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与新境界

2021-12-27曹胜强

理论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曹胜强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探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的特点和趋向。

一、“两个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经验,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行(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一百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才能把握时代潮流、掌握历史主动,从而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和历史进程,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作出的有力应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和时代课题,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不断涌现的新难题,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用党的新理论新成果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更高的历史高度加以审视,彰显出更为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伟大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命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智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繁荣发展提供精神家园和文化滋养,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土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灌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之花,让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取代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元素,而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理论武器去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具有现代化和创新性的形式,服务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更为精准的角度把握住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契合点,让两者之间碰撞出更为精彩的火花。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生命力,不同文化在交流和碰撞时会发生对抗、合作等多重关系,内在精神契合的文化会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创新,甚至可以催生新的文化和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就存在这种内在契合的精神,这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得到了验证。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前,中国早已被迫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各种西方理论和主义被介绍到中国,并且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和接受,包括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民粹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都曾风行一时。但是,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尝试和检验之后,这些理论和主义要么自身存在各种问题,要么水土不服、不符合中国实际,都无法应对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之后,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才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才真正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才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希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理论和主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在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方向、能够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论断,揭示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揭露了中国劳苦大众遭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多重压迫的黑暗,指明了人民实现自由解放的方向——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从此具备了与一切反动势力斗争的理论优势,并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和压迫、充满自由和平等的理想未来图景。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较为系统地阐述理想世界的《礼记·礼运》到康有为的《大同书》(3)杨英杰:《在“两个结合”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学习时报》2021年7月26日。,“大同”思想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

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将中国特有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更好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更为耀眼的时代光辉,让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更接地气的真理品质。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之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之根。马克思主义虽然是舶来品,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紧紧与中国革命、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旦脱离这种紧密结合就会造成革命的损失甚至失败,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4)贺红霞、马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中华文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可以为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民提供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源,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这也是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所在。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对于时代发展的观察、把握和引领,加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弘扬,加强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两个结合”是“走自己的路”的深化扩展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两个结合”是“走自己的路”的深化拓展,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都将此作为走中国自己道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建设的道路。毛泽东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特性和中国气质,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问题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时都是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基础前提,尤其反对只会背诵马列原文而不联系中国实际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因此,毛泽东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献,反复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提出的道路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路线和政治路线,其依据就是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农民的具体实际。同样,正是基于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特别注意采取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去普及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更接地气、更深入中国大地。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采取民族形式,才能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以身作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写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光辉篇章,创造了“深入浅出”等工作方法(7)周中之:《民族形式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毛泽东批判了“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等错误倾向,指出:“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8)《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7—801页。毛泽东提倡重视历史,不是为了让大家多些谈资、只武装嘴巴,而是号召全党从历史中汲取理论方法、经验教训和历史真谛,希望用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中国革命和具体工作,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敏锐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历史思维以及符合历史规律的工作方法。要想掌握这种方法,不仅要在理论上全面深入地通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精髓,而且要熟悉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将这种原理精华和文化精神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密切结合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底蕴,全面认识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立场和生活习惯。毛泽东常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去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象生动而不乏深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树立了典范。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都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小康”思想、“和谐”理念之所以深入人心、成为现实,就是因为这些思想理念本就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新时代重大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开创了“两个结合”的新局面。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其实就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其中“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而且包含了“革命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9)曾天雄、夏小凤:《习近平对毛泽东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认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要让马克思主义被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接受和认同,必须从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文化传统中寻找有效路径,必须把准中国特有的文化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将原来的“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变成了“两个结合”,即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基因、文化风范,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比之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这里增加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和新判断,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举措,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深入的新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重视历史学习,提高历史自觉和政治智慧,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走过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文化的精神力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以及中国最具独特标识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优势。对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文化谱系、民族文化认同;对外,借助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可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文化交流、合作共赢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两个结合”是文化“两创”的必然要求和延伸发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传统文化是活在今天的过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视中华文化的“活性力量”。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今天仍然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和新的社会实践中进行转换和发展,这样才能激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新原则和新方针(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推动了“两创”思想走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朱熹园时,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里的“时代精神”既是新时代语境下改革创新的精神(13)卢衍鹏:《审美解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7页。,也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等,为文化“两创”注入了充足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新时代条件下推进文化“两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从“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其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具体实际和党领导文化的基本政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事实上这一思想已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理论和实践中所秉承的指导思想,已经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两创”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针,认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月14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时都是从文化形态和精神理念的角度阐释一般文化和中华文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传统文化精神命脉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根基和当代文化内在基因,但是其并不是建立在今天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之上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适应并服务于新时代需要,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解答传统与现代、批判与继承、扬弃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是文化“两创”的延伸发展,必然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在其著述、讲话中大量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和形式,创新性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容,为文化“两创”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同时也为“两个结合”开辟了新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挖掘能够为今人所用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怀,例如:“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5—406页。。这里的“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思想,都顺应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产生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思想的重要成果,也体现了“两个结合”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是文化“两创”实践探索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践行过程中特别重视传统文化要素,强调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在文化“两创”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挖掘和提炼符合时代精神、现代社会和中国传统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抛弃传统意味着斩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必须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并加以继承和升华才能成功。在文化“两创”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达成广泛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其中“和谐”“仁爱”“诚信”等思想深入人心,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需要,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文化“两创”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没有文化的弘扬繁荣和文明的继承发展,中国梦就无从谈起。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是在文化“两创”发展过程中,在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论述了文化“两创”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指出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关系,血脉相通、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时间上是一种顺承、接续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历久弥坚,构成文化之根、文化之魂;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斗争和文化探索,已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古”与“今”的区别和由“古”而“今”的更迭(18)李维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习近平文化观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实质上都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具有天然的内在相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最深厚、最精华的积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不懈创造取得的最深厚、最有力的精神成果,三者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向往,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动力和精神保障。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逻辑演进上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脉络,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基石,曾为中华民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伟大辉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伟大成果,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都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化“两创”时,从来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孤立的领域看待,都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结合起来进行文化转化或再创造,从中确定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两个结合”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在文化“两创”思想基础上,从更高的历史高度和更深的理论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在“两创”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要求“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以此为基础促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过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等重要会议,以及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和现实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灵活使用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语、典故、成语、人物等,把老故事讲出新道理,将马克思主义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经典,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色和语言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是党的百年文化领导的经验总结,也是第二个一百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从毛泽东的“古为今用”到习近平的“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文化领导和文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1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这里强调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以及同当代社会的适应和协调,强调的是更大范围、更宽层面、更深底蕴的结合。“两个结合”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决定继承什么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课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视野中审视传统文化,要协调和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各种关系,从而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为对外文化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

