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1-12-26孙光琪

甘肃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合作探究问题意识

孙光琪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新教育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思政教育努力的方向。文章分析了问题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谈了培养问题意识的畅想,从情感激励、兴趣激发、情境体验、认知冲突、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情感鼓励;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053—03

“学贵有疑。”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和源泉,有了问题的牵引,学生才会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有了疑惑,才想方设法解决,向教师求助,所以,问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助推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上,欠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新课改的要求和影响,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实生本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内涵

心理学上,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人在认知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而产生的疑问、探究、怀疑的心理状态[1]。延伸到数学领域,问题意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探究、怀疑的心理状态。

(二)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意味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兴趣,不会自主、自愿地深度剖析疑难点,也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疑问、探究、怀疑的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它的抽象性、复杂性都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对数学内容的分析就越深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持续性也就越高。在这种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猜测、验证、思考等思维能力得以长足发展。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产生的一种思维,在数学学习中起着一定的导向、调控作用。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深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畅想

传统课堂上,教师以“讲”“教”为主,机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一味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收大量知识,无暇思考,更谈不上培养问题意识[2]。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从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其次,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为学生讲知识、解答疑问,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如何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变“指导”为“引导”,给学生更多点拨、提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产生疑问,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从答疑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当给予点拨,组织讨论,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寻找答案,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协助者。教师通过自身角色的转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注重情感激励,使学生敢问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一个安全、舒适、开放、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维活动较为活跃,主体意识更强烈,也更敢于提出疑问[3]。所以,教师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近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放松、温暖、亲切。面对学生,教师不要过于严肃、严厉,尽量和学生平等、民主地交流互动。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及时鼓励,实施情感激励,在互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助者。学生有了一个朋友般的师长,更愿意参与课堂,也更积极和教师、其他学生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从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好奇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也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永动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如,学生喜欢的视频动画、好奇的生活现象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兴趣激发下产生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组织一些形式新颖、内容有趣,且符合需要的教学活动。如,数学实验、图形裁剪制作、趣味化数学游戏等。总之,教师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为问题意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思维条件。

(三)实施情境体验,使学生自主思考

思考是疑惑、质疑的出发点,有了思考,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实施情境体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引导下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4]。教师根据数学内容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创设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基于情境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根源。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和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四)善用认知冲突,使学生质疑

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深入,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独立认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意识逐渐形成,也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随着学习的持续深入,认知冲突愈加强烈,就引发质疑,产生疑惑,最终促使形成问题意识。所以,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在消除认知冲突中深度认识新知识,对知识的要义、应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学生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想当然的认为相似三角形的三边也相等,实则不然。教师就利用这种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质疑“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问题引导,促学生提问

通过问题引出问题,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特色,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根據课程内容设计发散性、延伸性的数学问题,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积累的数学经验,思考分析,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产生问题意识。

(六)开展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度交流

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深度学习,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5]。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相互讨论、质疑、辩证,深度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或解决数学问题,为问题意识的发展提供“温床”。例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讨论“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发生引发哪些元素的变化?”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和同组同学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自觉转换自身角色,通过情感激励、兴趣激发、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参考文献

[1]邓清,夏小刚.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模式问题呈现研究——以北师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相似”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6):22-25.

[2]赵旭艳.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7(15):71-73.

[3]安世遨.基于问题的对话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2):48-50.

[4]黎妍.借助“前导入四问表达策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130-131.

[5]孙倩.课堂教学中学生发问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27):73-75.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问题意识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