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缘起及其当代中国价值
2021-12-27罗红希罗雨星
罗红希,罗雨星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贸易思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不少思想在实施开放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今天对外贸易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形成正是国际国内格局的变化、近代对外贸易思潮的熏陶、新民主主义时期对外贸易的经验教训以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外贸易智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际国内格局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三个法西斯国家德、意、日彻底战败,老牌帝国主义英、法两个大国遭受了极大的削弱。“二战”战火并没有烧及美国本土,相反美国却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藏金之富甲于天下”,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可谓一枝独秀,是资本主义世界名副其实的老大。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马歇尔计划”不仅控制了欧洲经济,还掌握了对欧洲贸易的主导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美元成为了国际货币的中心。1947年,美国倡议成立了关贸总协定,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便利本国的商品输出。毫无疑问,中国是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意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主张同一切国家从事对外贸易。但是由于美国单独对日本进行军事控制,战略上紧紧威胁中苏,特别是发动朝鲜战争,导致中美贸易中断。苏联在二战中经过了反法西斯的锻炼,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美国成立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北大西洋公约”,对付苏联为首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两个阵营的尖锐对立是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政治环境,新中国被迫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与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从事贸易往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一方面,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国民党反动派退守台湾后,在大陆还有不少的残余势力,对大陆进行破坏活动。市场上物价飞涨,投机商人趁机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差,就要从进出口把好关,以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为目标,多出少进,保证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已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
近代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对外贸易的主权由帝国主义控制。再加上长期战争的创伤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新中国成立以后,投机奸商利用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的进攻之机,进行投机倒把活动。西方国家联手对新中国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封锁。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本国资产阶级也在疯狂地压榨工人阶级。投机者在进行物资调配和派发之际,进行投机倒把行为,导致市场混乱不堪,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封锁,打击投机活动,我们不得不集中掌控社会资源,构建一个有力而又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另外,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必须确保国家掌控对外贸易,多出口少进口,利用有限的资源从事外贸,保证新生政权的安全和稳定。
(二)近代对外贸易思潮的熏陶
从鸦片战争开始,龚自珍主张禁止进口奢侈品,提倡进口农产品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张严厉禁烟。鸦片泛滥,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晌之银”,他力主禁止鸦片贸易,但是主张保护并发展正当的对外贸易。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自修自强”的对外贸易思想。一些近代的外贸理论已经融入贸易实践,林则徐认为鸦片赤字严重,主张利用优势商品平衡对外贸易。魏源主张丝茶出口换回必需品,洪仁玕的理论较为全面,主张通过外贸引进科学技术,还提出了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问题;魏源主张为工业服务,输入军事武器和工业用品以及工业原料。洪仁玕主张输入科学技术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如开矿、修路、造船等。可见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贸易思想已经涉及到对外贸易为国内经济服务,尤其是为工业化服务,已经初步具有工业化思想的内涵。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外贸思想带有明显御侮求强的时代特点。从王韬主张顺应世界对外贸易的潮流,马建忠认为西方靠通商致富,薛福成主张国家应以对外贸易构建国民经济,郑观应的“商战”理论等。这个时候的外贸思想家都以振兴商务作为时代的共识。要在世界工业化的时代,发展新式工业,中国唯有保护自身的民族工业,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这个时候的外贸思想已经具有初步“进口替代”战略意识。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王韬主张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棉纺织业,以减少进口。李鸿章主张自设机器,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钟天纬、马建忠都主张走“进口替代”的道路,发展本国工业,保护近代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外贸思想,包含了后世不少外贸理论的思想萌芽。马建忠的贸易差额理论,钟天纬、郑观应从资源互补,生产优势的角度着眼国际贸易。郑观应提出报复关税,抵制外货,并主张“裁撤厘金,加增关税”。这些对外贸易思想已经具有近代维新思想的性质,其精神内核是御侮求强。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革命派孙中山认为,中国经济缺乏关税保护这一有力武器,“各国平时对于外国经济力的侵入,都是用海关作武器,来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好比在海口上防止外来军队的侵入,便要筑炮台一样。所以,保护税法就是用关税去抵制外货,本国的工业才可以发达……”。①徐涛:《孙中山的上海观》,《史林》,2011年,第3期。马寅初认为,“中国关税不收回,中国实业永无发达之望。进言之,中国非收回已失利权,绝无发展之可能也”。②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第3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234页。从甲午战后到民国初年,与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关税自主的精神已经融入对外贸易。陈炽认为,发展商业的主体在农业和工业,工农业决定商业,张謇振兴实业的“棉铁主义”,呼吁中国的大机器生产出台。这一时期普遍重视外贸理论的指导作用,外贸理论更加丰富,外贸思想成果更多更细。陈炽、严复非常重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孙中山、朱进、漆树芬、穆藕初等都有相关的思想,对入超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理解工业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更加成熟,关税自主的精神是这一时期外贸思想发展的原动力。
