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

2021-12-27陈斯斯

理论经纬 2021年0期
关键词:协同工作四史协同

陈斯斯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教育部推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了以教师队伍为育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育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育人“主渠道”的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格局。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对当今复杂大变局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现状的急切回应。历史与实践证明,贯彻落实好“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我们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科学的把握和研判,有助于汲取经验智慧,对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以“四史”学习为契机,在历史趋势和现实所需中学会用历史观来看待新时期“三全育人”协同工作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工作机制等。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本质:在协同中育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任何理论,都是实践和时代的产物,都是重大的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三全育人”理念并非“飞来峰”,而是现阶段学生德育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的产物。“三全育人”就其概念而言,关键是“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外延包括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即育人队伍、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从这三方面着眼,从而形成一个紧密协作和立体整合的育人模式。其中,全员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全过程是育人的载体和依托,全方位则是育人的保障和环境。毋庸置疑,协同就是三者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键因素。

协同思想是一种处理复杂事物和对象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2016年6月,《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中明确强调,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教育协同机制”。

“三全育人”工作的协同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影响因子的多元性。在高校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较为复杂和多样,不仅有育人队伍,还有育人环境、育人资源、育人机制等方面。表现在育人队伍上,有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几大主体,不同主体的分工和职责也有所差别。在年龄结构、知识背景等方面也日趋呈现多元之势。其次是发展的动态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万物的普遍联系和总体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种种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得以丰富、延伸和发展,特别是体现在育人环境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绝对流动性的特点。例如,网络与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工作面临着线上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速度快、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工作模式。再次,作用的交互性。“一个结构是由若干个成分所组成的;但这些成分服从于能说明系统之成为体系特点的一些规律。这些所谓组成规律,并不能还原为一些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而是把不同于各种成分所有的种种性质的整体性质赋予全体。”①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页。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视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其组成的各个个体超越了本身的差别,达到了整体的统一性。协同的精髓正是在于着眼共同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的匹配、整合、优化和共享,即达到1+1>2的效果。如同在剧团演出中,制作人、导演、舞台监督、行政经理、演员等各司其职,在配合之下完成整台演出,并在协同整合的基础和前提下持续发展其内生动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和互相排斥的,是可以充分地沟通和合作的,可以在打破原有的不平衡的状态下实现更高层次的新的平衡。第四,效果的人本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段著名论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教育工作显著不同的特点在于它的以人为本,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协同功能发挥最应该考虑的一个要点。作为人的根本的“人本身”,我们不单是从对象的意义来考察,更重要的把目光放到人的需求和目的上,人的思想现实和人的能动性等方面,因此,是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若只是把人视作是传输的对象和接收体,接收这一环节一旦结束就主角离场,那么教育就会失去动力,失去落脚点和努力的方向。由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需要无限地靠近事实,靠近矛盾的解决,靠近群众的需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的内生动力。毋庸置疑,检验和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把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好。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管理各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属性,培养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这个意义而言,“协同”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更是过程中的价值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部分、各个环节,譬如通过课程、管理、实践等方面进行育人工作,虽然各有侧重点,但从本质上而言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生动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的必然诉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打上了社会关系的各种烙印。因此,“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必然要寻求各要素和各环节之间最为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通过内部的协同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式地相加,从而实现工作上的互补,达到目标、内容、方法、机制等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的有力条件。从时间轴上看,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就要前进一步。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落后于时代的思想都要失语。尽管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独立性,但从本体论和最终意义上而言,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都需要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动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孤岛效应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的现实所需。“三全育人”工作若想要获得生命力,不可能也决不允许自己故步自封,而是需要在历史积淀下的文化思想遗产中汲取营养,在同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对话碰撞,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自我革命和扬弃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各要素可以依靠本身特有的属性不断地进行自我升华,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有时系统整体的协同性、系统性的发挥会相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象需求的变化,从而在一定阶段存在着相对机械和被动的状态。因此,时刻关注并不断地扬弃,从而构建一个可以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不充分不平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全员育人中的‘员’素质大幅提高、全程育人中的‘程’范畴大幅延伸、全方位育人中的‘方位’外延大幅拓展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员’存在角色缺位、全程育人的‘程’存在链条断裂、全方位育人的‘方位’存在重心偏移等问题。”①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605期,2019年第7期。“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已经被高校广泛认可,随着“三全十育人”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育人意识有所提升,全员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已形成共识,高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条件也得以改善与优化。本文从高校这一中观环境中去考察,发现目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协同育人”意识不足。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都属于“三全育人”范畴,但因为分工的存在,在协同意识上难以统一。诸如课程育人,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学科属性、内容构成、本质特征、教学目的和讲授方法。由此观之,在育人工作上各有章法,产生各司其职的必然结果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要去打破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平台,让“教管分离”客观现象得以改善。其次,能力侧重点不同导致育人力量涣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工作实践中各唱各的调,单打独斗,产生冲突和质疑,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即使是有意进行联动,但因为缺乏身份认同,协同工作也只是趋于表面,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现象。

