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历史性贡献
2021-12-27裴传永
裴传永,王 萍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014)
习近平一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在博览历代经史和诗文的同时,对长期鲜有问津的传统官箴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经常在文章和讲话中加以引用,而且多次结合具体语境和实际需要对其中的思想精华进行发掘提炼,进而就其历时性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精辟阐发。他在成功地实现了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更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各级领导干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生动的示范。正是由于习近平数十年来对中华优秀官箴文化坚持不懈的价值发现与发掘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使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出冷门而进入到“显学”的行列。
一、好古敏求:引领传统官箴回归大众视野
习近平自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对读书抱有极大的兴趣,对此,他在多个场合和相关回忆文章中曾多次谈及。习近平读书不厌其多,人文社科、自然科技无不涉略,而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古今典籍则是他的至爱,用博览群书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传统官箴可谓是长期遭到冷遇的一类古代文献,且不说一般读书人,就是许多从事古代历史和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对其茫然无知。尽管如此,当时在福建任职的习近平就已独具慧眼,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传统官箴,并且从那时起,时常乐此不疲地加以引用和阐发,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这类文献从故纸堆中“活了起来”。
(一)习近平引用传统官箴述要
查阅习近平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文章和讲话,可以发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就对传统官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多个场合加以引用和阐发;此后的30年间,他也始终重视发挥传统官箴的镜鉴作用,不断推动传统官箴的价值发掘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1989年1月,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写道:“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5、40、40页。文中提到的“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是对河南内乡古县衙一副楹联的化用,而官厅楹联被认为是传统官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2)龚汝富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的《略论中国古代官箴的政治智慧》一文中指出:“规劝式的官箴文书不仅包括箴,也包括诰、誓、训、铭、诫、规、谕及官厅题名录、堂联等多种形式。”。这副楹联的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是“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大意是说: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说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辛苦;为官者应当尊崇自己所听到的良言,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习近平在30多年前就以官厅楹联说理,强调“廉政”“勤政”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政治素养,足见其对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高度重视。
1990年3月,习近平写了一篇题为《从政杂谈》的文章,其中有言:“海瑞在他的《令箴》中说:‘官之至难者,令也。’此意即最难做的官是县官。”(3)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5、40、40页。海瑞是明代的著名清官,有包括《令箴》在内的多篇作品传世,其中《令箴》是一篇著名的官箴文。该箴全文如下:“官之至难者,令也。令之所以难者,政也。政之所施,有其本焉,敬也。敬立乎中,由是而见之行事,形既端矣,表无有不正也。由是而施诸人民,所以感之者有其道,在彼则未尝无不应也。承乎上焉,必凛凛以畏,则获乎上,虽不敢公拒,而亦不曲从非理性之命也。待乎下焉,必切切以忧,斯待乎下,不适乎己而拂乎人之性也。中焉而接乎人,必公而恕,谦而有礼,委曲以详尽,设以己之身处其人之地,则人人止其所而各自靖也。呜呼!令之任难矣。而尔以初筮仕得繁巨邑,匪廉匪明,匪慎匪勤,曷能得其职之称也!勉之哉!吏以案牍为师,有所猷为,则翻阅以为证也。政以前官为比,有所违碍,则依缘以为径也。一邑之事,无非己事,早夜孜孜,毋苟安以图一时之幸也。百里之民,无非吾人,念念在兹,惟恐一夫之或病也。行其所无事,其来不迎,其去不将,一于静也。不以誉喜,不以毁怒,一于定也。不主先入之言,不争无益之气,已去者不求其故,未至者不意其诈,一于理而与物无竞也。本此一敬,而慎以持之,勤以行之,公以生其明,俭以养其廉,是诚为邑之要道,处世临民之龟镜也。念之哉!勿谓我言耄而舍之也。”(4)《海瑞集》(下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704—705页。习近平不仅推重海瑞其人,而且对他的《令箴》也极为看重。在《从政杂谈》一文中,习近平结合自己曾经担任县委书记的经历,对县级领导干部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阐发,并且借用“官之至难者,令也”来勉励他们在“至难”的位置上勤奋工作,努力发挥出“至要”的作用。
除了海瑞的《令箴》而外,习近平在1990年3月所写的《秘书工作的风范》一文中,还援引了另外一部传统官箴名著,即南宋吕本中的《官箴》。在该文中,习近平在谈及“秘书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问题时说道:“宋代吕本中写了个著名的《官箴》,讲到当官必须注意三事:清、慎、勤。”(5)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5、40、40页。这里的“当官必须注意三事:清、慎、勤”,源出于吕本中《官箴》中的“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在援引吕本中《官箴》的同时,习近平还结合自身的从政经历以及秘书工作的特点,对“当官三事”的时代意义进行了阐发,赋予了“清、慎、勤”以崭新的内容,提出了办公室干部特别是领导秘书的最基本要求,即“一要‘清’,公正廉洁,两袖清风;二要‘慎’,周密考虑,谨言慎行;三要‘勤’,勤奋好学,刻苦上进”(6)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5、40、40页。。
