念,二者都强调对群体对象的区分。而“分众”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传播学领域,在计算机系统的助推下,大众传播呈现出了分众化的特点,进而诞生了“分众化媒介”这一概念。自此,分众传播成为传播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可以说,“分众”从其本质上讲是受众本位,核心要义是尊重个性、承认差异。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分众教育就是要充分看到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宗旨和原则。进一步而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则是要尊重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选择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路径,最终实现统一的教育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愈发明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水平和利益诉求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育对象类型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马克思主义分众教育过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顺势而为,对受众进行划分,进而开展有层次、分步骤、按类别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程度,提升教育效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认为,要发动广大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对广大群众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必要途径,因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契合社会生活实践,结合不同对象的特点来开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掌握群众。马克思把不了解对象的教育者称为“沙漠中的布道者”(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并且避免让自己的教育活动处于这种境地。马克思指出不仅要教育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也要做好对城市小资产阶级和青年一代的教育,并提出了针对四个群体的具体教育要求。

建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党的肌体的健康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也极大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和马克思主义全民信仰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虽然“无其名”却一直“有其实”。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一再强调要根据社会阶层的实际情况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要掌握“多质”的大众。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分析社会发展实际和教育对象特征,对教育对象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明确要求和科学定位

在建党之初,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理论家就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类人群中的宣传教育工作。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都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在随后的革命进程中,鉴于我们党对群众素质和党内革命需求的考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形成了较深刻的认知,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划分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毛泽东反复强调:“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宣传教育必须着眼于“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3页。。邓小平也提出要“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去进行政治解释工作”(7)《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语言要“考虑对象”“切合群众需要”“通俗活泼”,要注意群众“看了懂不懂”(8)《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毛泽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针对党员干部、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对象进行教育的明确要求和科学定位,有效地指导了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对干部的理论教育。在20世纪40年代初颁布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各级党的组织必须把干部教育放在党的重要工作的地位上来”(9)《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2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228页。。党坚持创建相应的培训班不断提升工农干部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推进工农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有机结合。针对干部文化程度的不同,在开展教育时分别运用理论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加强对普通群众的理论教育。在教育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实现了理论的全方位推广。如举办扫盲班、夜校和剧团,一方面提高普通群众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高度重视培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通过创办各种理论宣传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让青年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参与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运动。四是加强构筑统一战线。党依靠各级统一战线组织,以各个阶层作为理论宣传对象,扩大宣讲范围,积极引导爱国人士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党参与和区别对待

