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初期制定“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历史考察

2021-12-27殷送送

理论观察 2021年9期
关键词:方针西医科学化

殷送送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不同于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歧视、限制等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延续了数十年,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中国新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界多关注“团结中西医”方针的推行过程及偏差,对于方针的制定过程则着墨较少。事实上,要全面地理解“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内涵,就必须回溯其本源,了解制定方针的背景和过程。所以,本文基于建国初期有关卫生方针的一手文献,梳理和考察了“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制定缘由和过程,以期正确认识新中国初期的中医政策和中医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对中医政策的探索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医东渐。随着医治效果和防疫能力的显现,西医在国家卫生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医的生存空间被逐步挤压,话语权逐渐减弱,中西医间冲突不断。国民政府时期崇尚科学主义的医疗理念,认为中医是阻碍现代化进程之物,应予以消灭,并未主动加以利用和提高。但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医则采取了不同措施,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政策。

早在中共革命初期,中共就已提倡使用中药,主张中西疗法相结合和中西医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同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多有战斗,每次战斗过后伤员人数都会增加,加之环境恶劣,作战条件艰苦,患病的官兵人数众多,这些都使得中共领导层十分重视卫生工作。如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曾提出巩固根据地的办法“除了‘完备工事和储备粮食’,还要‘建设红军医院’”〔1〕54。但当时根据地地处湘赣闽粤交界地带,又受到国民党严密的封锁,交通不便,西医、西药及各项医疗器材难以运入。在这一情况下,中共不得不将视野转向传统资源,积极运用当地的中医中药,如山上的医院用中西两法治疗〔1〕65。此外,中共也注重发展中医教育,培养中医技术人员参加医疗卫生工作。如川陕工农总医院,曾开办3期红色中医训练班,教了60多个练习生〔2〕,补充了医务人员的不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出了“团结中医”“中西医合作”“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医化”等政策,并开展了系列实践工作。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报告,系统性地回答了有关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发展等问题。毛泽东在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对于外来文化,要“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要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统一,决不能“全盘西化”;对于传统文化,要“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腐朽的与优秀的区别开来,批判地兼收并蓄〔3〕。作为外来的西医和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中医,需要做到“中国化”和“科学化”,相互协作,共同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1940年6月,国医代表大会召开后,边区政府决定成立中医研究会,改良中医中药,使其渐趋科学化。1940年11月,在参加中国医科大学纪念白求恩逝世周年大会时,毛泽东提出要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1944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中西医合作,他指出,一直以来两种医生存在矛盾,不大讲“统一战线”,不管名称如何,都应以医学的具体实效为衡量基础,只要治好病,中西医都应该奖励〔4〕。

194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组织了中西兽医座谈会,探讨中西医合作问题。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的李富春在谈话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卫生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是要普及和提高医务工作,其中就包括帮助中医整理优秀经验,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使之科学化;帮助西医吸收中国医药成果,使之科学化〔5〕。他认为:“中西医合作团结与改造中医,以共同进行卫生建设的方针,不仅适用于边区与现在,而且适用于全国与将来”〔6〕。此后,在中共的积极领导下,“中西医合作”及“中医科学化”成为指导边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原则。“中西医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思想也诚如李富春所言,为中共领导人所传承,在新中国继续发挥其价值。

二、新中国初期的医疗卫生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医疗卫生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肆虐,全国人口发病数累计每年约一亿四千万人,死亡率在百分之三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是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上,如鼠疫、霍乱、麻疹、天花、伤寒、痢疾、班疹伤寒、回归热等为害最大的疾病,而黑热病、日本住血吸虫病、疟疾、麻风、性病等,也大大侵害着人民的健康。〔7〕估计算来每年死亡的人口中,未得到合理的医药帮助有四百万人,患者中未得到合理的治疗有八千万人〔8〕1,这一情况对国家的生产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与疾病侵蚀相对应的则是残缺的卫生医疗设施、分布极不均衡的医疗资源和差距悬殊的中西医队伍。据统计,在建国前夕全国仅有3670个卫生机构,各级各种类的医院有2600个,门诊700多个,医院床位仅有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040人,中、西医只有363400多人,其中高级西医和及高级药师不到4万人〔9〕。在数量上,中医师占据着绝对优势,并且中医在救死扶伤上本就有着一定的效用和群众基础,与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有着深度嵌入性和契合性。所以,想要解决人民的健康问题,单独依靠西医极不现实,必须发挥中医师的作用。但对于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中医往往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据上海市卫生局调查解放前夕中医师的思想文化情况时指出:“中医师多为私塾或师授、家传的出身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知识亦较缺乏,尚有少数不识字,不能处方等情况”〔10〕。加之,传统的中医多分散经营且比较注重治疗,在防疫方面呈现的是“临时应对的个体化特征”〔11〕,难以满足“群体防疫”的现实需要。所以,为适应现代防疫理念和技术的要求,也需联合西医,提高中医们的总体水平。

此外,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也极不均衡。按每千人口计算:城市病床0.63张,农村病床0.05张,城市卫生技术人员1.87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0.73人。〔12〕现代医务人员更是集中于个别大城市,农村地区的现代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如医疗器械一般为刀、钳镊、听诊器等;医药极度缺乏,多依赖进口,价格较贵。一般人民有病,多是请中医,服用中草药。所以,仅仅依靠西医或中医某一种医药力量远远无法满足4.5亿中国人民的医疗需求。国家必须团结中、西医力量,提高中医的技术水平,才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稳定新生政权。

