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于攀登 逐梦星辰

2021-12-27李南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热爱祖国两弹一星

李南

摘要: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带领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程中,创造了无数伟大成就,孕育了无数中国精神。这其中尤为瞩目的丰功伟业就是支撑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国之大器-“两弹一星”事业。

关键词:两弹一星 热爱祖国  自力更生  大力协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短短的十余年间,中国共产党用“两弹一星”事业撑起了自己的和平盾牌。

1999年,中共中央举行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颁奖大会。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两弹一星精神,即24个字: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

一、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急需科技人才。1949年12月18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游子回国参加建设。在周总理的召唤下,几千名海外留学生义无反顾地归国。

作为美国不想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归国之路充满艰辛。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被美国政府拘禁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虽被美国拘禁,然千难万险也阻挡不住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历经五年,排除万难,钱学森最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回国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对于他们来说,国外再优厚的条件也比不上祖国这两个字,为了祖国他们甘愿放弃前途,隐姓埋名几十年。同样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王淦昌就是这么做的。1961年王淦昌从事的粒子物理研究成果直逼诺贝尔奖,但国家需要他转行研究原子弹。54岁的王淦昌说“愿以身许国”。从那时起,王淦昌化名王京,从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在茫茫荒漠中默默坚守为国造利器。

所以我们讲热爱祖国是什么?是钱学森的“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是彭桓武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是王淦昌的“愿以身许国”。而无私奉献是什么?是舍了名、舍了利、舍了家庭、甚至不惜舍了命;是舍了小我,成全了大我;是甘愿隐姓埋名为国造利器,只为让我们的祖国从此不再任人宰割。山无言,却巍峨;水无语,却涌流。正是这样一群隐姓埋名的人,谱写出了一首最为嘹亮的国之恋歌。

二、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推动中华民族在涛涛历史潮流中不断奔涌向前的民族气节,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奋斗底色。“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说:“”“制造原子弹只要1%的天才就够了,但却需要99%的汗水。”在中国,为了搞核武事业,汗水又何止99%。

1956年10月,我国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建立,钱学森任院长。然而院长钱学森的全体部下,新调来的156名大学生和各级干部,别说研究导弹,就连导弹的模样也没有几个人见过。这一天与其说召开的是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大会,还不如说是导弹启蒙训练班开课的日子。就这样,钱学森、任新民等专家白天搞理论研究,晚上开班授课,从一个名词、一个公式开始,手把手的向学员们传授导弹原理。其实不光是导弹项目,原子弹、人造卫星几乎都是这样从零开始的。在一缺钱、二缺人、三缺技术的情况下,搞尖端科技,就意味着中国人必须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研制原子弹时,全国流行这样一个口号:边干边学,干成学会。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科学家们硬是靠着简陋的工具从堆积如山的数据里突破了原子弹研制中的100多个重大问题,研制出了2万多项特殊材料、部件和配套产品。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的那句名言:“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两弹一星”是新中国规模空前、高度综合的科技工程,体系庞大、关涉众多,其成功,离不开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个秘诀。

1962年10月29日,罗瑞卿签发了国防工办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报告中强调:“原子弹的研制绝非一个部门所能单独办到的”,明确提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报告上去的第4天,毛泽东就批准了:“很好照办,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至此“大力协同”这四个字便成为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根据这項批示,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领衔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力量,攻克难关。在中央专委的统一领导下,一场全国性大会战开始了。尖端武器需要5600多种新型原材料,除了新型材料,还有电子元件、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七个大方面工作。人们把这些称之为国防尖端事业的“开门七件事”。这“开门七件事”,成为当时科研战线家喻户晓的动员令,动员全国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厂进行协同攻关研制。

党中央发挥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实现力量资源的最佳配置,变全局劣势为局部优势,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短短十余年后,“两弹一星”从构想变成现实,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也许短短十余年的“两弹一星”事业仅仅是我党百年伟业中的一小段历程。然而“两弹一星”精神,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思想瑰宝。新时代,让我们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乘势而上,踏梦远航,向着更高、更远、更为广阔的浩瀚星空不断进发!

【参考文献】:

[1]马玉宏,《“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经济日报》,2021-03-22。

[2]李枭雄,《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略议》,《党建研究》,2021,(2)。

[3]陈奇,《践行“两弹一星”精神,打造党性教育品牌》,《青海党的生活》,2021,(11)。

[4]周汉民,《用“两弹一星”精神攻克“卡脖子”难题》,《人民政协报》,2020-09-15。

[5]余剑锋,《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续写核工业新辉煌》,《军工文化》,2020,(09)。

猜你喜欢

热爱祖国两弹一星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感
小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探微
浅议如何培养地理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洮砚史上的“两弹一星”
毛泽东与中国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