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的机制和路径

2021-12-26王仁高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载体大学融合

王仁高

(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高校党建文化是高校党组织在高校党建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它具有党建文化的一般特征,结合了高校的组织特性。 大学文化则是大学这一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运行的文化模式。2021 年4 月修订公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要求高校党委要推动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内卷化”和“两张皮”问题〔1〕,提升高校党建的实效性。

一、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高校党建文化是我国高校独有的特殊文化模式, 大学文化则是大学这一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演变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特征。 在我国,党建文化和大学文化同处大学这一组织, 却具有不同的特质。 二者的融合,既是加强和改善高校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的根本要求。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改革开放以后始终坚持的政治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一切工作, 都是围绕贯彻落实这一党的政治路线开展的。2019 年1 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 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 ” 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就是要求高校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这就要求高校党建文化必须与大学文化相融合,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党是领导一切的。在高校中,党的全面领导表现为高校党组织对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和对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等各级各类组织的领导。目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党的领导虚化弱化的问题,其原因比较复杂,但形式主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形式主义把形式与内容分离,事实与价值分离,有形式而无内容,有知而无行,有行动而无信仰,对党的领导危害极大。 解决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需要党建与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等核心职能深度融合。这种融合需要通过文化的载体来实现。 只有实现了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党的领导才能深度渗透入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纵深、无死角的在高校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三)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根本要求。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因此我国大学文化具有大学文化的普遍特征, 但中国大学制度在借鉴西方大学理念和制度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大学的文化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其明显区别于西方。 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鲜明特色, 这是我国大学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坚持我国大学文化的这一先进性特征,需要与高校党建文化深度融合,以党建文化的先进性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持久的动力。

二、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的机制

党建文化和大学文化客观存在于当今我国大学中并以某种不同的方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着。推动二者融合的目标, 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与凝聚功能, 使两种具有不同特性的文化在我国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中融为一体, 推动中国大学文化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新型大学文化。

(一)铸魂机制:高校党建文化为大学文化确立核心价值

“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假设、价值、规范/态度、礼仪/仪式和反映文化的人工制品, 假设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次, 它是一个明确的意义体系能够形成的基础,而价值观是一个团体文化的根基,通过反映一个文化背后的假设而确定了一个团体的基本特性。 ”〔2〕正如一个人的意义体系是由其社会关系建构的一样, 一个组织的意义体系也来自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 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决定的。 然而,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学习欧美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 一度形成教育工具理性对教育价值理性僭越的倾向〔3〕,出现了“失魂落魄”的问题。2020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 周年,希望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我国高校的立身之本, 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为大学文化奠定了最为深厚的价值基础,是解决“教育价值工具化”倾向的根本之道。 二者的融合,保证了我国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把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大学的价值追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赋能机制:大学文化赋予高校党建文化影响力和生命力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 求知和求真始终是有大学创立以来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 尊重知识、崇尚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不仅潜在的影响组织中人们的思想、 行为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 而且也构成了大学制度和规范模式所赖以形成的思想和精神基础。”〔4〕(p200)学术性是大学文化的基本组织属性, 创新和探索是高校活动的基本特征, 这与党建活动的政治性和规范性要求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张力。 毋庸讳言,在我国高校中,党建活动普遍被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与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强大的内驱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人的心理动机有关。 瑞典学者安吉拉·阿霍拉通过对激发行动力的底层逻辑进行考察指出, 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行为动机, 来自于 “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和“对新知识的探索”〔5〕p3-10。高校是以探求高深学问为基本逻辑组织起来的学术共同体,探索新知识是高校基本的行为动机。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因其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在知识方面呈现出稳定性甚至滞后性特征,这是单纯党建活动在高校缺乏吸引力的深层原因。“打破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摆在高校基层党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6〕高校党建文化要获取生命力和影响力、吸引力,必须深入到师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深入到大学文化的深层逻辑中去, 转变简单直接的灌输式党建实践方式,通过价值引领、制度规范、情感熏陶、环境浸润,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师生对党建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三)育新机制:二者在融合实践中培育中国特色大学新文化

高校党建文化和大学文化都以服务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旨归。 实践证明,没有高校党建文化,高校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优秀的大学文化,高校的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导向清晰、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新型大学文化, 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座谈会上指出的, 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的关系, 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关系,像盐与饮食的关系,党建的内容及党建文化是盐, 生机勃勃的大学文化就是大学人已经习惯的饮食。 党建文化只有在各个层面上都“融化”到大学文化之中,才能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要在2035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这需要一种全新的大学文化。 这种全新的大学文化就是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的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大学文化。

综合以上分析,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不同于一般党建文化的高校党建文化,也形成不同于一般大学文化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但从根本上来看,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成熟的、具有先进性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模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模式,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织部分,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三、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的路径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是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工作领导的实践中实现的,在准确把握二者融合机制的同时, 还要明确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坚定政治立场

政治性是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原则要求。 思想性是高校党建文化的主要优势。 党建文化融入大学文化, 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成为大学文化核心价值构建的灵魂。 要抓住“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治校办学的根本问题,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高校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当前,仍有人坚持“大学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的观点, 在青年师生的价值认知中由于“事实与价值分离,蕴含于事实之中并为事实支持的神圣价值或意义指涉被剥离” 而造成价值认知困境和价值共识困难, 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7〕。高校党建工作者应该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 学会用教育的逻辑和大学发展的逻辑进行理性的辨析和回应, 引导青年师生辨明是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大学。

(二)强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要着眼于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建设目标,集成资源优势,提高建设成效。 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共同核心价值。 大学要培育德智兼修的学生,必须既发展求真的文化,又发展求善的文化〔8〕。高校要立足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大学建设,立足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战略目标与任务落实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重视党政协调和融合, 队伍建设上积极促进党政工作队伍的能力融合, 在工作体制上实现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建设,一体考核。

(三)重视载体建设

文化载体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依托, 文化载体建设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是主动进行文化构建的重要方式。 统筹高校文化载体建设,就是要在高校形成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结合的统一文化建设平台。 “物质载体、制度载体、 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的主要载体”〔9〕,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网络虚拟载体) 建设、 内部治理的制度载体建设、党政融合的组织载体建设、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建设,增强党建文化对于大学文化的渗透力,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推进现代大学治理

现代大学治理是党建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交汇点。 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推进按照行政逻辑办大学转向按照学术逻辑办大学, 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也是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克服大学过度行政化的倾向。 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联系师生方面的组织优势, 使高校党组织成为集中师生智慧、汇聚师生意愿、倾听师生呼声的服务型党组织。

四、结语

提升高校党建的实效性问题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办学治校的实践问题, 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10〕(p330)这虽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对高校党建工作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高校党建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 就是要把党建文化的政治性融入到大学文化的学术性之中, 发挥文化的价值塑造和行为规范功能, 把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融入到师生日常的教学、 科研、 服务活动中, 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主张、 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讲清楚、说明白,引导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载体大学融合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留白”是个大学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大学》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大学求学的遗憾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