在这一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初步开展、十年建设时期的全面推进、“文革”时期的严重挫折和转折时期的拨乱反正等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的出版以及毛泽东思想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坚实基础。由于党内存在着官僚主义、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问题,中央决定在全党全军进行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尤其是整顿干部作风。党的八大召开之后,对八大精神以及方针政策的学习贯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全党全民中的开展。在此期间全党范围内进行了读书活动,工农兵群众投入到学哲学运动中,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的学习不断形成高潮。针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持续推进,广大青年积极学习毛泽东著作,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但是,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偏离了八大所制定的正确路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打上教条化、简单化、庸俗化的烙印。尤其是在1959 年庐山会议之后,随着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工农兵学哲学运动被“反右”“防修”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政治任务所裹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了非理性的误区。“文化大革命”导致党内“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演变为对毛泽东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发展成为学习最高指示、执行最高指示、宣传最高指示、捍卫最高指示的运动,其主要内容和形式就是专政理论的学习,致使党内教条化、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发展到顶峰。粉碎“四人帮”后,经过否定“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的各项工作逐渐回归到正确的轨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这个时期,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对教育对象进行了区别对待。比如对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就以文化程度为标准将教育对象划分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群体,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又细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在教育内容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群体主要参加文化学习。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群体中,初级层次的学习《政治常识课本》,中级层次的学习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常识,以及中国近代史,高级层次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等。在教育方法上,初级层次和中级层次的以上课为主,高级层次的以自学为主。针对青年的教育,主要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形式进行,而对政治觉悟高、学习能力强的青年的教育,则通过加强党的决议和重大政策教育而进行。对那些文化程度低的青年的教育,则注重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自学能力。对于更广大的青年的教育,主要是以开办讲座、上政治课、学习小组等方式进行,学习内容为选读经典著作。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课程,每门课程安排100—136学时。针对知识分子的教育,重点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经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相关理论的认真研读与领会,一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逐渐认同起来。不过由于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不少知识分子成为受迫害的对象。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面贯彻和有效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产生了更多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更多的利益群体。阶层分化带来的是外显的地位区分和内在的思维分化,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进而催生了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对的是阶层结构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教育对象处在不同阶层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针对这一实际,党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更为充分地贯彻了分众化理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富有成效,前提条件就是要“针对每个单位、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做思想工作”(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0页。。如果仅仅按照统一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就只能是事倍功半。党的十四大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更为重视。在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等场合,江泽民多次深刻指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军人、离退休人员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千篇一律地做工作,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11)《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绝对不会有成效”(1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党的十六大以后,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诉求继续增强,分众教育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体现得更加充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这一现实状况出发,就开展好宣传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研究媒体分众化、对象化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格局。”(13)《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这个时期的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教育对象划分为领导干部、普通党员、民主党派、普通群众、部队官兵、青年学生等群体。比如,为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立完善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院校等多层次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全党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常规化、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取代以往运动式、突击式的学习,并积极引导党员做好日常自学。以新时期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内容,向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民族和宗教界人士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希望能够在广泛的宣传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可,以聚集各界力量。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积极对普通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将这一意识形态与人民的整体需求相结合,使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对于部队官兵,主要开展军人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观念等教育。重点关注青年学生,继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功能,探讨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言行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做可靠的接班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大势和精准施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针对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问题召开专门会议,如2013年8月和2018年8月分别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并颁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会议上都作出了重要指示。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十八大以来,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导致社会群体的思想价值结构更加具有零散性,不同群体在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和冲突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虽然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地位仍然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收入差距日益明显,由此引发的贫富分化现象极易导致生活中出现不平衡的社会心理,这会冲击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引导人们早日过上共享、共富、共福的美好生活,这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由于阶层分化导致的矛盾和冲突远不止这些,这些矛盾和冲突使思想价值整合不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显得愈发必要和重要。针对时代发展特点和受众群体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378页。,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1页。,努力做好对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引导。

这一时期党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做法主要有:针对党员干部,在教育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优化学习教育平台、创新学习教育载体,如学习强国就是内容权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广受欢迎的优质教育平台。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修养。十八大以来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等,今年更是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视运用“知行合一”“榜样示范”和“以文化人” 等方法。针对青年大学生,将“思政课的定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6)陈锡喜:《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7期。,同时强调要努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378页。。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深入推动“三全育人”。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组织依托,在学科、理论和专业队伍等多方面加强建设,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坚实支撑。对于民主党派等群体,侧重通过理论教育法、自我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形式,主要以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内容进行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上明确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更好地为中国共产党建言献策。对于普通群众,运用典型教育法,以故事渗情、语言含情的教育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普通群众心中激起更大的共鸣。通过恰当的启发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辅之以《理论热点面对面》《西式民主怎么了》等系列读物以及《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等电视片,回应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生活中还通过歌舞、演讲、短剧、读书会等各种形式,把思想理论的宣传寓于群众性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形成融入效应。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基本经验

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生动实践,是党真切地尊重受众的实际特点而采取的有效教育方式。党充分重视受众群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人们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价值,进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本质要求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18)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持续有效地推进,同样不能离开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受到其他思潮的攻击,比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而且也受到党内错误思想路线的挑战。但是,党排除重重困难、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正确领导,最大程度地在不同受众群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改革开放至今,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不少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进入中国,对民众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是其中最重要的三股思潮。这些思潮来势凶猛且颇有市场,严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势在必行。

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就是要争取最大范围、最大可能地向不同受众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一致;就是要引导群众深刻认识到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充分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魅力和方法意义。这不仅能够极大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不断提升大众理解、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

