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安全研究

2021-12-26冬,裴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汉语言汉语中华民族

马 冬,裴 赢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引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变幻莫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沿岸各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相互联系和交往都越来越紧密和频繁。 在这交往和往来的过程中,最直接而外在的体现便是各国之间的政治交流和经济合作,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借助语言的通译,其背后所蕴藏的则是不同国家民族所具备的各自的文化内涵。 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下,关注语言问题,首先应是关注自身语言文化, 其次才是他国语言及交流。

本课题通过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本民族语言及其文化的了解, 结合“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为今后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工作提供了建议与意见。

一、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特征, 是民族稳定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民心相通这一根基的支持,语言交流则是先决条件。曼德拉认为,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能理解对方的语言, 能达到印入脑海的目的;用乡音之语交流,刻在心田。 要想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生足够的了解,语言无疑是一把金钥匙,更是各个国家交流的纽带。

(一)语言是促进“一带一路”战略落实的工具

语言既是传承文化的媒介,也是构成文化的主要因素,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语言凝聚着人类在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族的重要属性。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记录了这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全部历史,蕴含着一个语言团体成员共享的文化资源。 而且,语言又承载了该民族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语言也具有建构文化认同的功能。 正如黄行先生所言,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得到认同, 足以体现出语言既是一种民族权利,也是一种宝贵的论资源。〔1〕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使得语言的内涵与价值得以丰富, 沿线国家不只是把语言当成交流工具,会借助于语言这种方式来传播信息、促进文明发展,使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各个国家靠语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铺设语言道路的进程中,大家更加明白:语言是国家的先遣队,国家要去何方,语言就应先到何方。 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国家的语言能力也应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影响的不断扩大,语言在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是蕴含安全价值的战略资源,更是彰显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汉语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通常会和汉语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化的特征, 乃至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且汉语在对外传播过程中, 语言作为外部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汉语国际传播, 在效果的对接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使得沿线国家以全新的目光看待汉语, 把汉语当成重要的交流工具,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而言, 无疑成为一次重要的契机。 “一带一路”战略理念的提出,与当代世界文化融合趋势保持一致, 在世界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汉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将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外显, 所彰显的不仅仅是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 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扎实推行,各个国家之间必定会在多个领域发生密切接触,语言文化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彼此渗透、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所以,在各个领域之中,语言的安全价值和战略地位也随之上升。 由此可见,在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道路上,语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一带一路”下各个国家语言文化的现状

杨亦鸣等人在课题研究中曾做过一次专项统计,除了中国以外,沿线国家数量为 64 个,其中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和官方语言, 语种共计78 种,通用语言为56 种,包括多个语系,例如,汉藏、闪-含、达罗毗茶等语系。 这六十多个国家的民族语言种类更多,超过了 2400 种。〔2〕“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全面推行, 使沿线国家的开放性越来越强,踊跃参与到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之中。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语言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广,无论学者的研究是从哪个视角出发, 不管研究的侧重点如何,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促进周边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增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使包容、共享、协同等理念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边境沿线的两国人民是同根同源的,因此很容易造成模糊国家的概念。 因此,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国情,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政策,这样才能维护自身的语言文化安全。

(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际热门话题,引发了新一轮生产力革命, 我国沿边地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在给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 如何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如何增强自身实力以迎接挑战,这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我国已经把为各个民族提供语言服务提升到战略层面。

在我国,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中华文化, 但使用通用汉语汉文的民族并不多, 有些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语言。 在我国境内实际上共有100 多种语言。为了更好地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沟通, 我国下大力气开展了“推普”活动,这项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文化协同发展,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少数民族的语言被同化, 甚至灭绝。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很不均衡。

需要关注的是,国门的打开、网络的盛行,各种西方文化进入了我国, 有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抓住这一机会瓦解我国的语言文化, 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有些象征着民族的语言符号遭到了冷落, 传承五千年的方块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3〕因此,同时面对着国内和国外的双重挑战, 我国需要采取一些行而有效的措施。

三、发展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策略

语言是一个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把“一带一路”形象地称为亚洲腾飞的双翼,互联互通就成为双翼的筋络。 民族应该成为自己, 而不是淹没在全球化中失去多样性”。〔4〕故而,为了使“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出应有之义,更好地适应全球的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我国一定要以种种有效的举措发展民族语言文化。

(一)包容文化多样,促进文化融通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整个世界的相互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这交往和往来的过程中,便是以语言作为其中的媒介, 但其背后所蕴藏的则是不同国家民族所具备的各自的文化内涵。 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下,关注语言问题,则首先应是关注自身语言文化,其次才是他国语言及交流。 在维护自身语言文化安全的基础上, 吸取其他国家语言文化,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做到真正的引进来、走出去。

中华民族在这一流变中, 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因其强大的包容性,不断地吸纳其他优秀的文化,并且影响着其他的语言文化,从而为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古至今,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是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媒介。 各民族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重要而宝贵的精神宝藏。 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文字以其独有的结构形态和表意方式不仅留存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而且将这种历史文化加以层层积淀、传承发展。 随着国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 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全面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作为民族文化根脉的语言文字。 全球化浪潮已经影响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全球化场域中的语言无论是协同发展还是彼此竞争,都将竭力维护自己的语言安全,坚守本民族文化,追求最大范围、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让每个人都能在自由的空间里找到“立身之地”。 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文化一直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 也在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和谐共存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进步和发展。 在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 习总书记的发言令人久久无法忘怀,在他看来,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根基, 更是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先决条件。〔5〕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最需要做到的一点是坚定民族意识, 用中国特有的语言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

(二)发挥学校的作用,促进文化交流

大力推广汉语言的国际地位, 使汉语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及应用的语言, 在国际政治经济合作上,占据有利位置。 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将推广的模式多样化, 如不仅仅局限于孔子学院的办学方式, 地方高校也可加大与海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其次,国家设立相应奖励机制,对于志愿外派从事汉语言推广工作的教师和志愿者给予完善的优惠条件和奖励机制, 尤其是前往条件艰苦的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第三,在推广汉语言的过程中, 最为根本的一点则应该是全方位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从教材、教法、教师到教学,都应优化并因材施教。

学校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学校教育也是个人受教育的主要途径,甚至对于多数人来说的唯一途径,故而,我们应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各级各地学校及教育机构,都应对充分重视,加大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关注力度,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汉语言、推广中国文化。 如在高校中, 可加大汉语言文化的讲座和课程比重;其次,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觉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汉语言文化课堂及活动,有意识地灌输学生本族语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第三,丰富各级学校各项活动体验。

四、结语

在这个大有作为的时代之中, 语言安全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既要维护国家通用语的安全,也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这两项工作不存在轻重主次之分,不能有所偏倚,这是凝聚民族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 发展民族语言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下,我们应该更加科学有效的来发展这一事业。

猜你喜欢

汉语言汉语中华民族
学汉语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