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究

2021-12-27陈丛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广校农民农业

陈丛兰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金湖县分校,江苏淮安 211600)

0 引言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的主人、“三农”的根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农广校的中职教育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真正以农民为主体,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1 农广校学生现状

农广校学生主要来自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农民和其他人员,重点是普通农户、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有志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等。从近几年全县招生年龄分布大概情况看,20到30岁学员占10%,30到40岁学员占15%,40到50岁学员占65%,50岁以上学员占10%,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另据统计,金湖县从事务农的人员中,75%以上都是初中毕业,高中生占比很少,甚至还有半文盲;头脑灵活文化层次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差不多离土离乡,务工经商。直接从事农业,“种、养、加”的劳动者,接受科学文化技术教育的人较少,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文凭发放数量上,更重要的是毕业学生在社会上和岗位上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对社会事业贡献的大小。农广校学生成人化,成人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成人教育倡导实用性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特长及从事的工作,根据当地的农时季节,为他们合理安排外出考察、观摩、实训、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学用结合,有针对性解决农业行业、农业企业和农民在发展中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农广校学生结构特殊、文化、年龄、阅历、职务层次等不同,为教学措施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要从根本上保证学习效果,做到教学提质增效,必需要从办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上进行教学改革。

3 教学改革的做法

近几年来,金湖县农广校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3.1 改革办学理念,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推广应用,农民教育已经不限于课堂面对面,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已经在农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农广校是一所自学为主的成人中专,要提高质量,以点带面,收获好的社会效益,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在理念上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从传统的围墙式课堂教育向空中网络课堂教育方式的转变,从一次性应试教育向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改革办学理念,就是要改革单纯依赖课堂教学的理念,树立载体意识和远教意识。提高学生自学水平是学习成败的关键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农广校学习,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素质。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是一个课题。所谓自觉性,就是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自觉从严要求,解决“要我学”、“我要学”、“为谁学”的问题,克服马马虎虎混文凭的思想;所谓计划性,就是在端正学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空中课堂”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优势,保证学习时长,坚决按教学进程学习;所谓针对性,就是针对不同对象辅以不同的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偏重于打基础,多做作业练习;专业知识较差的学生偏重于联系实际,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加深对专业的理解。

3.2 改革学习方式,把应试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人教育倡导探究性学习,以便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农广校教学改革要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长期以来,教师奉若至宝的“讲授法”已严重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困惑、想法、意见……都被淹没了。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敢提问题、不想提问题,最后变成不会提问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殆尽。教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老师运用巧妙、诙谐、直观的语言创设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快,情绪饱满。心理学上说,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灶,激活神经系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亢奋状态。学生自己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讲,敢问,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3.2.2 变换角色,给学生展示创新才能的时间和空间

一直以来,教师在学生面前总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学生只能言听计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毫无自己的主见,更别谈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了。新的教学改革告诉教师: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任务就是引导、配合学生的学习,明确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两点做法:

一是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机会和时间。首先,在班级成立5~10人不等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按相近地域(同组、邻组)、相似种植模式、亲情友情等组合,他们彼此熟悉,可以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在备课中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获得自信。

二是允许学生“插嘴”,给学生动嘴、动脑、动心的机会。一个经常“插嘴”的学生通常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因为他的思维一直在跟着老师动。在课堂上对学生最好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谈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头脑中的想象、困惑。即使学生提出尚未成熟的创造性构想,也要积极支持,并做正面指点,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有时还要沿着学生错误的思路一直延伸下去,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比在正面强调多遍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或同学共同来回答,共同分享知识,分享体验,课堂气氛活跃后,农民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了开始不敢说到后来抢着说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可以将事先想要咨询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形成良性循环。

3.2.3 加强实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外,还有赖于学生自己参与实践,即“做”科学。实训实践活动以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调查、分析等为主要形式,通过资料的采集、分析,自己的耳闻目睹,从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训实践优点就是把教室从室内移到田间,让农民眼见为实,实现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技术与田间零距离,把教学安排与农作物的生长期相吻合,把老师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金湖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些有远见的农民,不光注重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还很重视农业生产的外在环境——农业生态环境。他们发展了许多无公害的农产品,畅销于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创新能力,可以利用实践课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养殖场,蔬菜园,湖荡荷藕、芡实等生态农业,并去附近的乡村做一些田间调查(稻田养殖与普通稻田的病虫害情况调查)。紧跟着教师布置作业:设计一个生态农业模式。由于有前面的所见、所闻、所做,同学们思路活跃,设计精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结语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农广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云南】大理州农广校组织参加中央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