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直线斜率积问题分类解析与命题推广
2021-12-26李秀元
武 刚 李秀元
(1.湖北省武穴中学 435400;2.湖北省武穴市实验高级中学 435400)
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从知识层面上讲,需要掌握直线、圆及圆锥曲线的定义、方程和几何性质,熟悉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的处理方式;从思想方法层面讲,主要是传授数形结合与模型化思想;从能力层面,包括但不仅仅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言表达以及运算与推理等能力培养;从核心素养层面,则需重点提升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素养,其中,数学运算尤为突出,很多结论的获取,都是基于计算结果,解题过程大部分是运算过程展示.在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直线斜率积问题比较常见,从课本到高考都有体现,试题大致可分为四类:已知过动点两直线斜率积为定值,求动点轨迹方程;已知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于两点,两点所对应的两条直线斜率积为定值,研究动直线的特点;证明两直线斜率积为定值;在两直线斜率积为定值的基础上,探讨直线方程中参数关系等.
一、已知斜率积求动点轨迹方程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已知直线l:y=kx+m,C的右焦点为F,直线l与C交于M,N两点,若点F是△AMN的垂心,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这类题是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中例题的变式.课本例题可以看成产生椭圆的一种方式,揭示了椭圆的一条性质.
因此,基于两个关于原点的对称点,若两动直线斜率之积为定值(负值),则动点轨迹一定是椭圆(除去两已知点).应用模型识别,我们可以提前定位曲线类型,识别方程结构.
本题条件直译后,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但在表示斜率时要注意坐标的限制条件,即轨迹方程的限制条件,而第(2)小题,则需要借助互相垂直的两直线斜率之积为-1来转化运算.
反思椭圆这一性质的产生,应该源于任一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且互相垂直的两直线斜率之积为定值-1的基本事实.圆和椭圆同属于二次曲线,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进行类比推理,从特殊入手,进而得到椭圆的一般化命题.椭圆具有的性质,双曲线也会有类似的性质,我们要做的只是想办法将它们统一起来.在圆锥曲线章节复习时,以课本例习题为载体,设置一次探究活动,重点关注性质的产生过程与整合,对落实逻辑推理、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意义非凡.
二、探讨或证明两直线斜率积为定值
图1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点P是椭圆C上异于A,B的点,与x轴垂直的直线l分别交直线AP,BP于点M,N,求证:直线AN与直线BM的斜率之积是定值.
反思由于定值结构形式与椭圆性质一致,二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事实上,如果将AN和BM延长,设交点为Q,只要能说明点Q在椭圆上,或者由直线BM与椭圆交于另一点Q,能说明A,N和Q三点共线,则两个问题也就合二为一了.由于是纯字母运算,无论是运算方向的把握,还是运算过程的落实,难度值都是很大的.但经过核算,这是对的.因此有
我们甚至可以更大胆地猜想,将椭圆长轴换成任一直径,直线l与直径垂直,所得两直线斜率之积也是定值,读者不妨试一试.
下面继续来看斜率积为定值的其他形式的问题.
(1)求椭圆的方程;
(2)圆C的方程为x2+y2=5,若圆C与直线l相交于P,Q两点(两点均不在坐标轴上),试探究OP,OQ的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此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设l的方程为y=kx+m,
因为直线l与椭圆C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所以Δ1=(8km)2-4(1+4k2)(4m2-4)=0,即m2=1+4k2.
设直线OP1,OP2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
结果同样与椭圆性质形式一致.一般地,我们有
(1)求C的方程;
(2)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l与C有两个交点A,B,线段AB的中点为M.证明:直线OM与直线l的斜率乘积为定值.
(2)设直线l:y=kx+t(k≠0,t≠0),A(x1,y1),B(x2,y2),M(xM,yM).
三、基于两直线斜率积为定值,研究动直线特点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设点Q是椭圆C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斜率不为0的直线l与椭圆C交于不同的两点D,E,若kQD·kQE=9,问直线DE是否恒过定点?若过定点,求出该定点的坐标;若不过定点,请说明理由.
所以y1y2=9(x1-1)(x2-1)=9(ty1+m-1)(ty2+m-1),进一步整理,得(9t2-1)y1y2+9(m-1)t(y1+y2)+9(m-1)2=0.
因为m≠1(直线不过(1,0)点),故有(9t2-1)(m+1)-18mt2+3(m-1)(1+3t2)=0,解得m=2.
故直线DE恒过定点(2,0).
四、基于两直线斜率积为定值,研究动直线方程中参数的特点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依题意,Δ=(8km)2-4(4k2+1)(4m2-4)>0,化简,得m2<4k2+1.①
所以y1y2=(kx1+m)(kx2+m)=k2x1x2+km(x1+x2)+m2.
所以(4k2-5)x1x2+4km(x1+x2)+4m2=0.
虽然我们对一些命题进行了推广,但也只是一般化而已,如果能在不同曲线上展现,这样的研究也许更有意义.不管是哪种类型,问题解决最终都是展现数学运算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除了逻辑分析外,还是需要留足时间,展示运算过程,突破运算技巧,提升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