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点轨迹方程问题的解法探讨

2021-12-26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等量动点等式

赵 林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212400)

动点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数学中的常见题型,求动点的轨迹方程需要运用代数、几何、三角等有关数学知识,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解法归纳如下.

一、直接法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直接找到动点所满足的等量关系,从而写出含有变量x,y的等式,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法.

例1已知动点P到直线x=4的距离是它到点Q(1,0)的距离的2倍,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变式1已知动点P与平面上两定点A(-2,0),B(2,0)连线的斜率的积为4.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图1

变式2在△ABC中,已知点B(-3,0)和C(3,0),动点A满足∠ACB=2∠ABC,求动点A的轨迹方程.

点评这一类题目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写出含有x,y的等式,然后两边再进行化简,就能得到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二、定义法

若动点的轨迹符合我们所学过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以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其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例2已知圆P经过点N(2,0),且与圆M:(x+2)2+y2=36相内切,求圆心P的轨迹方程.

图2

变式1若点M到点F(2,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3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

点评有些轨迹方程用直接法来做计算比较繁琐,可根据条件推导出动点的轨迹是所学过的已知曲线,这样就可以把轨迹问题转化为求曲线方程的问题.

三、几何法

根据平面几何的有关定理和性质推出动点所满足的等量关系,然后写出其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几何法.

例3已知圆C:x2+y2+4x-12y+24=0,过点P(0,5)的直线与圆C交于M、N两点,求弦MN中点D的轨迹方程.

图3

图4

变式2已知圆O:x2+y2=16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P点,过点P作圆O的切线l,在l上任取一点A,AB切圆O于点B,求ΔPAB的垂心的轨迹方程.

解设OA交PB于点Q,作BC⊥PA于点C,交OA于点G,则点G为△PAB的垂心.由切线长定理得:AB=AP,且OA垂直平分PB,由此得到GB=GP,∵OP∥BC,∴∠OPB=∠GBP=∠GPB,可以证明:Rt△OPQ≌Rt△GPQ,∴GP=OP=4,∵点P的坐标是(4,0),所以△PAB的垂心的轨迹方程是(x-4)2+y2=16(与x轴交点除外).

点评用几何法来求动点的轨迹方程需要画图来进行观察和思考,经过推理和证明找到题目中动点所隐藏的等量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复杂的计算.

四、代入法

若动点P与已知曲线上的动点Q存在着某种关系,则可以把点Q的坐标用点P的坐标来表示,然后代入曲线的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代入法.

例4已知点A在圆x2+y2=9上,点B的坐标是(6,0),点P分AB之比为2∶1,求点P的轨迹方程.

图5

变式2过双曲线x2-y2=4上一点A作直线l:x+y=4的垂线,垂足为点B,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点评若动点P所满足的条件难以表达或求出,但却随着已知曲线上另一动点Q作有规律的运动,这时可以利用点P和点Q坐标之间的关系,求出动点P的轨迹方程.

五、参数法

有些题目可以借助参数,找到动点坐标x,y之间的等量关系,再从得到的等式中消去参数,就能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变式1已知圆C:x2+y2+2(m-1)x-4my+5m2-m-3=0,求圆心C的轨迹方程

图5

点评有些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不太容易发现,也很难判断动点符合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这时就可以引入参数,建立x,y之间的等式,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猜你喜欢

等量动点等式
一道等量约束关系下的不等式证明探究之旅
确定等量关系的三种方法
组成等式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哈哈果熟了
多角度寻找等量关系
一个等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