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外贸思想家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寻求经济发展意识,并围绕中国的工业化为主题。马寅初主张转向统制经济,并认为都是为“达经济繁荣之目的”。马寅初认为,“今日之中国,根本谈不到自由贸易”,他表示“吾极端主张保护政策,以卵翼本国方在萌芽之工业,以图挣脱帝国主义者之经济锁链”。③严鹏:《德国历史学派与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发展》,2011年,第2期。工业化就是顾翊群外贸理论的支点,何炳贤主张扩大外贸出口,调整外贸输入,通过扩大外贸输出以换取经济建设所需资本品的输入实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④马慧敏:博士论文《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何炳贤认为,“从历史的过程看来,各国的关税政策,因时代与环境而变异”。⑤何炳贤:《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关税政策》,《民族杂志》,1936年第4期。“章友江主张实行民生主义对外贸易政策,他指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之现实目标是输入工业器材以发展重工业,并以此为中心而发展一切其他工农业,至于其最高目标则为交换国外消费物品,以彻底改善人民生活之全部。’”⑥叶世昌:《中国近代对外通商和经济发展思想》,《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他主张发展国营贸易,建立外销物资产制运销合作社。在对外贸易政策问题上,许涤新同章友江一样,也是主张中国应该采用一种有计划的对外贸易政策。他指出:“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决不能走英国自由贸易的路线,亦不能片面地像战前德法诸国采取的完全关门的高度关税;更不能保持现在所执行的误国害民的官僚主义的‘统购统销政策’,而应该采用一种有计划的贸易政策。”⑦许涤新:《中国经济的道路》,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第193页。这一时期的思想,理论认识切合中国实际而进一步深化,更富有理性思辨色彩。武育干主张民族反省,反思对外贸易,理性认识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何炳贤扩大输出的外贸发展战略,认为扩大输出是关键,与发展对外贸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些外贸思想很注重中国实际,是在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反思,也为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思想提供了启示。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原则和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建国初期对外贸易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家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去实践这些思想,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性,这些思想家丰富的理论并不能变为现实。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才获得了实践的最基本条件。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告诉我们:第一,都认识到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第二,必须注重对外贸易环境的塑造;第三,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第四,注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构建,外贸政策与外贸体制要双管齐下。可以说,建国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形成,尤其是关税自主权、工业化思想、根据国际环境统制对外贸易政策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对外贸易的经验教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制定了一套与战争相适应而行之有效的贸易政策,形成了一系列的对外贸易思想。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国统区实行管制型贸易;对外国我们是既保护又合作的外贸政策。这一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良好,对于供需平衡,稳定物价,保证了革命的生产有序和供求关系,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统称为内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外称为外地,也包括外国。所以说,“当时的外地,第一是指革命根据地以外或尚未获得解放的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是指国际友邦。无论对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对国际友邦,都是实行管理贸易政策,统一对外贸易。”①蔡石松:《浅谈解放战争时期党的贸易政策及其历史性启示》,《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对外贸易的革命政策后来新中国实行管理对外贸易政策的雏形,也是建国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萌芽。
“管理贸易,就是管理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输入。对外实行管理贸易是对敌斗争的需要,也是对敌斗争的经济表现形式。”②蔡石松:《浅谈解放战争时期党的贸易政策及其历史性启示》,《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管理贸易政策是一种公平交换,也是为了获得革命所需要的物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与国民政府为了严防日本帝国主义在我沦陷区内推行伪钞,保证正常的贸易秩序,1939年3月曾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令》,“近来沦陷区域内发现中、中、交、农伪钞极多……伏乞通令全国部队及地方政府,严切注意查拿。”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0页。为了保证坚持抗战的粮食供给,1939年10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规定禁止粮食出口与调剂民食办法》,规定“(一)边区内粮食,除送邻区之赈粮一万元,购粮两万元外,一律禁止运输出口,尤不得运往敌占区;(二)在边区内相互调剂之粮食,凡购买运输,须取得当地乡政府之介绍,出售粮食地区之乡政府之证明;(三)凡偷运出口之粮食,一经查获,当地政府予以扣留,报告县政府处罚;(四)为避免浪费粮食,应动员人民,不准蒸酒熬糖。”④《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94页。相反,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货物则严加查处,1939年10月8日,林伯渠、高自力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查出之仇货可暂扣留》,严令延安市市长高朗亭扣留仇货。10月19日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各县查禁仇货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凡经检查站检举或经人民机关团体告发之仇货,经委员会之审查属实后得扣留或封存,并即呈请县政府转呈财政厅批准后,即行正式没收之;经没收之仇货,得由查禁仇货委员会评价拍卖之,其所得之价金,除查禁仇货委员会暨检查站与奖励所开支外,一律充作抗日经费。”⑤《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96页。