2003年7月,习近平在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报告时即兴插话,再次引用了吕本中《官箴》中的“当官三事”,同时结合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作风能力建设,着重对“慎”作了精辟阐释。他说:“谨慎是一条重要的为政之道。古人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是一种责任心,用权时要如临如履,小心翼翼;是一种作风,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能力,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也是一种品格,要慎权慎独,自警自励。保持谨慎,决不是因循守旧,谨小慎微,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言细致,慎终如始。”(7)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2008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要老老实实做人、要干干净净干事”(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页。。在谈到“领导干部要干干净净干事”这个问题的时候,习近平又一次引用了吕本中《官箴》中的“清、慎、勤”,指出:“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页。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了当前形势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干事的重要性,并对“清”的思想内涵作了视角新颖和针对性很强的具体阐发。
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同时引用了古代许多关于加强为政者道德建设的经典论述。他指出:“中国历史上形成和留下了大量这方面的思想遗产,虽然这里面有封建社会的糟粕,但很多观点至今仍然富有启发意义。比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直而温,简而廉’,‘公生明,廉生威’,‘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等等。”(10)《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页。其中的“公生明,廉生威”便出自明清时期流传甚广的一则官箴——《三十六字官箴》,该箴全文即:“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所谓“公生明,廉生威”,意即只有为官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只有清正廉洁,才能树立威信。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到山东菏泽调研。在同菏泽市及有关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习近平讲到了河南内乡古县衙中的另外一副楹联,他说:“河南内乡县一座古县衙有这么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接着又有感而发,评论道:“此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11)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1、36页。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引用了《三十六字官箴》中的“公生明,廉生威”一语,强调指出:“‘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18页。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来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所联系的河南省兰考县,出席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标准时,习近平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13)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1、36页。这里引用的“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帝范》这部官箴名著,意谓以上等作为效法的标准,只能取得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效法的标准,就只能取得下等的效果。在谈到基层领导干部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防微杜渐”的问题时,习近平就地取材、援古证今,说道:“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14)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对于张伯行的这篇《却赠檄文》,习近平可谓是喜爱有加,2015年1月12日,他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作了引述,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在座的县委书记们:“这些廉政箴言,至今都没有过时,大家要努力学习。”(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141页。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也再次引用了海瑞的《令箴》,并指出:“海瑞说:‘官之至难者,令也。’说的就是县官难做。”(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141页。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其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两句引语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是春秋中期楚庄王所作《勤箴》的佚句,大意是说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有物资匮乏的情况发生。习近平引用此箴,旨在鼓励广大劳动者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共同开创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景。
(二)习近平引用传统官箴类析
由上所述可知,习近平引用的传统官箴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官箴文、官箴书、官箴联三种类型。
1.官箴文
官箴文是中国传统官箴文献著述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类官箴,并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官箴和官箴文是可以互换的一对概念,因为那时的官箴,除了官箴文这一种类型之外,别无其他。
