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抗病育种研究概况及展望
2021-12-26张莉
张 莉
(徐州市铜山区新区街道办事处,江苏徐州 221000)
0 引言
番茄营养价值高、品种丰富,含有番茄红素具有抗癌效果,由于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与独特风味,已经成为蔬菜主要栽培品种,广泛种植于露地、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等地区。但在种植过程中易产生病害,造成严重危害,现阶段番茄生产中防治病害多依靠化学药剂喷施,不仅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还会污染环境、增加成本。徐州地区常见番茄病害包含黄化曲叶病、番茄斑萎病、番茄灰霉病等,因此,徐州在番茄育种中需针对地区情况,培育优良抗病品种,为番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1 抗黄化曲叶病育种进展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最早发现于中东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番茄大面积种植,加上大量繁殖的烟粉虱,导致番茄黄化曲病已经对番茄生产造成重要危害。近几年,番茄育种工作者探索TYLCV株系分化,在江浙一带与日本Harouno株系同源性较高。
番茄黄花曲叶病抗性基因包含Ty-1、2、3、3a、4、5,Ty-1来源于智利番茄LA1969,证明Ty-1与3为等位基因,编码RNA依赖RDRγ类RNA聚合酶,具有典型的DFDGD催化结构域,揭示了新的抗病基因;Ty-2源于多毛番茄,位于第11条染色体TG393和TG36之间,通过构建Ty-2染色体基因染色体片段高分辨率遗传图谱,在M1和UP8之间定位Ty-2分子标记,遗传距离0.4 cm,即可实现Ty-2的显性遗传;Ty-4基因源于智利番茄,标记于3号染色体[1]。研究表明,含有单个Ty-3、Ty-2、Ty-4基因抗病性通常为中抗、抗病、感病,Ty-2与任意抗病基因组合,均可提高抗病效应。但Ty-4与Ty-3抗病效果不强,通常为中抗;Ty-5源于秘鲁番茄TY172,标记在4号染色体,抗性一般,属于隐性遗传基因。
在番茄育种中,已经培育出抗TYLCV的品种,如浙杂501、苏粉11、杭杂301、浙粉701,对于TYLCV抗性良好,一般基于Ty-1、3抗病。在研究中筛选抗TYLCV的Ty-3a材料共12份,含Ty-1材料16份,抗四种病害;含Ty-3a、Mi、Cf9基因材料2份,分别为P132和15265;含3中抗病害与4种抗病基因6份,代号P097;含Ty-1、cf5、cf9基因2份,代号15444和15442;含Ty-1、Ty-3a、cf9、Mi材料2份,代号1549和15501;含Ty-1、cf9、cf5、Mi基因材料1份,代号15439。通过筛选鉴定抗枯萎病、黄花曲叶病、也霉素三种病害,为Ty-3a、cf5、12材料15331;筛选抗根结线虫、黄花曲叶病、也霉素则为15435和15490,以Tm-1、cf5、Mi-1基因为主的13485材料为母本,以13337为副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抗病性接种鉴定与分子标记发筛选6个世代,最终选择抗TYLCV的,含有Ty-2、3的基因纯化材料4株[2]。
2 抗番茄斑萎病育种进展
抗番茄斑萎病受到番茄斑萎病毒(TSWV)侵染,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在意大利、法国、阿根廷、美国、西班牙等国传播开来,严重损害当地番茄生产。在我国云南、河北、广东、江苏等地区陆续发现TSWV,严重危害当地番茄种植。
TSWV遗传物质由LRNA、MRNA、SRNA构成,通过对7种野生番茄抗TSWV表现,发现秘鲁番茄与智利番茄中含抗TSWV材料[3]。分析番茄遗传资源中心(TGRC)与美国农业部(USDA)的智利番茄登记的抗TSWV差异,14%植株与60%登记种核可抗TSWV,且筛选24份抗性材料,分别为潘那利番茄、秘鲁番茄、智利番茄及切梅留斯基番茄,显示抗TSWV遗传规律属于显性单基因遗传。
秘鲁番茄中抗TSWV基因位点为Sw-5,陆续开发一系列联锁分子标记。一个RAPD与Sw-5联锁的标记,利用RFLP标记定位Sw-5在番茄9好染色体的CT220与CT71之间;之后鉴别四个RAPD与Sw-5联锁的标记,开发其中2个为SCAR标记。通过扩增筛选SCAR标记,鉴别出显性SCAR2标记,可在抗病材料中扩增400 bp特异性片段,发现该标记多态性源于缺失或插入的扩增片段,且稳定有效地区分大田栽培与温室栽培环境抗TSWV资源[4]。通过研究开发的SNP、SCAR、RFLP、RAPD等分子标记均围绕番茄显性Sw-5基因位点展开,拥有上述分子标记后,即可迅速鉴别番茄内抗TSWV基因材料,加快育种。