总之,“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代表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理论的新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具凝固的雕像,也不是遥远历史的回声,而是一条永远流淌的精神河流,一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历史告诉我们,越是物质极大丰富,文化需求和精神皈依就越发迫切。习近平“两个结合”思想必将引领我们破解精神危机、文化陷阱和意识形态斗争,在第二个一百年的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文化气象。

四、“两个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水平

在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从传统到现代、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剧变。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文化领导工作,将其当作争取中国革命胜利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基本动力,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作出判断,逐步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首当其冲地被当作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糟粕备受批判,“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等不同层面的社会运动、文化运动和学术争论,都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和腐朽的封建文化。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并非不了解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特性,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但是为了现代新文化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变革,不得不采取了“以破求立”的策略。在某种意义上,现代革命先贤们之所以对新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正是因为他们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性,希望借助西方现代文化来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不惜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重新树立了文化自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去辨别分析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重视用民族的形式、人民的立场和现代的理念去改造利用传统文化,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毛泽东认为,由于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中国具有了比西方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的文化,“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0)《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了。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抓住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崇外、照搬他人,而是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当代中国人自信自强的文化之源,也是提升新时代治国理政能力的文化支撑。在开启第二个一百年新征程之际,“两个结合”要求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新形式、新挑战,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向心力,对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对外增强文化传播力、防范意识形态渗透,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

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的契合点,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新时代的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下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其典型代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凝练出来并被广泛接受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爱国主义是维系中华儿女精神情感的重要纽带,“爱国主义的情感也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环节”(21)周中之:《民族形式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无论是在地震、洪涝等自然灾难面前,还是在新冠疫情等重大危机来临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抗灾抗疫的伟大胜利,这既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也得益于中国人民爱国爱党的无私奉献,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党的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具体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系统谋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都对文化“两创”提出了新的要求,“两个结合”就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的战略擎画(22)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人民日报》2021年7月30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结合”,既包括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引,还包括强大的精神指引,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用民族语言去创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表达,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由严谨的概念、学术化语言进行表达,面向的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专家学者,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的是普通大众和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需要灵活生动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这是理论推广和文化普及的一般规律。毛泽东非常重视运用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语言去阐释党的方针、政策,常常灵活运用各种典故、诗词、成语等对复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阐述,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善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对儒家经典《论语》的引用为例,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就引用18次、第2卷引用11次、第3卷引用5次(23)曹应旺:《坚持两个结合走自己的路》,《北京日报》2021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出访时多次巧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言、故事、人物等,形象地阐释中国的治国理念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指导防控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汉代、明代我国防疫的历史经验和有效措施,提倡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策略,这些都从精神和行动上为取得防控疫情的重大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处于危难之际和疫情危机中的中国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切身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历史经验和聪明才智,坚定了打赢抗疫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减轻了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痛苦,为取得抗疫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做到“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也是新时代我们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2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和观点,挖掘伟大中国历史中具有生命力的有效资源,到人民群众中去,向历史致敬、向人民学习,为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