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沃野奏强音
——通化市走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2021-12-26
10月山城,粮丰果香。
行走在秀美乡村,目之所及是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户户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释放着崭新活力,化为跃动音符,奏出了乡村振兴动听的旋律。
产业兴——三产融合激活黑土地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
在柳河县姜家店乡后河村,阡陌纵横的大片稻田里,水稻在夕阳下泛着金黄色的光芒。
人称“大米姐”的吉林省大米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家人”管延丽介绍说,合作社是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型经济,线下线上市场覆盖全国25个省份,年销售大米1万余吨。合作社2.17万亩的种植基地分布在周边7个乡镇的13个村,带动3500个农户。
“由于统一种植的绿色有机稻米市场价格高,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大都增收50%以上。”管延丽坦言。
在转变生产方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通化市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融合发展之路。
素有“中国葡萄酒之乡”的通化,围绕山葡萄资源,培育特色品种精深加工,积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我们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合作,经过三代人、半个世纪精心培育出的‘北冰红’,是非常适合酿造冰红葡萄酒的山葡萄品种。”集安市文旅局局长初延慧自豪地说。
据了解,集安鸭绿江河谷山葡萄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是继集安人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之后,又一个特色产品获此殊荣。
作为全国最大的山葡萄产区,集安依托鸭绿江沿线葡萄酒庄和美丽的湖光山色,积极推动葡萄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葡萄酒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户、葡萄酒庄9家,总加工能力超5万吨。
山葡萄产业已经成为响当当的三产融合标杆产业。
目前,通化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户,其中国家级8户、省级4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518个、家庭农场2221家。同时,农村电商、“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也蓬勃兴起。
三产融合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激活了通化广袤的土地。
环境美——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条条柏油路平坦整洁,一幅幅镶嵌在农户围墙上的宣传画生动鲜活,村屯街路两侧树木花草错落有致;文体广场上,舞者翩翩……
“村里现在是一年一个样,路修的平坦,路灯也亮了,环境好了,人的心气儿也跟着越来越好。”地处偏远山沟里的通化县英额布乡大倒木村路旁,忙着整理路边枯萎花草的村民宋连军摇身变成“环卫工人”,谈起村里的变化,倍感幸福。
原来,通化县已在农村推广了环卫城乡一体市场化运营管护机制,形成垃圾处理公司化运营。目前,全县农村实现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和收集处理全覆盖。
如今,像大倒木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通化市乡村比比皆是。
“第一看着舒服,第二卖粮方便,第三也是咱屯的一景。”辉南县辉南镇小通子沟村民孙少臣,指着屯外集中新建的玉米楼,憨厚话语中流露出新时代农民的底气。
原来,村里决定将各家各户的老旧玉米楼拆掉,统一在屯东建设的规划得到了村民拥护,半个多月的工夫齐整成片的新玉米楼就建好了。过去零乱的小院瞬间变为“清洁庭院”,腾出的空地夏日里都已果树成荫、菜园生机勃勃。
全面整治脏乱差,建立村屯保洁长效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改水改厕任务,村屯环境由“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转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各地农村还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了文明乡风。
农民富——多元增收鼓了钱袋子
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10月27日,临近中午,通化县四棚乡四棚村村民喻臣正在温暖的家中,盘算着明年要不要扩大贝母种植面积。
“我家今年栽植6亩地贝母,平均亩产2000斤,由于贝母属两年生,按现在行情20元一斤算,扣除成本一年咋也能收入五六万块钱,比种大田强多了。”喻臣的“致富账”让他十分满足。
有先行先试,更有产业引领。
目前,辉南县辉发城镇正在打造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香菇小镇,建成的2家大型食用菌企业,吸纳就业100多人。
乡村振兴在通化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和谐统一。
“以前俺们老两口守着4亩地,再打点零工,一年也就五六千块钱,日子过得挺紧巴。现在你猜我能挣多少?6万啊!”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村民姜贵成兴奋地说。
当年,钱湾村决定发展乡村旅游,姜贵成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自家三间屋腾出来,里外收拾一新,“老姜农家院”开业了。
“当时花了2万块钱收拾房子,没想到第一年就把本儿挣回来。‘老姜农家院’火了,大伙儿一看挣钱,都活心了,纷纷效仿‘取经’,现在村里已发展各类民宿85户,其中农家乐8户、精品民宿12间、写生大院15户、普通民宿50户。”姜贵成如数家珍地说着,脸上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