(二)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基本前提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主要目标就是使更广泛的群众能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清晰的认知,而且还要对当前人们的需求和所关注的问题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因此,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实事求是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开展理论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能够针对受众群体的实际情况更为有效地开展教育。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受众的共性,而且需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工作生活实际,运用层次性的内容和针对性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更需要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随着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演变和调整,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几次社会变革,已经成功实现了“双重转型”,即顺利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两个转型导致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情形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结构。从20世纪末开始,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网民群体兴起,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使我国社会群体分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这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种复杂背景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群体特点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可以更加顺畅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进一步提升不同受众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

(三)必须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这一必要条件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是系统而丰富的,其方法是多样且需要创新的。注重在教育对象、教育层次、教育步骤、教育重点等方面贯彻分众化理念,做到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要求,安排层次性的教育内容,选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更加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克服理论内容抽象化、教条化以及教育方法单一化、低效化等不良倾向,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向纵深发展,提高不同受众群体掌握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在教育中必须考虑受众特点,把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强调教育内容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结合,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内容大而化之、方法僵化死板的教育方式区别开来。

教育内容上做到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结合,教育方法上实现灵活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关注不同群体对象的问题和需求,予以及时回应和特殊处理,无疑有助于贯彻专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行于过场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辟出新场域和新思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强调制定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策略,运用层次性的内容和针对性的方法,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充分体现了对受众主体性的尊重。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激发不同受众群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教育是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如果受众群体的主动性不足,就会导致教育过程出现“一家独唱”的局面,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实践进程受到阻滞。

(四)必须树立全民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一统一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分”只是手段,实现教育目标的“合”才是最终目的,这是必须坚持和明确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就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在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不同特点,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层次性,教育方法上做到针对性,以此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不同受众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追求实现不同受众群体认同、接受、践行、信仰马克思主义统一目标的过程。如果分裂统一目标,就必然会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理解,实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割裂。

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目标是统一的,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在目标实现上我们也不能追求一步到位,必须循序渐进,不然就会犯冒进主义错误。邓小平就曾指出,要看到“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1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因此要注重教育目标的逐层递进,这种逐层递进性要体现在增强人们紧紧跟党走、迎接新生活的信心和底气上,还要体现在引导人们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征,在生产生活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进而帮助人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价值追求,明确价值取向。只有将阶段性目标和整体性目标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更好地在不同受众群体中得到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提升。

三、新时代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路径

在新时代,面对我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现状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科学有效的受众划分、合适的教育内容安排、成熟的教育方法体系、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路等等,它们都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是要做好这些工作,却存在着不小难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历史经验,勇于正视并努力化解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

