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弼“圣人有情”说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启示

2021-12-26资梦娜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消费观圣人消费

资梦娜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网络消费的浪潮席卷而来。 偶像直播带货、明星“种草”、网红“安利”、“拼购团购”、个性化推荐等成为了当今社会最鲜明的消费特征。 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人生观尚未成熟、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大学生群体极易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出现消费结构失衡、过度消费和借贷消费等问题。 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如脚踏实地、力戒奢华的思想。 ”〔1〕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问题上,魏晋思想家王弼追求“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圣人有情”说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资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国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量约为3031 万,其中以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零零后”为主。 根据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发布的 《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高校大学生是最重要的网络购物群体之一。 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文化的兴起, 带动高校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仅2016 年到2019 年, 快递包裹数量从15 亿个增加到30 亿个。 网络消费作为现代社会消费模式的新趋势,给校园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 随着消费行为变得更加容易和隐蔽,大学生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良倾向。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消费结构失衡,享受性消费比重偏高

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一般而言, 生活费在家庭资助总额中的占比是最高的。随着当代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极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看重旅游、健身、医疗美容等享受性消费。“餐饮美食、医疗保健、文体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前三位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服饰美容、休闲娱乐支出比重占前三位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生活日用支出比重占前三位的学生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交通出行的消费比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高校大学生大额消费的类型主要偏向于旅游消费、数码产品消费及奢侈品消费,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24.90%、68.90%、6.20%。”〔3〕这种消费结构显然与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况不相符。若家庭条件较好,在基本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高比重的享受性消费也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若享受性消费是在挤占基本生活消费的情况下发生,例如“饿着肚子攒钱买化妆品”等,这种行为显然是不理性的,有碍身心健康发展。

2.超前消费、借贷消费问题突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渗透, 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在各种诱惑之下卷入了借贷消费的漩涡,2016 年前后被曝光的“裸贷”事件就是一个极端案例。 据最近的新京报评论, 全国有1.75 亿名90 后,占比86.6%的90 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有调查表明, 因花呗具有分期还款或可享受无息还款等多种好处故而使用过蚂蚁花呗来进行消费的大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 80. 19%。”〔4〕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第三方在线支付和各种软件分期付款的普及, 有将近85%的学生使用过分期付款进行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主要偏向于形象消费、饮食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等三个领域。”〔5〕专门针对大学生超前消费平均额度的调查表明, 平均额度在 500 元以内、超过500 元、超过 1000 元的大学生分别占比 69.13%、30.87%、16.85% 。 可见,大学生超前消费平均额度在500 元以内的占多数, 客观上看对超前消费方式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500 元足够生活半月有余,长此以往,便易形成依赖性,从而无形之中卷入借贷消费的陷阱。 也有调查指出,在用于购买商品的花销超出自己实际的支付能力时,向家人、同学及朋友借钱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占46%,而通过其他金融平台借款或分期付款等方式借钱消费的占比高达54%。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左右的大学生会产生借贷消费的不良行为。

3.冲动性消费行为增加

淘宝、天猫、唯品会、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网络购物平台每年定期举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 如每年的“双十一”、“六一八”购物节。 受此类外在营销活动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调查指出“2018 年我国高校学生平均消费已经突破 4 万元,其中高端电子产品、品牌服饰、美妆产品深受高校在校学生的喜爱。 超过 76% 的在校大学生会参与‘双十一’、‘618’等购物狂欢节并开展‘剁手’性消费。”〔6〕据 2019 年的“双十一”消费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人均消费1012 元,相当于花费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于双十一购物,可见促销活动的吸引力确实很大。 有调查指出“50%的同学表示后悔买那些便宜但质量不佳或者用处不大的商品。同时46.6%的人会因网络购物节的突然到来从而改变原定的消费计划, 并且40%的人会因在宣传营销下购买到不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而后悔,反映出大学生的消费易受媒体宣传诱导产生随机消费。 ”〔7〕另外,据相关数据显示,商品退货比率在日常网络购物中仅占比10%,而在“双十一”期间退货率可达到30%。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出现消费问题的原因

1.内因方面

“零零后”一代成长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从小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节俭意识淡薄。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大学生没有制定消费计划,有 31%的大学生有制定计划,有6%的大学生从没想过制定消费计划,仅仅有1%的人严格制定计划。”〔8〕大学生易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倾向与家庭消费观教育密不可分。 从小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这一代大学生, 由于可支配额度相对较大因而消费随意性更强。 加之,在缺乏学校理性消费观的引导下, 易受身边同龄群体的影响且更追求时尚个性, 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唯恐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这也助推着同学之间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行为的产生。 此外,上大学之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畸形”消费心理,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富裕的学生消费名牌、限量版产品无可厚非,而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困难的学生为获得他人的认同或者迎合他人、 维护所谓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从而“随大流”,从众购买名牌产品,致使生活费出现透支不惜借贷消费的情况, 这也是大学生网贷现象的诱发因素之一。