10月9日,为禁止粮食出口与浪费,陕甘宁政府发布了一则布告顺口溜,“……第一禁粮出口,不准偷运远方;第二禁止浪费,不准蒸酒熬糖;第三禁止操纵,否则就是奸商……此次颁布禁令,实为避免粮荒;事关抗日大计,其各遵守勿忘。”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95页。12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严令固县县长赵建国,并指令《禁粮出境具体办法》,“发动群众热烈参加检查出口工作,反对奸商私贩粮食出口。”⑦《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第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52页。国民党反动派在战争时期禁止白去和苏区之间进行贸易和来往,要么就是只进不出,封锁物资。甚至伪造货币,破坏金融,掠夺物资。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管理贸易,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保证革命的需要。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民运用各种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力争高价输出,低价购入,储备革命所需要的外汇,保证各种军需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既要实行有利交换,又要把握重要物资的进出口。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放任自流,就会让重要物资落入敌手,对革命就非常不利。当时山东解放区把握了食盐的输出,由于物资控制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控制食盐就把握了对敌斗争的武器,既可以是行政手段也可以是财政手段,管理越严格效果越好,当然也要保证两个区域之间有计划的来往,保证军需和生产,一般物资可以通过税率来控制。
我们要统制我们能大量输出,同时又为敌人或敌区人民所必需的物资,统制方法多种多样,有时采用行政结合经济手段,也有时可以单纯采用经济手段,要有输出才好实施统制,重要物资不能自由贸易,只能掌控。我们要在对敌斗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大量吸收和掌控物资,当我们在贸易上处劣势时,我们必须运用用统制方法,只有出超才会主动,如果入超就会处于劣势。因此,奖出限入,拒绝消耗品及奢侈品,要不断调适,奖励自给自足。如棉花、原料、洋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保证军需和供给。土布取得了主动,外汇多也有利于交换。这种严格的政策。不仅掌握了物资免遭掠夺也利用了物资争取军需。调剂物价和生产,保证需要,同时增加了收入,减轻了负担。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们历来注重国际贸易和交流,但也注重独立自主,坚决保护本国民族工业。我们需要友邦的生产工具,因为可以制造工业品,友邦来投资可以带来对解放区的技术支援,前提是互相尊重和平等互利。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变相经济侵略,毛泽东坚决维护独立自主,他认为新中国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那就会一事无成。中国虽然推翻了三座大山,但是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只有经济发展,由农业国变成一个发达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想达到这个目的和效果,“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是不可能的。”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71页。刘少奇在1948年就认为,中国当时要么联合苏联,要么联合帝国主义,要么爱国要么卖国,“这是世界上不论哪一个民族是走向进步或是走向倒退的界限。”②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问题的决议》,1948年7月1日。在洋货进口方面我们要么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洋货如果损害民族工业就禁止进口。土货的话,一切爱国人士要多用,商店要多推销土货,土货生产的方式要不断改进,并要注重质量,降低成本,扩大规模。要争取主要工业品自给自足必须与洋货开展竞争。这段时期的对外贸易实践给予了我们的经验教训就是,只有独立的民族才谈得上对外贸易开放的权利;对外贸易管理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实行管理贸易,是以民族经济为出发点。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和组织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对外贸易中,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探索和积累了苏区、解放区对外贸易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袖集团共同奋斗的结晶,是中央苏区数百万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晶。建国初期的对外贸易思想和对外贸易政策借鉴了这些历史经验。在出口贸易中要时常关注国际市场的需要,生产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传统市场和新市场要兼顾,适应世界形势,提高我国商品的知名度。对外进出口贸易一定要以民族经济为重,以自力更生为目的。加强商品的质量监督和检验,严把质量关,否则信誉度低下不利于出口。对外贸易的监督要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新中国要尽量取长补短,对外贸易才能发展起来。
建国初期对外贸易思想在继承和批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外贸易的实践,例如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工业产品极端落后,对外贸易环境和条件极端恶劣和困难,对外贸易的圈子小,规模数量始终较小,对外贸易思想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对外贸易由于处于战争时期过于依赖自力更生,导致商品经济较为落后。这些对外贸易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新中国对外贸易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建国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来源。
(四)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外贸易智慧的结晶
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虽然获得了国家和民族独立,但实际上还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那时的西方发达国家比中国发达得多,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也比中国要先进得多。新中国成立以后,就面临着怎样与外部世界联系,怎样通过对外贸易加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时代课题。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提出,新中国独立以后,要利用外资实现中国工业化。中国不能走外国已经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厚积薄发,在短时间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9页。上述思想不仅为全党所接受,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指导思想。周恩来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必然要参与国际交流与贸易,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挨打,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国与国之间“首先就是贸易的来往技术的合作”,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6页。资源和市场只能通过对外贸易取得,积累经验,发展经济。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中国自己落后了一个世纪”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页。