三、“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制定过程及确立

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中医的发展在卫生医务界仍然是一大“问题”。1949年9月,余云岫、宋大仁等医师在上海召集“改造中医座谈会”,在会上重点讨论了“如何中处理中医”和“如何对中医再教育”等问题。与会人员基本都是西医,对于中医多主张进行一次登记,登记后不再产生新的中医;对中医进行科学医学的再教育,帮助中医成为新中国的公共卫生员;整理研究中药等。〔13〕这些主张在本质上大都是民国时期“废医存药”思想的延续。对于“中医”的前途和命运,中医自身则是呈悲观情绪。多数人认为中医会被消灭,国家不准予再产生中医。〔14〕因此,如何正确协调中西医之间的关系,给予中医政策上的保证,是发挥中西医力量的前提。

为尽快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指导工作,1949年9月,军委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会议初步确定“以预防为主”的全国卫生建设总方针。〔11〕会上毛泽东听取有关中西医数量悬殊、医疗任务严峻的汇报后,强调要“团结全国的中医,并帮助中医提高技术”〔12〕1。其后,中央军委卫生部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遵照这一指示,肯定了中医在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号召各大行政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筹备期间,联系地方情况提出具体的中医工作方案。并计划于明年夏季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新中国卫生建设的方针和具体任务。

1950年8月7日,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开幕,前后历时13天。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5〕为更好解决中西医的团结问题,卫生部分别召集西医和中医代表举行座谈。在中医座谈会上,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指出: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中医必需科学化,使自己更进一步,但迫于历史情况和全国的经济情况,中医改进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16〕与会中医代表陆渊雷表示自己主张中医科学化,但不主张消灭中医,希望将中国医学传承下去。他认为政府虽然没有立即消灭中医的意思,但是在医学教育方面培育的皆是西医。而中医没了产生门路,这同消灭无异。〔14〕陆氏清楚看到政府报告中一面不让中医再产生,一方面又让中医向西医学习技术,长此以往,中医学术无法传承,定会造成中医新生不满,中西医团结也必会出现问题。但在“为人民卫生事业服务”的号召下,与会的中医代表们作出让步。

8月19日,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在总结报告中指出,医药界中最重要的是中西医的团结。中西医间各有优劣,中医的实际治疗经验丰富,西医的理论科学;中医是本土医学,民众基础深厚;西医是外来医学,民众基础浅薄。并且中西医间素有冲突和成见,力量涣散,想要团结和改造中西医必须双方共同努力。对于中医,要学习科学理论以分析和整理其治疗经验,尤其要学习预防医学知识,补充不足。对于西医,则要研究中医的经验,并学习接近群众的作风〔17〕。中西医之间的合作是互助的,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简而言之,为推动中西医团结,则必须推动“中医科学化”和“西医中国化”。在总结大会上,贺诚也提及了有关中医学习与研究的两种形式:一是开办中医进修学校,其目的是中医科学化;另一种是设立中医中药研究所,使中医药的有效价值得以保留〔12〕4。在这次大会上最终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三大卫生方针。其中“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核心理念,“面向工农兵”是卫生工作的服务对象,也是党的宗旨和新中国国家性质的体现,“团结中西医”则明确了卫生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处理中、西医关系的总原则,三大方针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卫生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1951年4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公布了《关于医药界的团结互助学习的决定》。该决定拟定了六条关于“团结中西医”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内容为基本的科学医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用科学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医疗法、中医药物;组织进修与训练过的中医参加预防工作,以使中西医在实际工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18〕《决定》内容多涉及对中医进行现代医学教育,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这也是建国初期“预防为主”总方针的现实要求。1951年5月卫生部颁布《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师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同年,12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发出《关于组织中医学会的指示》与《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为加强中西医团结和组织、领导中医进修工作作出详细规定。至此,“团结中西医”方针落实开来。

四、余论

在过往的历史表述中,我们会过多的强调1949年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意义,甚至是会给人一种历史断裂的印象。〔19〕但当进入到历史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会发现,1949年之后的国家和社会,并不是想象中的断裂和彻底,在结果之下,仍有很多历史因素还在延续。回望“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制定背景和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革命探索实践中的历史经验遗产。从革命初期的“中西医并用”,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西医合作”“中医科学化”,再到新中国初期的“团结中西医”以使“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历史延续性,它绵延不绝且难以割断。

同时,它也是中共立足具体国情的的现实选择。如军委卫生部部长傅连暲所言:“我们是从实事求是地精神出发,从全面着想来看一切问题的”〔20〕。在疾病流行,现代医务人员和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团结和动员中医参加卫生防疫工作。又因为疾病防疫的特殊性,也必然要求改造和提高中医,使其科学化。尽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团结”之中有着论争和歧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医药的认识和政策也尚有完善之处。但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选择信赖中医药的效用,这种精神和实践是十分可贵的。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医药在实效和文化价值上的正确认识,在之后的实践中国家才能够及时地调整方向,保障中医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方针西医科学化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论《创造月刊》的编辑方针及其它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增强党章意识保持党的纯洁性 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科学化
党的防止腐蚀方针确立及其初步实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