习近平引用的官箴文,从先秦到明清,时代跨度极大。习近平所引先秦时期的官箴文,具体说来就是春秋中期楚庄王所作《勤箴》。这篇官箴文早已失传,幸赖《左传》而得以保存了8个字。《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楚两国交恶,两军对垒,郑国的使臣皇戌奉命劝说晋军进攻楚军,其云:“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意谓楚国的军队屡战屡胜肯定骄傲,并且他们出来多日必定疲劳,防御措施也不足,你们发起进攻,郑国军队作为后继,定能战而胜之。晋军有人表示赞同,栾武子却表达了不同意见。其中,针对所谓楚军骄傲的说法,栾武子指出:自从打败庸国以来,楚国的国君总是既不忘教育国人,也不忘教育将士,并且还用若敖、蚡冒两位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事迹勉励群臣,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因而不可以想当然地认为楚军有了骄傲的情绪。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证成自己的观点,栾武子竟援引了作为晋国敌人的楚庄王所作《勤箴》中的语句为证,正是缘于他的这番引用,才使这篇官箴文不致荡然无存。
明清时期的官箴文,主要包括明代颇为流行的《三十六字官箴》和著名清官海瑞的《令箴》,以及清代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的《却赠檄文》。《三十六字官箴》的作者不详,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有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据学者考证,它最初是由享有“明初理学之冠”的著名学者曹端首揭梗概。《明史》本传记载:“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曹端的这番回答,奠定了《三十六字官箴》的主体架构。曹端之后,洪应明在所编《菜根谭》这部格言集中记载说:“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三十六字官箴》究竟最后为谁人所斟酌敲定,目前已无从考知,但是其被刻成碑文,乃属明英宗时的著名清官、户部右司郎兼山东巡抚年富的一大创举。在年富之后,刻制以《三十六字官箴》为内容的官箴碑便蔚成风气,而该箴的文字也随之广为流传。
《令箴》是海瑞在进士奚铭即将出任县令之前给他写的一篇官箴文,意在提醒、告诫后者如何恪尽职守、不负朝廷,故而在“令箴”的标题之后,海瑞特地添加了一个副题——“示进士奚铭”。该箴尽管篇幅不算太大,但是内容极为丰富,举凡如何修养官德、如何管控情绪,如何对待上级、如何对待百姓,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处理庶务,可谓是面面俱到、娓娓道来,即便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正因如此,习近平才不厌其烦地多次引述。
张伯行的《却赠檄文》,标题中不曾出现“箴”字,且还明确使用了“檄文”这一文体名称,表面看来似乎与官箴文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考察其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则属于官箴文无疑。史载,张伯行曾在山东、江苏、福建等地任职,对地方官员之间相互馈赠、不亦乐乎的风气深恶痛绝,在福建巡抚任上,为了刹住这股歪风,他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该文以地方官吏为规诫对象,主旨在于告诫他们要珍重名节和砥砺廉德,就其形式而言,讲求叶韵、语句铿锵乃是显著特点,因而无论是从形式上看还是就内容而言,均符合官箴文的文体特征,故而应归入官箴文的行列。
2.官箴书
习近平引用的官箴书,主要是唐太宗的《帝范》和吕本中的《官箴》这两部。
《帝范》堪称中国历代官箴著述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在它之前,所有的官箴文献无一不是以官箴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帝范》的问世,标志着由来已久的官箴文“一花独放”和“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而开启了官箴文与官箴书并驾齐驱、争奇斗艳的新时代。
《帝范》全书凡4卷12篇。在篇前的书序中,太宗写道:“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自轩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焉。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18)李世民:《帝范·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宗晚年曾这样告诉太子:“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19)《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二年”条。俨然一番言简意赅的政治遗嘱。据此可知,《帝范》一书的写作,目的在于箴诫太子,因而其属官箴文献毋庸置疑。全书各篇,分别从某一具体的方面对太子耳提面命,围绕为君之道作了高屋建瓴、深刻细致的阐述,汇为一编,便是关于人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式宝典,价值不可估量。
吕本中的《官箴》篇幅不大,只有1卷,凡33条、2330多字,堪称短小精悍。然而就是这部短小精悍的《官箴》,因其开篇对“当官三事”的精辟概括,便得到了古往今来诸多政治家、思想家众口一词的认可,即此而言,其在中国古代官箴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古往今来,人们每当言及“清、慎、勤”这“当官三事”,便不禁联想到《官箴》一书。比如清代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禛曾写道:“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士禛二十年前亦蒙赐。案此三字,本吕本中居仁《官箴》中语也。”(20)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页。四库馆臣于吕本中《官箴》条下亦称:“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针对康熙皇帝御书“清、慎、勤”三字颁赐内外诸臣这一举动,四库馆臣感慨系之地写道:“是数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采择其说,训示百官,则所言中理可知矣。至其论不欺之道,明白深切,亦足以资儆戒。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固有官者之龟鉴也。”(2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乾隆、嘉庆年间,“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22)赵翼:《陔余丛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0页。。直到晚清,梁启超还曾特别指出:“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23)梁启超:《新民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犹有可言者,在清代的多种官箴著述中,吕本中《官箴》开篇所言的“当官三事”每每得到称引,比如生当康熙年间的李容在所著《司牧宝鉴》中的“先贤要言”条中书曰:“东莱吕氏《官箴》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生当雍正、乾隆年间的陈宏谋著有《从政遗规》,其中更是辑录了包括“当官三事”在内的吕本中《官箴》书中的大部分文字(24)参见裴传永:《“有官者之龟鉴”:吕本中〈官箴〉研究》,《理论学刊》2018年第6期。。
