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党的历史看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建设②

2021-12-27潘国强

理论经纬 2021年0期
关键词:专业化党员管理

潘国强①

组织员制度是我党总结历史经验,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所制定的一项独特工作制度。组织员制度,对于保证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进基层党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做好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需着力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规范组织员管理工作。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大卫·哈格维斯(David Hargreaves,1999)最早开始研究教育领域教师知识管理①Hargreaves,D.H.Theknowledge-creatingschool[J].BritishJournal ofEducationStudies,1999,6(47):122 144。,我国学者刘毓(1998)将知识管理应用于学校管理领域②刘毓:学校的“知识管理”探微,《教育评论》1998(06):第50—51页。。

本文在国内外诸多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组织员队伍发展的现状,从组织员个体发展策略和群体协作策略两个角度探索组织员专业发展的路径,为实现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创新思路。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个别访谈法进行,梳理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度访谈高校组织员,探讨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组织员专业化发展。

一、组织员专业发展概述

组织员是指设在党委组织部门,在党委集体领导下负责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党务干部。③湛风涛:中国共产党组织员制度的历史考察,《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04):第9—11页。组织员队伍最早建于1945年,1951年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作出了在全国县(市)一级设立组织员的决定,中间历经波折未能长期坚持。①朱树彬、张书林:党的组织员制度思考,《理论探索》2009(01):第56—58页。直到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再次要求各地恢复组织员制度。200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配备数量充足的专兼职组织员,党委建制的院(系)党组织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组织员。从此,组织员开启了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道路。2017年3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规定,“县以上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对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并规定,发展党员时,“党委审批前,应当指派党委委员或组织员同发展对象谈话,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帮助发展对象提高对党的认识”。

高校组织员的主要职责是:

1.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参与制定本单位发展工作目标和参与实施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参与党校工作,指导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严格审查发展对象的条件、入党材料和发展程序;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的审查工作等;检查发展新党员的质量情况,协同纪检部门查处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问题。

2.抓好党员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关系转接、党籍管理和党费收缴工作;协助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保管、整理党建工作档案和有关文件资料,做好归档和转接工作;填报、收集党务工作报表和资料,负责党内统计和党员信息管理;

3.抓好党员教育工作。协助本单位党组织做好预备党员教育,掌握新党员情况;了解和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做好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主题教育。

4.开展党建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探索、总结、推广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经验。

由此可以看出,组织员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的基础工作,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有利于落实中央对党员发展过程中“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各高校积极落实关于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专兼职组织员队伍相结合,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党员发展工作和党员再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体来说,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还存在一些与当前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

当前,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是:

1.组织员专业化、专职化方面的问题。高校在聘任、配备组织员时,专兼职比例、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性别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组织员除了岗位工作外,还兼任宣传员、行政工作、思政辅导员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等。①叶龙祥:浅谈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1):第48—51页。组织员呈现一人多职现象,组织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受到影响。

2.组织员队伍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高校组织员呈现年轻化趋势,从事党务工作时间较短,党建知识、党务经验相对欠缺,由此产生理论水平不高、党务知识不够、发展流程不熟、监督把关不严等问题②唐国瑶:特邀党建组织员参与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工作探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05):第53—55页。。组织员缺乏专门的业务培训,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吃力,进而影响基层党员发展和基层党建工作。

3.组织员团队协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年,各高校在二级单位设立组织员,每个单位一般只设置一名组织员。学院党委对组织员的要求,更多的是工作任务布置性质。虽然有组织员例会,但是每次例会可以认为是工作例会,较少有工作协同机制,无法有效提升组织员整体专业化水平。

三、知识管理概述

德鲁克在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欧洲管理大会上,首次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这一概念。

彼得·德鲁克(1993)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使知识产生作用,也就是有系统、有组织地运用知识去创新知识。①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9。知识管理专家Y.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实质是“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②朱晓峰: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理论与探索》2003(05):406—408。。Wiig(1995)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为一连串协助组织获取自己及他人知识的活动,透过审慎判断之过程,以达成组织任务。此类知识管理活动,需架构于科技技术、组织架构及认知过程,以培育知识领域之完整及新知创造。③阿姆瑞特·第瓦纳:《知识管理精要》,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1—22。大卫·克曼认为知识管理是个体学习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并把这些新知识和新经验反映出来,最终实现增强个体知识和组织价值的过程。APQC(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为增强竞争力而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国内学者王广宇在整理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管理由知识的获得、保留、应用、共享和创新等环节构成,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

国内邱均平教授(2000)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以人和信息为基础,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为目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①周竺、孙爱英: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06):27—33.。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2003)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创新、应用等过程进行测评、组织、控制、技术和领导,以期达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的过程。②刘冀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8。当前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研究、管理路径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特别关注教师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过程管理,是组织或个人运用信息技术及现代管理学理论,以科学的方式对知识或信息资源进行储备、整合、升级、转化、迁移和应用,以提高组织或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管理,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③伊淑霞、张勇、曾雪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17—119。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现有的知识进行积累、交流并进行分享、传授的过程,在知识分享过程中再次提升知识的内涵,实现整合、创新的目的,完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完善个体知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知识管理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吸收、转换和更新知识,达到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提升转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知识管理是包含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转移的过程,其核心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创造,促进个体专业化及组织绩效的提升。④王浩兰:知识管理视域下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化能力形成机理与对策,《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第67—71页。将组织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概念引入组织员工作中,为组织员专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有利于组织员提高知识获取、转化和应用的能力。组织员知识管理,强调使用、传播组织员专业知识过程中,推动知识的流通、转移,达到知识分享,促进组织员间相互学习,提升专业化水平。

