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2021-12-26谢小珍
谢小珍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担着丰富学生基础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双重重任。但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语文课堂教学与新课改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难以真正满足新课改下的要求。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塑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085—03
高效课堂与传统的低效课堂、无效课堂相对,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矫正和批判,旨在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最大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相契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下解放出来,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努力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隨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语文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再加上应试棒的双重作用,教师常常不敢放手,也不愿意放手,仍然将教学重点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在课堂上不愿意放松,利用讲解、分析等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常常过于关注“自己如何教”,而很少关注“学生应该如何学”,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二)课堂教学内容存在浓厚的“应试色彩”
以往,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围绕考试的方向,进而选择课堂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或者哪些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内容。新课改背景下,虽然教材上的内容经过了调整,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但由于与考试关联性不大,导致教师常常忽视这一方面的教学。可以说,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出较强的“应试色彩”,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
(三)课堂教学灵活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依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旨在实现多样化教学。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由于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全面、深刻,致使其在教学时不论是古诗词、散文,还是小说、寓言故事等,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没有丝毫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极强的单一性,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够合理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评价应弱化甄别、选拔功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教师下一步开展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评价单一、忽略学生需求等方面的问题[1]。
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在最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了“生本理念”,倡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动手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并逐渐提升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必须要从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其次,语文新课改背景下,应关注学生的成长,而并非学生当前的成绩。教师必须要具备充分的耐心,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静待学生成长和发展;再次,还应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促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后,要从“师本”转向“生本”。将自己从传统的课堂“领导者”的角色中解放下来,不再代替学生思考,不再直接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借助问题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进而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制订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因而,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钻研,还要了解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遵循从普遍到特殊的认知顺序,先结合语文教学目标、教材的体系结构,确立总体教学目标。接着,把宏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还应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科学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还应提前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思维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等,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制订出与学情相契合的教学目标。否则,一旦设计的教学目标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就会因为难度过大,而导致学生产生退缩的现象;如果教学目标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就会因为教学目标难度小,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科学性、思想性的统一,不仅要突出教材上的重难点,还要契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必须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课文不同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念,将教材作为开展教学参考的工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将教材作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从教材上获得的,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教教材”,致使学习效果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将其视为教学参考工具,不要否定教材的重要性,也不能完全迷信于教材内容,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减,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其次,结合课文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教师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
学生在针对性的内容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最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全日制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科学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合作教学法。新课改下,教师应指向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给学生提供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空间,指导学习小组围绕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等,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可灵活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感知、了解语文知识,对其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应依托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灵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借助微课深化重难点,依托翻转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真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3.优化课堂提问。为了实现学生的深度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4.生活化教学。语文核心素养下,应坚持“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必须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灵活融入生活、实践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完成语文知识学习、理解等,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5.坚持读写结合,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新课改下,教师应彻底打破传统语文课堂中阅读和写作分离的现状,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仿写、补写、续写、扩写等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語文综合素养。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性因素。对此,语文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不能坚持成绩为标准的模式,还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中的收获等,都纳入到教学评价内容中;其次,在优化教学评价时,还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在教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还应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方式融入到评价中,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明确自身存在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坚持差异性原则。在优化教学评价时,应坚持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不能运用“一刀切”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衡量。必须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效果,制订层次化的评价标准,旨在激励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改为指导,将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上的探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师生互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效率的规律,变被迫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忠.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27):98-100.
[2]周文学.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14-15.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