3.官箴联
习近平引述的官箴联数量不多,但却非常有代表性。如前所述,习近平先后于1989年和2013年,在他的文章和谈话中两次引用过官箴联,前一次引用的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中的上联,后一次引用的则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完整的上下联。这两副官箴联均出自河南内乡古县衙。该古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历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和扩建而逐渐形成为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现存建筑基本上都是清代所建,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县衙。据统计,内乡古县衙现存楹联合计35幅,其中大多是阐述为官之德、从政之道的官箴联,习近平1989年所引见于东账房,2013年所引见于三省堂,据悉是康熙十九年(1680)由时任内乡知县的高以永所书。
无论是官箴文还是官箴书,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段内均未能逃脱在故纸堆中被尘封土埋的命运;官箴联也同样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正是因了习近平的好古敏求和频繁引用,以官箴文、官箴书为主体的历代官箴文献以及古衙建筑遗存中保留下来的官箴联才引致世人关注的目光。因此,激活传统官箴生命力,引领传统官箴回归大众视野,无疑是习近平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官箴文化方面所作出的第一个历史性贡献。
二、取精用弘:彰显传统官箴思想精华与价值
习近平对传统官箴的引用,重在深入发掘和深刻揭示传统官箴的思想精华,以便为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政德素养和提高履职本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习近平在发掘和揭示传统官箴思想精华的同时,还进一步围绕其内在意蕴和当代价值作了精辟阐发,从而成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习近平对传统官箴思想精华的深刻揭示
习近平对传统官箴思想精华的深入发掘和深刻揭示,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职责之重、为官之德、从政之道等三个方面。
2016年,体重超重的前三位中,家庭医学、急救医学位列第2和第3,他们同时也位列2016年和2017年倦怠感最高的前三位,而皮肤和眼科医生超重比例最低,同时他们也是当年运动最多的和最幸福的。2017年调查显示,白人医生、日裔和菲律宾裔医生最爱运动(至少一周2次),同时他们也是工作外幸福感较高的。
关于领导干部岗位职责的重要性,习近平多次通过引述海瑞的《令箴》,着重围绕县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发。如前所述,习近平在《从政杂谈》一文中引述了海瑞《令箴》中的“官之至难者,令也”这句话。在引述了这句话之后,他解释道:“此意即最难做的官是县官。”习近平进而围绕着县官的岗位职责侃侃而谈,明确指出:“一个县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县一级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所不及。”正因如此,他得出结论:县官“官不大而责任不小”,“当好一县之长何尝容易”。关于县官的责任和重要性,习近平借助一个比喻作了形象的解释,他说:“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国家的政令、法令无不通过县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因此,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25)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5、13—14页。2015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古人才一再强调“郡县治,天下安”,而“海瑞说:‘官之至难者,令也。’说的就是县官难做”。习近平进而指出:“县委书记在干部序列中说起来级别不高,但地位特殊”,如果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那么“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可谓是“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这个官不好当”。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县委书记呢?习近平给出的答案就是“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即能够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0—141页。。习近平对县官地位和作用的重视是对优秀传统吏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所提出的“四有”要求,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新时代的“令长新戒”(27)《令长新戒》是唐玄宗颁赐天下县令的一篇官箴文,旨在规诫他们忠君爱民、恪尽职守。。
领导干部的为官之德,可以说是习近平在引述传统官箴时重点关注和强调的内容。习近平在十余次关于传统官箴的引述当中,涉及和“借题发挥”最多的便是为官之德。在他所引述的传统官箴文献中,明确提及的官德概念和范畴就有“清”“慎”“勤”“廉”“公”“耻”“义”等近十个,并且很多时候都是多个官德概念和范畴一并提及,比如“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此系“廉”“勤”并提;“古人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此系“清”“慎”“勤”并提;“公生明,廉生威”,此系“公”“廉”并提;“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系“廉”“耻”“义”并提;等等。必须指出的是,习近平引述传统官箴文献与提及诸多官箴概念和范畴,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立足于以史为鉴,着眼于启发各级领导干部的觉悟、帮助他们提高为官之德这一根本目的,所以在援引了前人官箴著述中的相关语句之后,他往往都要结合领导干部持身行己的现实需要而语重心长地提出告诫。比如1989年1月,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对河南内乡古县衙官箴联中的“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加以引述,借以阐发领导干部必须“既要廉政又要勤政”的道理,明确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28)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5、13—14页。又如2008年5月,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的习近平在讲话中,于引述了吕本中《官箴》中的“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句名言之后,对“清”作了具体的解释:“‘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并进而指出:“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2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页。由此便可看出他对传统官箴之官德思想的价值挖掘和对领导干部为官之德的锻造养成的高度重视。
