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研究

2021-12-27张丽娟廖珍杰广州华商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协同

张丽娟 廖珍杰(广州华商学院)

随着高校竞争的日益激烈,新形势下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适应新环境下发展的需求和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依托于2015年1月立项的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民办院校经管类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研究》,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经过5~6年的实践摸索,建立了广州华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模式架构,探索并通过实践检验了校内整合、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等协同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高校专业的发展,包括:高校内部,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即高校内部诸要素、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并进行的各种创新和探索;高校外部协同创新,即为了专业的发展,高校与高校外的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之间的协同创新[1]。

二、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突出

广州华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一些一本、二本院校(以前惯用说法)为参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如“培养从事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突出,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错位[2];使得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一本院校的学生低,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各高校都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内容和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3]。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自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硬件设施等都只关心旅游学科传统的教学领域,忽视旅游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滞后性

旅游人才市场需要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与旅游业目前发展节奏不适应,旅游人才的供给和需求调控、旅游人才管理与服务体制不完善等,都使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未能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4]。

(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创新性及实践性不足

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整体理论性较强,创新性和实践性有所欠缺,未能及时做到与时俱进,紧密追寻市场导向、服务社会。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课程结构未能立足于旅游行业实践发展的需求,找到与市场迫切需求契合的专业课程的创新点。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内协同创新

1.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协同创新,首先要着力优化自身。以市场需求的“需”为导向,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学校通过与旅游相关行业的企业深入交流与对话,借鉴已成功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课程设计方案,关注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讨论旅游管理专业新方向的国家相关政策背景、市场发展前景、社会未来对口的就业方向、落实的可行性、专业发展的特色性及创新性,对旅游管理专业增设了“文化创意旅游方向”“研学旅行方向”等,设定的课程体系适应旅游相关企业发展的最新需求。

2.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

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与创新是大学协同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横向空间壁垒,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之间协同创新是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将旅游教研室师资资源应用于旅游协会的成长和发展中,利用课外时间,定期为同学们举办旅游文化讲座等,创造旅游管理专业与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依托旅游协会社团组织,根据研究和创新创业兴趣跨专业组队,形成各类创新创业兴趣小组,进而拓展“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背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学协同创新应用实践

从2018年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队伍首次勇敢尝试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开始,至今已连续参加了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从最初的华南赛区三等奖到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更多佳绩的取得,代表着学校师生参赛经验逐步丰富、参赛水平和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赛、教、学协同创新应用实践,突破课堂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厚植于专业技能培养中,反过来可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

(二)校企协同创新

学校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构建和完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群)建设体系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如通过7年的运行和实践,学校经管类专业长隆实践教学基地群在校企协同创新应用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发展。学校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群)打破了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的传统建设模式和架构,通过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了学生初入社会刚参加工作时适应性不强、上手不快等困难和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适应性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三)国际合作协同创新

学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培养、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及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2015年学校新增设两个国际班,分别为国际商务“3+1”中英学分互认国际班,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联合培养;旅游管理(国际旅游方向)“2+2”中泰学分互认国际班,与泰国博仁大学联合培养。

四、总结及展望

1.以协同创新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然带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实训、师资队伍等的系列改革。对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对构建与行业、社会相结合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如何依托协同创新理念,更深层次地从微观层面探索与之配套的专业(新方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实训、师资队伍等的系列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

2.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与创新是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发展协同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横向空间壁垒,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之间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高校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通过融合协同创新理念,学校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以创新为特征”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院系克服传统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大市场”“大管理”“大流通”来做文章、下功夫,通过对校内、校外、国际协同创新系统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创新,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并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虽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从微观层面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应用型并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还有待不断优化,并在继续深入摸索过程中。

3.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是实现不同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往,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往往由学校团委下的学生社团联合组织指导和管理,社团指导老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是课外的一种无工作量计酬的付出,所以无过多权力和责任的约束性。因此,很多时候专业老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无法真正从专业角度使之更科学、完善地运行,未引起专业任课老师的足够重视。本文探索并实践出一条依托旅游协会社团组织,根据社团同学们的研究和创新创业兴趣跨专业组队,形成各类创新创业兴趣小组,进而拓展“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背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但是受本文研究主题和篇幅所限,就如何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总结出一条“X(本专业)+其他专业”背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配套的举措、实际效果等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检验。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