,“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象,我们要承认”,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56页。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一开始我们不能排外,即使是中国变成了工业国以后,我们“也不可能设想我们就可以关起门来万事不求人了”。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页。闭关自守必然会阻碍进步的。中国要强大,一定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并实行对外贸易。“内外交流”思想是刘少奇同志提出来的,他强调了几种关系,包括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等,理顺了这些关系我们的工作就做好了,一犯错就会步步错,发生连环的恶劣影响。刘少奇同志主张组织好对外贸易,要多出口并尽量不进口。朱德曾认为新中国必须同苏联及民主国家做生意,也要与资本主义的美国和日本交往,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要建成伟大的工业国就必须实行“内外交流”。⑧《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99页。陈云主张大力发展对外贸易,1949年6月14日指出,中国只能出口粮食,而且要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多出口,换回工业物资和军需物资,要做好群众的工作,理解辩证的关系,粮食出口少了,“反而会从群众中取得更多”。⑨朱佳木:《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11页。陈云力主对外贸易统制,主张对各解放区原来分散的财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时,他指出“对外贸易,必须统一,假若天津是一种规定,上海是另一种规定,这就不行。”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页。这些思想都是建国初期统制对外贸易思想的重要来源。
当时的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认为,新中国的对外贸易管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当时中国处于被封锁的状态,如果不实行管制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当时处于过度时期,大部分是社会主义成分的对外贸易,也有私营对外贸易。不管制对外贸易的话,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就很难发挥,社会主义改造也不可能顺利进行。过去的经验告诉了我们对外贸易管制才能恢复和发展经济,对国内私营进出口商进行一定的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对苏联和民主国家是开放的,但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是半开放的。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没有私营资本,“对外贸易管制政策就促使我国同兄弟国家间的贸易能够有计划地在互助合作和彼此经济共同高涨的基础上进行着。”②叶季壮:《为发展国际正常贸易而努力》,《人民中国》,1955年,第20期。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内容及当代中国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思想涉及的主要内容方方面面,主要有:摆脱落后,发展与各国经济合作;互通有无,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内外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扩大出口,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管制私营必须统一对外;限制进口贸易,保护出口贸易;全面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关系的原则;正确处理我国与各国贸易关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进出口 内外销关系的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外贸与外交、政治相配合的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上这些对外贸易思想都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思考和贡献,是党和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对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稳定新生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采取封锁禁运政策,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1951年1月中国贸易部召开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提出在尽可能扩大内销,争取国内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扩大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以便逐步改变在对外贸易上带领资本主义国家的局面。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对于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禁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了稳定物价,安定民生,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11月14日,贸易部公布了《关于取缔投机商业的几项指示》,“只有对影响人民生产及生活搞乱市场的投机商业予以严格的处分和取缔,面对正当合法的经营,应贯彻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贸易自由的政策,保障并积极组织鼓励私营厂商奉公守法,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49年10月-1950年)》,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2页。面对美帝的封锁和禁运对我国造成的损失,1950年12月12日,中财委为了抢购抢运物资,减少外汇损失,颁布了《中财委对美帝封锁我经济的七项对策》。“查自朝鲜战事发生后……(一)限价掌握应机动,缩小限价与实际售价之间的差额,带战略性的物资如桐油、水牛皮、山羊板皮、猪鬃、羽毛、生丝等应酌量提高售价或换回我必需之物资。但一般受朝鲜战争影响不大或未受影响之滞销货品,仍应依过去原则执行,鼓励输出。(二)争取易货,加强出口与进口专业公司的结合……(三)为防止逃汇,应尽量避免寄售出口……(四)除有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应批准远期成交,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具体掌握。”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对外贸易卷(中),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469页。“我们为了争取主动,除了尽可能做到国内自足自给之外……进一步扩大与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贸易……以达到民主阵容能完全自给自足的目标。这是最基本的对外贸易方针……”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对外贸易卷(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4页。通过对外贸易换回重要的军需品和战争急需品,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可靠的军需和物质保障,国内工业渐渐恢复,经济趋于稳定和复苏,为打败美帝国主义等国内外反动派,稳定新生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外交方针是内政的延续,为了打破美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秉持“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外贸思想和政策,要增加出口商品,保证进口商品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对外贸易卷(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3页。