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比较理论下对居民社区归属感差异的研究
——以郑州市S“村改居”社区为例

2021-12-26魏晓莹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3期
关键词:归属感居民社区

魏晓莹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66)

引言

“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种传统的农村住宅社区与现代城市住宅社区之间的重要过渡产物,社区内时有发生的冲突性事件、不和谐事件都可能给社区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社区建设离不开居民,而社区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社区归属感,社区的和谐发展需要社区归属感的养成。若能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对居民、社区以及社会都有着积极影响,而不同群体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也有所差异,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将S村改居社区居民主要分为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两类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差异比较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促进居民幸福生活及社区和谐建设。

1.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在1954 年以经典社会比较理论形式提出,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和外在条件时,多数倾向于选择别人来做参照对象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它认为个体主要展开上行、下行和平行三种形式的社会比较,并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期待通过灵活选择比较对象、取舍比较内容、适度进退比较、刻意弱化比较对象、有意营造“天才效应”等方法来实现立体化评价和深入认识自己、渐进性提升自我和获得某种程度成就感的心理预期。

联系笔者在S社区访谈的实际情况,发现平行比较对居民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在比较方向上将主要从上行比较(与比自己更为优越的他人相比)与下行比较(与比自己更为劣势的他人相比)入手,探讨社会比较对居民社区归属感差异的影响。

1.1.2 “村改居”社区

“村改居”社区,是由农村社区转制过来的城市社区,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兼具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部分特征,在治理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与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亦城亦乡”的过渡性特征,所以它是一种过渡型社区。

1.1.3 社区归属感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区归属感”定义为:“社区归属感是居民把自己归入本社区地域或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包括对社区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等。”笔者也将以此概念界定为依据开展探究。

1.2 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多位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各国学者对居民社区归属感问题有着越来越高的关注,国外相较我国对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更早,在理论与实务上并重,国内则较多的是从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和维度入手,更侧重于实务研究,且现有关于社区的研究更多关注社区建设。

前人有关社区居民归属感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思路,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区归属感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于村改居社区归属感的研究较少,也少有在比较视角下展开的相关讨论,所以本研究将以S“村改居”社区为例开展细致的探究,期望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为“村改居”社区居民归属感问题的研究提出一定补充,作为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有效方式进行应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耕地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的增多,河南许多农村居民房屋被拆迁,耕地被征用,他们集中居住的社区也成为典型的“村改居”社区。郑州市S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社区内的居民以“农转非”居民及部分外来居住户为主,人口结构与目前大多数“村改居”社区情况相似,是我国典型的由大量“农转非”人员构成的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笔者学校与社区距离较近,笔者容易融入其中,与社区的访谈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利于访谈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2.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访谈法,选取的访谈对象主要通过偶遇抽样进行,将滚雪球抽样作为补充,根据提前列出的提纲对居民进行访谈,了解社区居民归属感的现状,深入挖掘影响“村改居”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社区人际关系、社区满意度、社区参与经济状况都是影响“村改居”居民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并且与社区归属感呈正相关关系,这几个方面居民的状况或态度将反映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强烈程度。

3.S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差异分析

社区归属感作为居民对社区的一种情感,影响着居民对社区的喜爱、认同及依恋,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接下来笔者将对S社区的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行分类探讨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3.1 本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现状

访谈发现本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较为强烈,在社区人际关系方面有较高的评价,但在社区满意度、社区参与程度与经济状况方面态度不同。

本地居民从地理位置上看,搬迁后的社区与原本居住的位置变化不大,且多为整体迁移,距离亲戚朋友仍较近,人际关系网络依然紧密,交往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以及部分居民会灵活选择对象与外来居民比较,认为社区是自己的家,主人翁意识较强,对社区的归属感也就更强。

访谈1 50岁男士

我在原来的村里住了几十年,搬到这后熟人还是很多,会一块打牌、钓鱼,都离得不远,跟原来没有啥差别,反正原来村里认识的人都处的挺好……其他地方在这住的我不清楚,但熟人应该没我们多吧。

居民们在社区满意度与参与程度方面评价也比较相似,认为住在社区后生活更加便利,但在社区参与方面大多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一方面认为社区的事都是居委会管理,跟自己没有关系或自己没有权力参与,另一方面社区的共同活动很少,也就不存在参与不参与的说法了。

访谈2 60岁女士

我们这没有什么活动,要是有的话我很愿意参加啊。听说我们这要建活动中心,要是跟有的社区一样,能打打牌、跳跳舞啥的谁不愿意去啊,还冬暖夏凉……这社区的事我不好说,我也不是居委会的,又管不了这,人家说啥咱听啥就行。

居民们认为自己经济状况差是社区归属感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如访谈3中的男士,他无意识地进行上行比较,与其他社区的福利以及经济状况较好的他人做比较,以对自身做出更消极的评价。社会比较理论的两个特点就是,比较的普遍性与不明确性。而笔者发现,居民们与他人或其他社区群体比较,并不一定是真正了解,而是听说也就是传闻,一传十十传百,认为自己生活不如意,但真实度有待考察。