四、基于知识管理视域的组织员专业发展途径探索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个人或者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增强组组竞争力。在组织员队伍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使组织员从日常的繁琐的事务管理者向高效能集约型知识管理者转变,帮助组织员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使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优化、升级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使组织员将日常工作和管理的经验升级为系统性知识管理,有助于提升组织员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的形成,推动组织员队伍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

(一)组织员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分析和个别访谈,笔者认为组织员在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组织员知识管理意识薄弱,对知识的反思能力较差,在工作中缺乏知识分享的意愿。

2.组织员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专业化知识转化率较为低下。

3.组织员知识管理平台和知识共享机制欠缺,没有有效的知识分享的渠道和路径,未建立知识管理制度。

(二)知识管理个体发展策略

杰森·福兰特和卡洛尔·希柯森(Jason Frand&Carol Hixon,1999)最早提出“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的知识”①Jason Frand,Carol Hixon,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Who,What,Why,When,Where,How[EB/OL].[2006 07 12].http://www.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PKM.ht ml.。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点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①高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路径分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4):第111—112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知识进行获取、储存、分享、运用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内隐的经验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外显的理论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②陈列、赵虹元、靳玉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导刊》2009(4):38—40。刘艳闽和杨上影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二是知识的分析与反思;三是知识的交流与分享;四是知识的整理与深化;五是知识的应用与创新。③刘艳闽、杨上影:基于SECI模型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及应用———以《“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慕课建设为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08):第91—95页.

组织员知识管理的个体发展策略,聚焦在组织员专业化知识的搜集、存储、应用、创新过程中,重视组织员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

1.组织员系统化知识体系建构

组织员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抓好党员管理工作、抓好党员教育工作和开展党建研究工作等,组织员的知识体系建构围绕工作业务展开。具体而言,高校组织员在高校党委和院系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党建工作,需要做好入党启蒙教育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教育与培养、认真执行党员发展计划、及时做好党员发展政治审查、严格把握党员发展程序和做好预备党员的考察与转正工作;需要负责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监督工作,同时做好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做好党内统计和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做好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及时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做好失联党员规范管理,加强毕业生党员以及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需要协助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基层党组织做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指导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做好党员活动基地建设和管理,协助书记做好本单位党组织换届工作等。

高校组织员的各项工作,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对相关的政策知识和业务知识需要相当的熟悉,建构组织员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相当有必要。组织员获得相应的知识,一般是通过几种主要途径。首先是前任组织员的工作交接,工作经验的传授和工作文件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学习组织员业务知识。其次是通过高校组织部门的业务培训和工作例会,在专项培训和例会中学习,达到做中学的效果。最后是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党章党规、工作条例、业务手册等,自学的效果未必最佳。

通过对高校组织员的深度访谈,发现组织员专业化知识系统建构基本上是自发的而非自觉地,零散的而非系统的,知识体系难以提升到理论高度,以至于组织员局限于事务性工作,缺乏理论高度。

高校组织员要高度重视系统化知识体系建构,可采取的策略有:

(1)系统学习必需的专业化知识。党建工作永远在路上,党的理论创新一直在进行,高校组织员必须系统学习专业化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还要学习组织员工作的实务。

(2)总结整理阶段性学习成果。通过总结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更新个体专业知识,形成组织员专业化知识体系,更新相关知识内容。

(3)隐性知识显性化。自从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个人知识可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管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可以促进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化和发展。

2.组织员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

在组织员个人知识体系形成后,采取知识管理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反思专业知识体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反思知识的体系建构,达到更好地管理个体知识的目的。

(2)分享知识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发展。知识共享打破了知识所有者的界限,使知识得以传播和转化,提高知识获取效率,通过分享创造更多知识,激发更有创意的想法。

(三)知识管理群体协作策略

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学习与发展是建立在专业社群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学习的影响系统涉及个体、共同体和政策与资源三个层次。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通过建构合作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管理激励机制等方式创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1.建立健全的知识管理机制

高校建立知识管理制度,将组织员知识管理制度化,重视组织员个人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制定组织员知识管理计划,建立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给予有创新观点或者研究成果的组织员物质奖励和经费支持。开展组织员共享计划,形成知识共同体、组织员专业发展共同体,加强工作指导机制,对于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过程中遇到难题和疑惑的组织员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

2.创设优良的知识共享氛围

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对于组织员构建知识管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自愿平等的方式,加强协作互动,增强组织员归属感、认同感,彰显人文关怀。知识互信与文化互信,规范与约束组织员间知识行为,有利于形成相互之间的共同理想、共同文化。

3.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

高校可以建立组织员业务工作相关知识、数据库,帮助组织员将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帮助组织员将零散的、无序的知识信息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促进组织员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随着时代发展,党的建设对高校组织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视域,对高校组织员专业发展做了做初步探索,提出高校组织员个体发展策略和群体协作策略提升组织员知识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创新,但是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猜你喜欢

专业化党员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我是党员向我看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