(一)以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责任等为标准划分多质性教育对象

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还要求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转型、重大变革和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不同群体在实际思想状况和现实利益诉求上的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只有做好受众划分,进而以层次性内容和针对性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够尽可能地达到“覆盖”受众和“征服”受众的目的。可以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科学地划分受众群体是前提条件。但是,掌握大众实情并做好划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相当复杂繁重的任务。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具体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不能仅仅按照年龄层次、职业地位或教育水平等进行区分,因为不同群体的特征差异是多维度的,需要考虑综合因素后划分受众。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出现了人的社会身份多重、群体类型多质、人格特征多变、理论需求多层等复杂情形,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提出了更高挑战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教育对象划分为不同类型,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含着“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互动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理论要掌握群众,群众的接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群众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受教育状况则是衡量人们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群体划分,受教育程度可以作为划分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也是群众掌握理论的过程,而群众对于理论的实际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运用程度,而自觉运用则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因此,在受教育程度之外,社会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群体划分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是相互统一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责任也是有机统一的。相对来说,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群体一般会在重要的社会岗位上工作,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也会较高。因此,从“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两个维度出发,我们可以将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群体划分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以整体性为前提安排层次性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整体性特征,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一贯秉承着整体性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都是整体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逻辑起点、逻辑主线、逻辑结果上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军事等诸多领域,虽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存在不同,但是这些学科的研究都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统一的目标指向,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高度的整体性,还因为不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一脉相承。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应该是有层次性的。大至每一个群体,小至每一个人,由于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都是有差别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在坚持教育内容整体性的前提下兼顾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有效提高。比如高等教育者和初级教育者作为两类不同类型的群体,我们可以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内容对高等教育群体进行教育,因为他们具有这方面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而对于初级教育群体而言,以这样的内容进行教育未必会收到理想效果,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而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是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的教育,但是当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依然存在着忽视受众群体异质性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内容选择的层次性上做得还是不充分、不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统一的内容传达,党政部门仍然注重用统一的内容去进行理论教育,无视群体差异。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是不可动摇的原则性问题。因此,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过程中,整体性的教育内容不能变,核心思想不能丢。如果分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内容,势必会导致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出现片面性、非科学性、简单化和庸俗化等不良倾向。但也要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在层次性上越能契合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就越能实现理论对群众的掌握,而那些与社会实际和受众层次相脱节的教育内容,由于缺乏现实性和层次性,则势必会失去其吸引力和生命力。正因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过程中,必须不仅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安排层次性的教育内容,而且这种层次性内容要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规律,要随着教育对象认识水平的提高而进入新的层次、达到新的高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结合受众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责任等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理论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和观点立场教育,同时,在教育内容上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三)以普遍性为基础用活针对性教育方法

在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社会背景下,不同受众群体在接受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愈发显著,如果一味采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开展教育,忽视教育对象的特点,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手段和模式,这对不同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论是内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对象更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除了统一的教育方法之外,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例如,理论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是针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有效教育方法,这显然不适合初级教育群体,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我们需要根据初级教育群体的实际特点,采取隐性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果无视受众群体多质化的事实,忽视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局限于大而化之的普遍教育,而应该在科学分众的基础上,在互动性、参与性和个性化方面努力探索。除了延用一般教育方法外,还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征,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不同受众群体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会更富有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了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分众化趋势,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的明确指示,其中的精神要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根本遵循,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过程中,紧密结合受众群体特征,运用好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灌输教育法与启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等教育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科学化。

(四)以“知、情、意、行”为进路实现统一性教育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分”只是手段,实现教育目标的“合”才是最终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而且还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水平。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被少数精英掌握,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指导地位就不会牢固。特别是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极其激烈的形势下,一旦正确的理论无法掌握最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然危机重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投身,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们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党心民心,统一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目标,就是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不同受众群体高度认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生产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规范和引导不同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不同受众群体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人口服心服。可以说,“知、情、意、行”是由表入深的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路。其中,“知”是基础。只有以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理论,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到情感认同、坚定意志、持久力行。“情”是关键。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真挚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坚信和身体力行就是空谈。“意”是保障。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遵循程度,取决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信程度。“行”是根本。这不仅因为“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而且“知、情、意”也需要通过力行才能得以体现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要通过拓展不同受众群体掌握科学真理的知识广度,增强不同受众群体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厚度,提升不同受众群体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志韧度,激发不同受众群体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为力度等环节,推进统一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对象的异质性,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客观因素,也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路径不可回避的前提问题。因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存在冲突,恰恰是对大众教育的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共性,还要主动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以此推进教育过程,切实提高教育效果。也正是在关注不同受众群体特征的过程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和彰显。纵观党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百年历程,面对的教育对象必然是多质的大众。不同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性质、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甚至思考问题的方法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群体内部,由于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必须科学借鉴党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在百年历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立足社会实际,深入洞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境遇,特别是洞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分化更为明显、大众群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实际。当前社会群体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阶层流动日益频繁,这些情况的出现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带来了全新挑战。减少或避免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的产生,降低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影响,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平衡,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单纯的抽象名号,也不是智者的专利,而是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引领他们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科学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要以层次性的内容和有针对性的方法教育不同受众群体,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们心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有效整合与合理引导其思想价值观念,理性对待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进而认同、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不同受众群体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群体马克思主义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