访谈3 65岁男士

我没事就坐这晒太阳,我年龄大去找工作也没人要。我也不打牌,输掉五块钱还不如买馒头吃,有的人分了好几套房有钱啊,我家不行,钱少吧还要交各种费……听说有的社区过节过年发礼品发补贴,我们这也没有。

3.2 外来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现状

整理对外来居民归属感的访谈结果后,笔者发现与设想的结论有一定差异,外来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总体上也比较强,虽在社区人际关系方面评价较低,但其他三个层面态度都比较正向。

首先,外来居民在本社区的亲戚朋友数量少是一个明显问题,在此不再展开深入探讨。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村庄处于过渡期在此租房居住与务工在此租房居住的居民,无论在人际关系、社区满意度还是经济状况方面也有一定差异。

访谈4 60岁处于过渡期女士

我在这住一段时间了,因为老房子拆迁了,我们就在这租房住,离我家挺近的,那房子拆了好几年也没建好,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去住……在这住久了也习惯了,我们一起搬过来的村子里的人挺多的,有时候就跟他们说说话。……跟人家本村的不太认识也不咋说话,就过好我们自己的。

访谈5 55岁处于过渡期男士

我很满意在这住,我家在这租了两套房,我和我老婆一套,我儿子他们一套。我们原来的村在这片都算有钱,我之前一直做生意,家里有两辆车……房子没建好也行,我就一直在这住,一年的过渡费就有差不多一万六,我都想一直在这住。

以上访谈可以看出,调查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个别性,样本越多,更能反映出居民归属感的真实状况。访谈5中的男士在笔者的访谈样本中就与其他同类型的居民有一定差异,他无意识地进行了下行比较,这也说明经济条件越好,越可能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

另外访谈发现,由于务工在此社区租房居住的居民较少抱怨社区各方面状况,部分原因是居民大多时间在工作,在社区的时间较少,对社区各方面的要求较宽容,认为自己早晚都要离开,当下对社区有较低的期待,也便有了较高的满意度。

访谈6 30岁女士

我和朋友一起在这租房,平时都要上班,在社区时间不太多,但感觉挺好的,房东人也不错,我就希望在这能好好休息就行了……居委会我不太了解,主要感觉也没必要了解,总体上都还是挺满意的吧。

3.3 本地与外来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差异比较

通过整理与分析来看,社区两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都处于较高水平,未有显著差距,但考虑到所有个人层面与社会互动等影响因素后,总体上可以发现本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还是高于外来居民,在社区人际关系、社区满意度方面,本地居民的态度更加积极正向;但在经济状况、参与程度等方面外来居民的评价更高。值得注意与思考的是,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两个群体的社区的期待值有一定差异,进行社会比较时选择的参照对象也有所不同,例如,本地居民会选择听说的更好的社区与此社区进行比较,而外来务工居民则可能考虑之前租房的社区情况得出现在社区更适合居住的结论等。

4.提升居民归属感的建议

4.1 提升本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议

4.1.1 改变自身不合理的认知

部分居民时常与其他认为更好的他人或团体比较以得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结论,他们时常伴随着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应采取有效方式帮助居民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行合理的比较,提升自身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4.1.2 提高居民社区参与能力

居民更多地参与社区事务将利于社区归属感的提升,但很多居民参与能力不足,参与程度低。应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使居民无论是在社区管理还是社区活动中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提高参与能力。

4.2 提升外来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议

4.2.1 提升居民安全感

社区可进行宣讲活动将居委会与其他中心的功能促使居民深入掌握;另外,社区内的“老居民”积累了长期的生活经验,非常熟悉社区的人和事及周围的资源,他们可以帮助外来居民了解社区,对此可发动“老居民”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对接新外来居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居民安全感。

4.2.2 促进人际关系的亲密

居委会可通过走访挖掘社区热心人,或由居民自愿报名、推荐选出社群领袖,共同建立居民沟通与联络平台,加上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居民共同成长小组,将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居民特别是外来居民联结起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社区的一分子,促进关系的亲密,增强社区归属感。

4.3 提升S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建议

4.3.1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管理

首先,居委会要提供机会与途径,让居民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促进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无所谓变为一种责任感;还应实行阳光化与透明化,实现干部与居民的相互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另外,社区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社区活动,丰富居民的社区生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居民的凝聚力,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4.3.2 加强就业指导,改善居民经济状况

居民社区归属感弱的很大一个原因是经济状况较差,年轻人能更好地适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状况被改变,但对于除了农业生产缺乏其他工作技能的中老年人,社区应联系居民的实际情况,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如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技能宣讲或由社区组织居民开展合理的工作进行社区创收,拓宽居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居民的经济状况。

猜你喜欢

归属感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