2.外因方面

随着智媒体时代的到来, 催生新型媒体的兴起, 这种新型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加速互动传播效率。 诸如微博、小红书、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多样化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崛起给大学生消费群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这些新型传媒不仅仅局限于利用传统大众传媒的广告宣传、时尚报道、影视作品渲染等功能来诱导大学生消费,还催生了以微娅、李佳琦、李子柒为首的网红大咖直播带货、以蔡徐坤、肖战、王一博为首的顶流“奶油小生”广告代言、以“创造营”、“浪姐”、“花儿与少年”为首的各类高人气男团或女团偶像的真人秀节目推广等,以此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诱导其消费。 有部分追星的同学,还发动身边同学去购买自己偶像代言或推荐的产品来给自己的偶像积攒商业价值,为其打“call”,以致于类似“倒奶”事件时有发生。 相关购物欲望的调查结果显示“购物欲望受代言人、网络红人、明星等强烈推荐影响的比例为 23.50%。 ”〔9〕面对大学生群体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商家更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推广,主动出击。 “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时,网上商城后台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大学生消费‘画像’,计算出每一个消费者的偏好,准确地推送商品,投其所好,从而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10〕

三、王弼“圣人有情说”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启示

消费方式的便利化、 商品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对于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我们很难去责怪外因或客观环境, 只能从内因或主观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在这个问题上,东晋哲学家王弼提倡“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圣人有情说”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

(一)王弼“圣人有情说”的当代意蕴

王弼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 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也。 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11〕其意为, 圣人高于常人的地方是德行高尚、 智慧超群,但也与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怨,即“五情”。 因为德行高尚、 智慧超群, 所以圣人不会为外物所惑,更不会迷恋其中不可自拔。 因为有“五情”,圣人不会脱离正常人的生活方式,有常人的爱好。 概言之,王弼认为人可以对器物持一些爱好,但不应该为器物所束缚。 圣人与常人一样都“有情”,故都会对物产生需要,但圣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因为圣人能够把握住需要物的“度”,能够秉持适度原则, 将自己的物欲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达到了“应物而不累于物”的超凡境界。 简言之,其蕴含的哲理就是:人在世俗生活中应保持精神自主,既不回避物质需要,又不被物质所累、所束,方可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充实。

(二)“圣人有情说”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物质财富激增,使人的物欲进一步膨胀,加之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满足物欲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隐蔽化。 在无形之中,人们将一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消费资料看成争相攀比炫耀和显摆的资本,甚至看成个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物的功能便转化成对人的一种束缚。 就必然导致物欲横流及消费主义的盛行, 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个人价值观的扭曲、精神的迷失,社会风气的败坏。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的不良倾向就是这种风险的一个生动的体现。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当代大学生需要明白的是,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时代所抛弃, 靠的不是物质上的炫耀攀比,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问题, 也客观反映出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问题。 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想以此获得幸福无可厚非。 诚然,处于社会之中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大学生也不例外。 王弼的“应物而不累于物”就警示我们, 要想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确实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这绝不仅仅局限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换言之,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虽能带来面子上的满足,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内心真正的幸福。 对此,也有学者指出“我们反思‘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价值观,反对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不是要否认追求财富的自然正当性”〔12〕因此,想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并不是一定要反对他们消费,剥夺他们追求自己的个性的权利。 而是加以正确的引导,社会和家庭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其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高校则应注重大学生的德性教育,以传统哲学智慧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引导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功名利禄不过只是过眼云烟,金钱名望不过都是身外之物,将德性教育的哲学智慧融入大学课堂。

(三)将“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德性教育智慧融入大学课堂

将中国传统“俭约自守、不为物役”的哲学智慧融入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是党和国家的期许。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浓烈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 ”〔13〕可见,探索将中国传统德性教育智慧融入大学生课堂中去解决当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商品经济、 资本化条件所激发起来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正之风问题以及由外来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对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消解的威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有勤俭败有奢”,国家厉行节俭,方可繁荣兴旺,大学生更是如此,增强自身节俭意识,方可谋求个人的长足发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融入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践行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不为物役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智慧中,这样厉行节约、“不累于物”的例子比比皆是。 诸葛亮曾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此告诫儿子,君子应该用宁静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用俭朴来慢慢培养自己的美德。 司马光曾言,由节俭生活到奢侈生活的转变是很容易的,但是一旦习惯奢侈的生活,就很难做到节俭了。 思想家们都不反对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内心的满足,但需适度,切不可过于奢华,人的欲望总是永无止尽,唯有去除私心,力戒贪欲,臻于淡泊,人才会轻松自如。 先秦哲王老子教育后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4〕意为教育后人应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清静心,不动心,止妄心,才是心理的平衡与充实。 以此警示后人,在物欲横流、斗争激烈的社会中,达到王弼“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境界并非易事,只有远离是非、志存高远,不囿于功名利禄,才能抵御金钱、地位、名誉等各种贪欲的诱惑。

可见,“应物而不累于物” 正是古往今来诸子毕生所追求的处世哲学与人生价值。 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始终保持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境界,正确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被“物”所左右、所奴役。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主力军,也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时刻关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时尚元素和时代潮流的走向, 因而易受非理性消费观的错误引导,轻则消费观和价值观扭曲,影响个人未来职业发展,重则使社会不良风气盛行,国家分崩离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是祖国日益强大的希望和未来, 更应该将传统哲学智慧融入学习与生活之中作为约束自己的一种美德, 提高个人修养。 唯有将中国古代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不为物役的哲学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节俭自律,方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消费观圣人消费
正确认识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观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新消费ABC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