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预设视角下语篇意识形态推理研究

2021-12-26卢鸿铭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例子人权预设

卢鸿铭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人权,顾名思义,就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应享有的各项权利, 它是人类最高形式和最具普遍性的权利。 当前, 人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人权的研究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是一个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如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 人权在语言学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人权这个问题上,如彭小红〔1〕;米克洛什·孔特劳〔2〕,以及分析语篇中潜在的人权观,如刘秉栋〔3〕;郝铁川〔4〕。 分析语篇中潜在的人权观即是分析语篇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目前研究语篇意识形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为批评性话语分析, 如 R. Fowler、B. Hodge、G.Kress 等〔5〕;辛斌〔6〕,二为评价理论,如 J. Martin、D.Rose〔7〕;朱永生〔8〕。 尽管这两种方法对语篇意识形态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二者都容易误导分析者忽视对读者的定位〔9-10〕。 语篇意识形态的传播是双边的, 即语篇作者输入意识形态和语篇读者感知意识形态,因此,用研究说话人(或作者)和听话人(或读者)之间交际的语用学理论分析语篇的意识形态似乎更加全面些, 但是现有研究却鲜少系统地从语用角度加以分析与探讨。 根据Microsoft Academic 搜索引擎及知网数据库的搜索结果,目前国外只有J. Verschueren 在他的新书《Ideology in Language Use》 中提出从语用学角度进行意识形态分析, 并基于顺应理论提供了一套较为详细的分析步骤〔11〕;在国内姜晖、刘风光、崔林等人针对这本著作发表过两篇评述文章〔12-13〕。本文拟采用语用预设理论揭示中美人权报告潜在的对人权问题的解读, 意在为语篇意识形态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一、语用预设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最初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的课题,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进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预设在语言学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由于语言学家发现仅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研究预设带有明显的局限性,预设就进入了语用学研究的视野, 这是预设研究的一大进步。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听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14〕68。

语用预设可由语篇中的一些词或结构触发,这些词或结构被称为预设触发语。S. Levinson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共列出了十三类预设触发语:确指描述语、叙实谓词、蕴涵动词、改变状态动词、反复词语、判断性动词、时间状语从句、分裂句、隐性分裂句、表示比较的结构和词语、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反事实条件句以及疑问句〔15〕。

二、2018 年中美人权报告潜在的妇女和儿童群体人权观比较

(一)2018 年中美人权报告潜在的妇女和儿童群体人权观的共性

1.二者都指责对方国家的妇女和儿童群体遭受了性骚扰、性侵犯。

例1:担心自己遭受性侵害的美国女性比例已上升至36%,创2011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个例子出自《2018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的第六节,揭露了在美国女性受到性侵犯的情况普遍且严重,她们的性自主权和生命健康权等基本人权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例子中表示比较的结构“创……最高水平”预设了这样一种状态:在美国,由于相当多的女性受过性侵害, 因此过往女性群体一直存在对其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在2018 年达到几年来的最高水平。 尽管这一状态是否真实存在不得而知,但例子借助预设手段强加于读者,读者推理出这一暗含信息, 理解了报告意欲抨击美国妇女人权状况的意图并受其影响, 这样报告制作者与读者之间潜在人权观的交际就顺利完成了。

例 2:The incident incited widespread public criti cism on the Nanchang police station’s Weibo post of its statement.

该例出自《2018 年国别人权报告》中国部分的第六节。2018 年10 月27 日,在一趟由广州南开往上饶的高铁上, 一名男子抱着一名女童做出掀裙子、抚摸背部、亲嘴等疑似猥亵的动作并引发女童的叫喊和回避, 最终警方以二人是父女关系为由认定该男子行为不构成违法。 这一认定引发了网友广泛的质疑。 例子以含有判断性动词“criticize”名词形式的 “incited widespread public criticism”(引发广泛的公开批评)预设了这样的信念——父母对孩子的亲密行为应当是有限度的, 父母应当充分尊重、维护孩子的人格尊严和性自主权。 读者通过阅读推理出这一隐含信息, 理解了报告攻击中国无法有力保障未成年人人权的意图, 这样报告潜在人权观的传播就成功实现了。

