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北塬玉米连茬种植高产调查报告
2021-12-26穆灵仙
穆灵仙
(平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平凉 744000)
1 基本情况
崆峒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邻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原州区接壤,北与彭阳、镇原县毗邻,是丝绸古道重镇,陇东传统的商贸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1]。东西全长75 km,南北总宽45 km,总面积19.36万hm2,总耕地6.35万hm2。平均海拔1 538 m,年均气温9.6℃,总日照时数2 445 h,无霜期185天,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辖17个乡(镇)、1个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252个行政村,1 3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9万人[2]。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黑垆土淤育土为主,其中黄绵土占全区土壤类型的65%左右。牛果菜是崆峒区特色产业。随着近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普及,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播种面积稳定在2万hm2左右。
在崆峒区北部塬区的西阳、白庙、大秦、安国、寨河6乡镇,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0.8万hm2以上,占全区玉米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全膜玉米和养牛是当地农民支持产业。当地连茬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己有12年时间,由于当地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劳动力相对较少,玉米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很大,70%以上的农户一家种植玉米近百亩,产量逐年增加。带动了全区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效益不断上升。为此,我们经过调查分析,形成本调查报告。
2 连作高产的原因
2.1 小气候因素
西阳、白庙、大秦、安国、寨河6乡镇位于崆峒区北部塬区,是崆峒区贫困村比较集中的乡镇。海拔1 540~1 710 m,年均气温7.5℃,日照时数2 620 h,无霜期155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充分缓解了春旱的不利因素,苗期干旱少雨利于玉米“蹲苗”,生长中期(6、7、8三个月)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利于生长。后期正处于9月,此时气温偏低多雨,延长了玉米生育期,增加了产量。
2.2 有机肥施用
崆峒区是肉牛养殖大区,肉牛更是支柱产业之一。西阳等6乡镇北部塬区以回族为多,自古以来养殖业发达,牲畜多、肥源广,农家肥的大量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能提高,水、肥、气热达到了一个相对协调的状态,大提高了玉米产量。据调查,当地玉米田牛粪作底肥深施的施入量可达到133~466 kg/hm2。
2.3 土壤质地因素
玉米是须根发达,根层密,数量大,垂直深度可达1 m以下,水平分布1 m左右,根系在土壤里成锥形散布,形成了一个强大而密集的根系。玉米根系的多少、分布状况、活性大小与土层深度有密切关系。活土层以下要有较厚而紧实的心土层和底土层,土壤渗水保水性能好,不仅抗旱能力强,而且能满足玉米对水分养分的要求,达到高产稳产。西阳等6乡镇,地形为塬地和山地,土壤均已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良好。
2.4 深耕因素
崆峒区玉米种植过程中,耕地全程机械化,能达到深翻30 cm以上深度,加之近年土壤深松耕项目的实施,以上六乡镇土壤深松耕面积可达到37%以上。深耕可以加深耕作层厚度,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底层,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水肥气热比例进一步协调,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供肥力和耕地质量。土壤性状进一步改善,增强了雨水的下渗速度和数量,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了玉米根系下扎,使玉米的抗旱、抗倒伏能力进一步增强。
2.5 新品种应用
该区品种选择上要求高产、棒大籽粒深、抗病性好、抗倒性好、结实性好、耐高温、抗旱性好。据统计,2007—2011年,该区域生产上主栽品种为沈单16号、登海1号,武科1号;2012—2015年,该区域生产上主栽品种为金凯5号、先玉335、登海9号;2016—2020年,该区域生产上主栽品种为丰单189、中地9988、晋单73,主栽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占到了50%以上。品种的新换代,同时根据品种特性种植密度也得到了增加,从2007年玉米186.6~200株/hm2密度增加到现在的266.6~386.6株/hm2。
2.6 氮肥的过量投入
玉米是高光效作物,在一定条件下投入更多的肥料就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多年种植习惯使农户误认为,玉米要不断连续高产,就要每年增加化肥的投入。“地喂得越来越馋了”,这是当地老百姓形象的描述。据调查,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2008—2010年,该区域玉米平均产量为33.3~40 kg/hm2,生产上N肥投入0.61~0.79 kg/hm2;2010—2014年,该区域玉米平均产量为40~46.6 kg/hm2,生产上N化肥投入0.7~1.2 kg/hm2;2015—2020年,该区域玉米平均产量为46.6~60 kg/hm2,生产上N肥投入1.3~1.7 kg/hm2。
3 建议
3.1 合理轮作倒茬
要实现当地玉米可持续优质高产,必须合理轮作倒茬。合理轮作倒茬不仅能均衡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还能免除和减轻病虫草害的危害。选择不同作物合理安排轮作倒茬,例如连续种植多年玉米的地块,进行轮换种植两年以上小麦或豆类,也可与马铃薯进行倒茬,劳动力短缺的农户提倡种植绿肥翻耕或实行土地休闲两个以上。模式为:玉米-玉米-小麦-小麦,玉米-玉米-马铃薯-豆类,玉米-玉米-豆类-豆类等。
3.2 落实配方施肥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有效措施[3]。据研究,春玉米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吸收N、P205、K2O数量分别为3.47 kg、1.14 kg、3.02 kg,其比例为1:0.58:0.78,氮素最多,钾次之,磷较少。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玉米拔节孕穗期N肥和P肥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的50%和60%以上,抽穗前K肥吸收量占全生育的70%以上。据此,肥料投入上因做到有机无机配合,N、P、K合理配比,重施底肥。结合当地土壤供肥性,50 kg/hm2玉米,宜施农家肥400 kg/hm2,纯N 1.3 kg/hm2,P2050.43 kg/hm2,纯K2O 0.65 kg/hm2。
3.3 加强新品种引试
良种是农业增产最有效的手段,良种应用一般可增产20%以上。目前生产上玉米品种繁多,但真正能达到生产需要的良种依然是凤毛麟角。玉米良种要求具备高产优质、综合抗性高、熟期好、抗倒伏、耐密植、脱水快、稳产性、低成本、适宜机械化操作等特征。崆峒区市面销售的玉米种子种类180多个,适宜当地生产、销量较大的有70多个。目前西阳等6乡镇玉米大班病、玉米青枯病发病严重,每年平均病田率80%以上,急需加大抗病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并进行合理布局以适应生产需要。
3.4 加快机械化程度
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而且可以促进玉米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农艺措施到位,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4]。当地玉米种植机械化应用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机械翻耕整地覆膜、半机械化播种、人工追肥、人工收获是目前现状。要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解放劳动力,必须解决生产制约瓶颈,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玉米播种机械化,实现追肥机械化。
3.5 加快转化增值
要进一步提升玉米种植效益,需要加大培育玉米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在当地,农户自产的玉米一部分销售,一部分当作饲料养牛,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应当鼓励粮食购销、加工龙头企业,立足于内需和转化,加强农工贸,产供销关联度,充分发挥玉米综合利用效应,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新型形式,大力发展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协作组织和订单农业。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粮、经、饲”三元工程,提高玉米转化率,延长玉米产业链,提升玉米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