领导干部的从政之道,也是习近平在引述传统官箴时十分重视和关注的内容。在这个方面,有许多具体事例可资为证。比如,对于吕本中当官三事中的“慎”,习近平曾在就其官德内涵作了深刻揭示之后,特别强调说:“谨慎是一条重要的为政之道。”并进而指出:“谨慎是一种责任心,用权时要如临如履,小心翼翼;是一种作风,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能力,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30)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这些论断主要是从如何用权为政的角度进行阐发,因而毫无疑问属于对从政之道的方法论指导。又如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来到他所联系的河南省兰考县、出席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引述了唐太宗《帝范》这部官箴书中的“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番话,进而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31)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6页。显而易见,习近平引述这番话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为各级领导干部制定工作标准提供原则性指导,启发和告诫他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唯其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工作业绩和成效。
(二)习近平对传统官箴意蕴价值的精辟阐发
习近平不仅注重和善于通过深入发掘和深刻揭示传统官箴的思想精华对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为官之德和从政之道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而且注重和善于运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论,对传统官箴诸多观点和论断的内在意蕴和当代价值作出精辟阐发。
习近平既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方法论的提出者,同时也是它的成功实践者。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统官箴这一领域就有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这里我们拟围绕习近平对吕本中“当官三事”意蕴和价值所作的精辟阐发展开分析和讨论。
前已述及,吕本中在其《官箴》一书的开篇便写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在这里,吕本中仅用“清、慎、勤”三个字便阐明了封建时代官员所应具备的官德修养,因而“清、慎、勤”堪称《官箴》一书的点睛之笔,体现了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思想精髓。习近平对吕本中提出的“清、慎、勤”这“当官三事”曾多次加以引述,不过,他并非仅仅借助于引述来印证、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语境和实际需要作了更进一步的阐发,从而赋予其充溢着时代气息的全新意蕴,在“激活其生命力”的同时“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3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最终成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对当官第一事——“清”的精辟阐发
习近平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一文中,在引述了吕本中《官箴》提出的“清、慎、勤”这“当官三事”之后,便结合自己的从政经历以及秘书工作的特点,对“清、慎、勤”作了既赋予时代内容、同时又颇具职业针对性的新颖阐释。他先是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清、慎、勤”,指出:“‘清’,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周密考虑,谨言慎行”;“‘勤’,勤奋好学,刻苦上进”(33)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1页。。如果说上述解释尚且带有较明显的“说文解字”的性质和色彩,那么他根据个人体会概括和总结的“五不”即“不自恃”“不自负”“不自诩”“不自卑”“不自以为是”,无疑就是对“清、慎、勤”三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而其中的第一“不”即“不自恃”,显然主要是对“清”的阐发。习近平强调,所谓“不自恃”,即“不能认为‘机关牌子大、领导靠山硬’而有所依仗、有恃无恐,更不允许滥用领导和办公室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34)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1页。。这里旗帜鲜明地对个别领导秘书打着领导的旗号谋取个人私利的思想和行为提出批评和警示,反映和体现了对领导秘书清廉之德的敦重和倡导。
2008年5月13日,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并讲话。在谈到“领导干部要干干净净干事”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指出:“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随后即引述了吕本中《官箴》中的“当官三事”,并对“清”作了进一步阐发:“‘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了领导干部保持清廉之德的重要意义,恳切地指出:“干干净净干事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作风的具体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3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页。这番阐发虽然源自宋代吕本中的《官箴》,但就立意之高远、思想之深刻而言却又远远超出了前者,无疑是对前者相关论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对当官第二事——“慎”的精辟阐发