2.二者都指责对方国家的妇女和儿童群体遭受了绑架、欺凌、虐待等。

例3:国家犯罪信息中心仅2016 年就收到5712例有关原住民妇女失踪的案件报告。

这个例子出自《2018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的第六节,记录了美国原住民妇女失踪的惊人数量。 美国原住民妇女, 主要为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 其一生遭受暴力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非原住民女性。 例子用表示比较的结构“仅2016 年……”预设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在美国原住民妇女失踪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单在2016 年失踪的人数就如此的惊人, 读者在推理出这一预设事实后,了解到美国未能切实有效地保护该国女性,无法有力地保障她们的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等人身权利, 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报告所隐含的人权观念。

例 4:Samsung’s suppliers in Dongguan had previously been criticized for using child labor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挂职笔记》以一种记录的方式来凸显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记录方式让多种声音、多种诉求在一个话语场域里形成碰撞,构成了叙事的张力。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生动,每一个故事都错综复杂、耐人寻味,从他们的经历和遭遇中我们能看到时代的变迁带给农民的变化,从中也能看到人性的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色彩。而作者也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借助于多个题材展示众生百态,凸显他们生活的艰辛不易:在这样一个平凡的环境中,生活着一群平凡的人,他们不太成功,没有上天的眷顾,可他们依然为了生存和尊严不停挣扎、不断奋斗。作者将这些微弱却努力的坚持通过文字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呈现正是文学的一种魅力所在。

该例出自《2018 年国别人权报告》中国部分第七节的c 部分,指出三星电子在广东东莞的一些供应商之前因为非法雇佣来自技校的童工而备受指责。 雇佣童工会损害童工身心的健康成长,侵害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正当权益。 例子通过含有判断性动词“criticized”的“had previously been criticized”(之前受到过批评)预设了雇佣童工是不道德、违法的这一信念,读者通过阅读推理出这一隐含信息, 理解了报告企图攻击中国未成年人人权状况的意图, 这样报告就顺利完成了潜在人权观的传播。

3.二者都指责对方国家的妇女和女童遭受了性别歧视。

例5:女性对社会地位的不满情绪高涨。

这个例子出自《2018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的第六节, 揭露了美国女性由于社会地位低下而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情况在2018 年更加恶化。 长期以来, 美国女性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在职场都遭遇歧视,其平均收入也一直低于男性。 例子借由表示比较的词语“高涨”预设了美国女性一直以来都对社会存在不满这一状态。 读者在推理出这一隐含信息后,领悟到即使是美国也存在性别歧视,美国也无法充分保障女性享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理解了报告谴责美国妇女人权状况的立场, 这样报告就成功地向读者输入了潜在的人权观。

(二)2018 年中美人权报告潜在的妇女和儿童群体人权观的差异

1.中国指责美国校园枪击案件多发,对未成年人使用枪支管理松懈是对人权的滥用。

例6:2018 年是自1970 年有记录以来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发生数量最多的年份, 也是造成伤亡最严重的一年。

这个例子出自《2018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第五节,揭露了美国校园枪击案件的严重性。 例子通过表示比较的短语“发生数量最多”、“造成伤亡最严重”预设了以下事实:美国一直以来都存在校园枪击案件这一顽疾,而2018 年无论是从案件数量还是从伤亡人数上看都是最为严重的一年, 这使得美国学生死伤惨重, 他们的生命健康权无法获得有力保障。 读者在推理出这一隐含信息后理解了中国指责美国因为滥用人权而导致未成年人人权受到侵害的立场, 这样报告和读者之间潜在人权观的交际就成功实现了。

中美两国对于人权地位的界定不同。 美国认为人权在地位上具有绝对性和优先性, 内容是永恒不变的; 中国则认为人权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张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人权的内容和实现顺序。 美国宪法赋予美国公民拥有武器的权利,目的是让美国人世代享有美国革命时期先辈所拥有的“对暴君造反”的权利,同时也是为了彰显公民的自由,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体现了美国人权至上的观念。 在中国,普通民众不允许持有枪支,这是由中国人口众多、 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国情决定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这样,广大中国民众才能享受最广泛的人权保障。