(二)协同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尽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在牵头抓总、整合资源、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确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目前较为典型的班导师机制和班导生机制等,较之松散、零散、暂时性的配合模式而言,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联动机制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然缺少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容易出现人为性和随意性。有调查显示,任课教师之所以未能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其晋升的空间更多地取决于科研成效和教学质量,而育人工作容易挤压教师的上升空间(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评价机制上,也过于强调单纯意义上的教学和科研,“育人”权重几乎没有,评价机制的缺位导致了高校出现重科研重教学而轻育人轻德育的现象。

(三)育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①[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21页。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虽然实践类和宣传类资源投入日益增多,效果日益凸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活的源泉,但各教育管理资源在全方位、多角度、各层面的立体格局还未形成,我们不该过分地强调各个资源之间的简单的分类和对立,而应当将其视为有机整体中的各因素去考察。

四、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实现“三全育人”协同工作不断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们要用历史观去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在育人意识、机制构建、宣传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让“三全育人”协同工作有章可循,有资可依,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强化责任担当,树立“三全育人”大思想政治教育观。近年来,“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日趋活跃,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做勇担责任与使命的践行者,在各自岗位上敢于作为和敢于创新。一是增强育人意识,观念转变促成身份认同,以“内生需求”达到“自运转,自协同”的效果。二是提升育人队伍综合素质。注重培训指导,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建立日常工作的交流协作机制,在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反思与交流,在目标导向和践行上实现同向同行,达到育人工作的互补共赢。三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将育人的实际成效和具体措施纳入考核或与绩效挂钩,把评估的落脚点放在育人效果上,通过机制让育人的齿轮都转动起来。四是全校上下必须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第一责任”的意识,弘扬和传承好优秀的师德师风,加强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责任担当。通过各类平台讲好育人故事,宣扬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和典型经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落实建章立制,优化“三全育人”党建工作平台。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使得事物不断地向好的方向或更高的阶段进化。我们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效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将学习教育深入到育人一线,以党建促管理,以党建强创新。首先,制度具有规范、强制和稳定的作用,制度性原则可以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利和义务,要实现每一角色、每一环节、每一领域系统和体系的合理性。因此,校院两级党委都要把“三全育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协同机制的顶层设计和一体化建设。实现诸要素整体性和结构性优化,构建全过程、多维度、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合作的基础,搭建常态化业务平台促进合作,确保工作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运转有序,保证协同足够真实和有效。除此之外,还可开展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将个别典型与累积经验推广,实现育人力量的最大增量。

(三)注重资源共享,实现“三全育人”有机化发展。环境、宣传、管理、服务等育人资源的建设,要实现横向协同,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谐发展。我们要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创新共建模式、内容和载体,把各个方面的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形成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利用主阵地和各类渠道,做好示范、引导、宣传教育。在文化浸润上发力,让学生所到之处都充盈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每个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号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网络教学。认识到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需要认识到网络教学在某些时刻起到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例如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教育成为了主导性教学模式,呈现出鲜明的“交互性”“主体间性”“扁平化共享”等特点。高校要把握好这一教育契机,夯实主阵地,依托学校新闻网、“两微一端”、抖音等线上平台融媒体育人。

实行“三全育人”工作是一项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性工程。“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要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协同”效应,通过汇聚各要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不断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猜你喜欢

协同工作四史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于BIM体系的造价管理优化研究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工作探析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