习近平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一文中提出的“五不”,富含关于当官第二事——“慎”的意蕴与价值的独到理解和精辟阐发。“五不”中的第二“不”即“不自负”,具体就是“克服优越感,坚决防止对基层干部群众盛气凌人、态度傲慢、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现象”(36)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主要是讲摆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不得倨傲自矜、高高在上,重在强调对待群众必须秉持思谦行慎的正确立场和态度。“五不”中的第三“不”即“不自诩”,具体就是“防止自我表露、吹嘘炫耀,特别是涉及领导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不能随意张扬,妄加评论;对于党的内部机密,更应当守口如瓶”(37)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主要是讲认清自己的职责特性,不得口无遮拦、信口开河,重在强调在岗履职必须低调谨慎的正确立场和态度。第五“不”即“不自以为是”,具体就是“不能想当然,随意删节、更改或补充领导的指示,防止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玩忽职守的现象”(38)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主要是讲领会、传达领导的意见和指示必须完整准确,不得擅作增删,重在强调上传下达必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正确立场和态度。
2003年7月10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即兴插话中引述了吕本中《官箴》中的“当官三事”,同时结合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作风能力建设,着重对“慎”作了精辟阐发。习近平指出:“谨慎是一条重要的为政之道。古人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是一种责任心,用权时要如临如履,小心翼翼;是一种作风,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能力,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也是一种品格,要慎权慎独,自警自励。保持谨慎,决不是因循守旧,谨小慎微,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言细致,慎终如始。”(39)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这番阐发虽然是脱稿而作的即兴发挥,但却以严整的排比句式,从责任担当、工作作风、洞察能力、思想品格等多个视角和层面,揭示了当今时代领导干部应当深刻领会和把握的“慎”的丰富意涵,无疑是对吕本中《官箴》相关论断意蕴与价值的推陈出新和全面超越,因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对当官第三事——“勤”的精辟阐发
在吕本中笔下,“勤”不是按时点卯、和尚撞钟那般的应付差事,而是指为官之人在履职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积极作为。对于“勤”的这一基本意涵,习近平曾多次以自明心志的方式加以揭示。比如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他郑重表示: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38、410、412—413页。;2013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了国家主席之后的习近平庄重承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4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38、410、412—413页。;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他深情表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4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38、410、412—413页。;等等。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炼概括出了好干部的20字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对于其中的“勤政务实”,他解释说:“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38、410、412—413页。习近平在重视和强调“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同时,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跳出具体事务的局限,从全面提升素养和能力、更好适应和满足事业需要的高度对“勤”的意涵加以拓展,明确指出:“‘勤’,勤奋好学,刻苦上进”,“随时随地都要加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时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44)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经过这样一种创造性的阐发,就使“勤”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低头拉车”,而同时还具有“抬头看路”和明辨方向、增强本领的更高境界。
综上所述,习近平基于为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政德素养和提高履职本领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的需要,对传统官箴思想精华作了深入发掘和深刻揭示,并围绕其内在意蕴和当代价值作了精辟阐发,从而成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而易见,这是习近平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官箴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又一个历史性贡献。
三、余论