Sw-5为显性单基因遗传位点,且抗多病毒包含GRSV、GBNV、TCSV、TSWV。FRLP分子标记CT200与Sw-5紧密联锁,之后以CT200标记为探针分离长约400 kb可覆盖Sw-5的YAC克隆TY257,且在黏粒文库中利用染色体步移方式在9个重叠黏粒克隆内100 kb染色体片段中定位Sw-5之后,通过含有Sw-5的番茄材料建立BAC文库,利用2个RFLP分子SCAR421与CT220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即可获得重叠群,长约250kb,之后以抗性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克隆获得3个PCR独立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抗病候选基因处于CT220附近。通过蛋白质与酵母双杂体外结合试验,在文库中可找到相互作用的CC-(NBARC)-LRR蛋白,同源性与系列对比发现该蛋白与抗TSWV基因Sw-5a、5b、5c、5d、5e具有较高同源性,将其命名LRR-SW5-F。
番茄和抗TSWV遗传转化包含TSWV病毒RNA转化与Sw-5基因利用。为将抗TSWV心梗扩大,将斑萎病毒中3种不同病毒的N基因串联转入烟草,表明转基因植株对病毒抗性水平较高,在番茄与烟草转入TSWV的N基因反义与正义RNA后,均可提高抗TSWV性能,获得100%抗性水平的转基因植株。
3 抗番茄灰霉病育种进展
番茄灰霉病病原菌属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通过空气传播,B.cinerea能够分解和阻碍寄主组织与防御应答能力,其侵染分为三阶段,最初形成病斑阶段、静止阶段与扩展病斑阶段,主要破坏双子叶寄主衰老组织与成熟组织,且在发育作物早期侵入。在加温温室中侵染果实与叶片较少,侵染茎部较多,部分加温温室与没有加温则侵染叶片较多。植株表面高湿、低压、低温是推动B.cinerea叶片侵染的重要因素。
番茄抗病基因通过栽培Money maker与LYC4杂交获得F2群体,利用B.cinerea菌株接种离体茎,获得2个抗性QTLs,位于第1条染色体(Rbcq1)和第2条染色体(Rbcq2),分别解释12%与15%的表型变异率[5]。在分离群体BC2S1中能够检测QTL,显示与第二条染色体Rbcq2相互作用。之后通过栽培番茄与消化番茄杂交获得F3群体,获得pQTL3、4、9在番茄LYC4上能够鉴定同源位点,进一步在BC3S1与BC2S2中获得验证。在抗病基因工程中,利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剂蛋白基因将其转入番茄内,与对照组相比果实组织降解低15%,减少叶片病斑25%,有效提高了抗B.cinerea性[6]。并且,将南芥转录因子转入番茄,可获得新抗灰霉病主株系,转录基因植株抗B.cinerea侵染抵抗力增强效果显著。
4 番茄抗病育种的展望
当前,大部分番茄均含有抗TYLCV作用,却缺乏兼抗其他病害品种,采取常规育种方式难以在一个品种上聚合多种抗性基因,田间鉴定抗性不准确,费工费时且存在盲目性,也亟需解决。在今后育种之中,依然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辅以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进而促进新品种抗性水平提高,特别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下,功能基因组学与抗病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可利用分子标记选择技术培育优质的综合性抗病品种。同时,番茄生产中品质与产量也会受到弱光与低温影响,当前品种种植畸形果较多,不耐低温,对其经济效益造成影响,选择耐寒品种可解决番茄冻害与冷害,需研究不同低温与田间低温处理方式,为耐冷、耐寒育种提供依据,可以中果型、抗病性、畸形果少、耐低温番茄为目标,通过分子标记与农艺形状观察的方式,筛选果实均一、高抗病的自交系系配制杂交组合,筛选检测分离群体抗病分子,选出具有经济性与抗病性材料,为后续育种优质多抗番茄提供支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番茄抗病育种已经成为当前研究重点,可通过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工程技术的方式,加大收集番茄种质资源,寻找组织基因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发有价值基因,建立高效的转化与再生体系,弥补常规育种方式不足,进而保证转基因植物安全性,推动番茄新品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