政务院则早在1949年1月19日就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50年1月27日,《政务院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指出“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产品与外国产品的竞争。”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对外贸易卷(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331页。新中国及时对旧海关进行了接管和改造,建立了新中国的海关,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各商检局受中央贸易部与各大行政区贸易部双重领导。中央领导方针、政策、财政收支与组织编制;其他有关地方事项,在不违背中央既定政策下,由地方领导,监督执行,并呈报中央备案。”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对外贸易卷(下),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836页。1964年12月,周恩来更进一步阐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对外贸易思想,他指出,“要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同国际合作的关系,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立脚点,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来进行建设,才能比较迅速地发展本国的经济。”②《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同时,“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③《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但是这种国际交换和交流的舞台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相当有限的,实际上只限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为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创造了经济条件,但是这个“一边倒”蕴含了“独立自主”的因子和成分较多。新中国与苏联人民民主国家,与法国、德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也都有经济贸易往来。
(三)为构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确立了我国要实现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结合新中国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家确立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动,现金管理及对铁路、邮电、贸易的管理。1963年调整时期对外贸易计划的制定、调整和执行情况的记载,“根据十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一九六三年对外贸易计划的安排,必须在继续贯彻自力更生方针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努力组织出口,保证粮食和某些重要物资进口,支援农业、工业生产的发展,支援国防建设,支援国内市场。继续援助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古巴等兄弟国家;配合外交活动,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运动。”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8-1963)》,对外贸易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对于出口物资,应当根据不同商品采取不同的具体方针:粮食和食油,除品种调换外,坚决不出口;棉花、桐油、纯锡等农业工业生产上迫切需要、目前国内供应紧张的商品,以内销为主,适当安排外销;其他商品必须继续坚持内销服从外销的原则。在外汇安排上,要坚持以出定进、以进养出、进出平衡的原则。要偿还欠债,要多想办法,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把生意做活。”⑤中 国社 会科 学院、中央 档案 馆:《中华 人民 共和 国经济 档案 资料 选编(1958-1963)》,对 外贸易 卷,经济 管理 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并有了严格的收购计划、出口计划、进口计划和进出口国别的初步安排。1963年12月28日《对外贸易部关于一九六三年几项主要工作的综合报告》总结了计划的执行成效,“一、超额完成了对外贸易计划,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市场出口的计划完成得很好;二、密切配合外交活动,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对外方针政策;三、改善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经营管理;四、开展了‘五反运动’。”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8-1963)》,对外贸易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148-151页。对外贸易必须适应这一体制的总体要求,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统制贸易政策,对外贸易领域必须结束分散管理局面,统一各大解放区所建立的外贸机构,统一外贸管理制度,建立外贸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体系,在这些工作运行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外贸体制也为国家所垄断。
(四)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来源和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思想是改革开放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枢括和实践来源,主要包括:互通有无,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内外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扩大出口,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管制私营必须统一对外;限制进口贸易,保护出口贸易。这些对外贸易思想为新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基本工作,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对外经贸理论,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走出了新路子。建国初期的对外贸易思想,如“互通有无”“内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成果”“保护出口贸易”等一系列思想形塑了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的主要轮廓和逻辑框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来源与智力支持,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改变了中国近代长期受剥削、受奴役的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转折点。新中国从对外贸易的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解放出来,不仅第一次以独立自主的身份参与国际贸易活动,还进一步开启了对外贸易向现代化转型的新步伐。回顾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缘起、内容和意义,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我国实施开放发展的理念,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