习近平重视对传统官箴思想精华的发掘、揭示和对其意蕴价值的精辟阐发,与此同时,他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并继续印证着传统官箴的超时空意义,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比如,传统官箴强调忠君,扬雄的“十二州二十五官箴”被认为是“皆劝大臣执忠守节,可为万世戒”(45)晁说之:《景迂生集》第19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之作,宋代彭龟年的《初筮箴》更可称作阐扬传统忠孝一体、移孝为忠之为官理念和原则的官箴文,其中有言:“吾仕于国,无一世勤,乃与尔身,受一世恩。是恩欲报,非忠不可,倘忠于君,即孝于我。吾言尔忠,心不可欺,勿为利怵,畏害而违。趋利避害,抚心而背,是为不忠,殒身莫悔。”(46)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7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习近平对传统官箴中的忠君思想加以改造,升华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47)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坚定态度和坚强意志,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扫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毫不妥协地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展现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和满腔热血。又如,传统官箴强调勤勉,“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48)《史记·鲁周公世家》。的周公被公认为勤政的典范,然而习近平在这方面更是堪称楷模。《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于2014年10月27日以《习近平的一天如何度过?》为题,忠实地记录了他10月24日这一整天的活动,可以说从黎明时分吃过早饭起,习近平就开始了一整天的忙碌:先是阅读中办递送的“每日简报”,然后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出席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签署仪式的各国代表;其后是进行“电话外交”,祝贺佐科·维多多就任印尼新一届总统。下午,在结束了于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举行的欢迎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的仪式后,习近平快步来到会议室,以至于跟在后面的记者们需要一路小跑。一俟坦桑尼亚代表团的人员坐定,双方的会谈便立刻开始,直到18时15分才告结束。随后,中坦两国领导人从会议室移步到河北厅,出席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接下来,习近平设宴招待基奎特总统。在很多家庭一家人吃过晚饭围坐在一起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习近平依然在为国事操劳。2014年初,习近平曾发出经典一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主要都用在了工作上;在国外出访时,他曾谈到自己很心疼出访的时间,因为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时任中办主任的栗战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干工作要‘案无积卷、事不过夜’。总书记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工作作风非常严谨,工作节奏也很快。报送给总书记的请示,不管多晚,即使到了夜里12点,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49)栗战书:《忠实践行“五个坚持” 做党性坚强的中办人》,《秘书工作》2014年第9期。2013年3月出访俄罗斯期间,在会见中国驻俄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习近平曾不无诙谐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是痛并快乐着,而是累并快乐着。”(50)陈锡喜主编:《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习近平就是如此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他夙夜在公、孜孜矻矻的实际行动,为各级领导干部树起了勤勉的新标杆,同时也为传统官箴所推尊的勤勉之德赋予了新意涵。
犹有可言者,传统官箴如今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者们的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这标志着传统官箴研究已然走出冷门而进入到了“显学”的行列。不过,通过学术史的回顾和梳理不难发现,习近平对于传统官箴研究的这种命运转折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之功。
前已述及,早在1990年3月,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在他撰写的《从政杂谈》和《秘书工作的风范》两篇文章中,分别引用了海瑞的《令箴》和吕本中的《官箴》。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知,在习近平这两篇文章完成之前,国内报刊发表的以传统官箴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篇,即《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刊载的高成元所撰《官箴的研究》,并且该文通篇不曾言及海瑞的《令箴》,对吕本中的《官箴》也着墨不多。1992年7月,在习近平收录有上述两篇文章的《摆脱贫困》一书出版之后,学界关于传统官箴的研究才逐渐升温。以1995年破天荒地接连有6篇文章发表出来为开端,一年发文数篇乃至十数篇遂成为传统官箴研究的新常态。
与相关文章的不断推出相映成趣,以传统官箴著述为整理和研究对象的著作也开始出现。1997年,黄山书社出版了10卷本的《官箴书集成》;1998年,华艺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3卷本的《官训集成》和4卷本的《官典》;2000年,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郭成伟所著《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
习近平2007年到中央工作,特别是2012年10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之后,他在全国性重要会议讲话中对传统官箴的每一次引用和阐发,都会激发学界对相应著述和领域学术研究的热情,从而推动了传统官箴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并引导着研究重心逐步从具体微观向着宏观整体的方向迈进。近十年来,以传统官箴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已有仅200篇,出版的各种译注和研究性著作则不下40种。2011年国家社科规划办首次批准设立了2项传统官箴研究课题,2015年又批准设立了1项传统官箴研究课题,这无疑标志着传统官箴研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鼓励。可以说,传统官箴研究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形势。追本溯源,习近平对传统官箴思想精华的发掘、揭示及对其意蕴价值的精辟阐发,显然具有发轫之功,而对传统官箴研究从冷门进入到“显学”的行列,同样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