2.中国指责美国政府的“骨肉分离”政策侵犯人权。

这个例子出自《2018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第七节, 揭露了美国政府为了遏制不断上升的非法移民潮并对成年非法入境者进行集中关押和起诉,强行拆散移民家庭, 将非法移民与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分离的做法。 例子通过判断性动词 “强制”、“被迫”等预设了以下信念:大规模拆散他人家庭,尤其是分离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是极其不人道的行为, 严重侵犯了这些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享受家庭亲情的权利。 读者通过阅读感知以上信念,意识到向来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居然也会有如此残忍和不道德的一面, 这样报告制作者和读者之间潜在人权观的交际就成功实现了。

中美两国对于人权主体的界定不同。 美国认为人权的主体是个人, 中国则认为人权既包括个人人权, 也包括集体人权,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作为一个由殖民地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年轻国家,美国没有深厚的封建社会传统。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美国社会普遍崇尚个人权利,追求个人自由。 中国文化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源头, 内在地包含着以家族和国家为中心的集体主义, 因此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3.中国指责美国大肆介入他国内部事务,践踏他国妇女和儿童的人权。

例8:美国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发动空袭,造成至少30 名平民死亡,死者中有妇女和16 名儿童。

该例出自《2018 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第八节,揭露了美军为了打击塔利班武装分子, 在阿富汗境内发动空袭,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的事件,痛斥美国大肆介入阿富汗内部事务, 严重侵害了阿国公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生命权。 例子通过蕴涵性动词短语“造成……死亡”(本不应造成死亡;实际上造成死亡) 预设了以下信念——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出于自身利益而干预他国内政,势必损害他国利益,其行为也必将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读者通过阅读理解了报告抨击美国侵犯他国主权的立场, 这样报告就顺利地完成了潜在人权观的传播。

与例7 类似, 中美两国对于人权主体的界定不同,美国认为人权的主体是个人,中国则辩证地看待人权问题,认为人权是个人和集体的统一,而主权是最大的集体人权, 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美国素有“世界警察”之称,经常无视他国主权,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大规模发动海外军事行动;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发展了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4.美国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人权。

例 9:Other provinces,such as Guizhou and Yunnan,maintained provisions that require “remedial measures,” an official euphemism for abortion, to deal with pregnancies that violate the policy.

这个例子出自《2018 年国别人权报告》中国部分第六节, 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了女性自由决定生育数量的权利。 例子通过含有反复动词“maintained”的“maintained provisions that……”(保留条款……)预设了下列事实:贵州、云南等一些省份的法律过去有要求政策外怀孕的女性进行人工流产的条款,并使用“补救措施”等官方委婉语;现在这些条款依然存在。 读者在阅读后推理出所预设的信息, 了解到中国一直存在限制女性生育的做法并受其影响, 这样报告就成功地向读者输入了潜在的人权观。

中美两国对人权范畴的界定不同。 美国认为人权主要是指政治权利和公民的个人权利, 而中国对人权范畴的界定则丰富得多, 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 此外人权还包括公民的个人权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 美国认为生育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 不能以资源或是经济方面的理由限制人们的生育权。 中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国策,是基于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通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来实现人口、 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作为中国公民的一项义务,与其享有的生育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促进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三、结语

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既有共同的看法,也存在诸多分歧,这也在2018 年中美这两份人权报告通过诸如妇女和儿童群体体现出来。 中美人权报告的制作者通过语用预设手段将潜在人权观伪装成与读者的共同信息而得到读者的推理、理解,这样报告制作者和读者间潜在人权观的交际就顺利完成了, 这说明从语用角度分析语篇意识形态是可行的。 笔者衷心希望本文能够为语篇意识形态推理提供新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从而为传统学术研究的探索创新作出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

猜你喜欢

例子人权预设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残疾人体育权——一项国际人权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如此乐观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