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四个阶段

2021-12-26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态度体系理论

王 驰

(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100)

政治认同作为互动型认同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作用于政治主体的一种心理, 使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产生充分信任,而不是仅仅靠语言的教化,这样才能使政治主体愿意主动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以示对政治体系的支持,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因此,在政治生活中必须有效构建公民的政治认同。

尽管政治认同是一个很理想的词语, 但是仅凭口头的空洞表达并无法使公民对其所处的政治体系产生好感, 因而构建公民政治认同的任务需要社会多方的力量参与,而在诸多社会力量当中,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中坚力量, 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培养,更要对其进行思想引导,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的根本宗旨。 因此,高校要做好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工作,培养出合格的“政治人”。 具体来说,可以从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四个阶段来把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

一、认知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前提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 人们对某种事物心存信任的前提,就在于对其有较为充分的认知,政治认同亦不例外。 要使大学生对政治体系产生信任,高校同样要对其进行认知层面的教育, 这是构建政治认同的基础。 “政治认知是认同主体对政治生活的主观反映。 ”〔1〕如果缺乏认知教育环节,大学生是无法理解政治认同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稳定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培养大学生政治认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已被实践所证明的正确方法,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先进的政治理念、合理的政治架构和科学的政治运作方式,结合现实政治的实际状况和动态,以教育这种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的社会化活动。 ”〔2〕

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政治认知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在构建国家政治体制、提高公民政治认知、营造和谐的政治文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是从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中经过抽象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真理, 在一些时候它与公民政治经验是有出入的。 因为个人经验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零散性,是无法对公民实行普遍意义上的教化的。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公民个体经验对于学习政治理论认知的促进作用,当个体经验的认知图式与理论结构相契合,政治认同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当个体经验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过程,才能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发生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知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 结合政治形势来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 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成为校正他们政治价值判断标准。

首先, 高校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 理论是思想层面,生活是现实层面,两者的结合点就是转化层面,弄清这个结合点是什么关系到理论如何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关系到大学生是否愿意相信、 运用理论。 通过考察, 不难看出那些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都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这就需要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政治认知的过程中,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现实结合, 才能使政治认知教育不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其次,高校要引导校内外媒体舆论共同参与。 政治认同教育能否覆盖全体大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的效果。 新时代,对大学生认知形成影响最大的不是教材,而是媒体舆论。 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认知时,要充分运用媒体舆论,始终占领理论教育的制高点。 既要通过整合媒体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增强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广度, 又要通过改变以往以国家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机制, 顺应大学生的认知接受方式。 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大学生政治认知从“熟知”向“真知”转变。

二、情感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深化

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认知后, 并不代表他就相信了这些理论, 还必须将认知进一步深化,使其成为大学生内心感观的一部分,即我们所说的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3〕要使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产生信任, 就需要一定的政治情感来维持, 这就给高校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的新要求。 高校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不只因为它是政治体系对高校和学生提出的要求, 还在于政治情感本身是大学生与政治体系之间的纽带,起到了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作用。 由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时, 应当注意情感变化的表现,这也是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阶段。

要培养大学生真实的政治情感。 政治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 是大学生对政治体系所提出要求在意识领域的回应。 虚假的政治情感,会使大学生看不清甚至看错政治前景, 降低政治认同的效果;真实的政治情感,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对政治体系的依赖,增强政治认同的效果。 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的首要前提, 就在于情感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是真心认同国家政治体系的。 政治情感作为无法用具体手段进行精确测量的对象,能否培养出真实的情感既是对政治认知效果的检验,也关系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最终成效。 政治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既有大学生对政治体系反映性的认识, 也有他们在建构自己政治认知体系时的价值选择。 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对政治体系进行认识、 评价后产生的情感才是真实可信的。 真实的政治情感培养绝不是被动的认知灌输,而在于主体的主动接受,要充分尊重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因此,政治情感的培养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情感,避免口头情感,而真实政治情感的形成又会对政治认同构建的其它环节产生积极影响。

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政治情感。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时不仅要注重情感的真实性,还应当培养具有强烈政治情感的大学生,使他们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政治情感从无到有, 再由弱变强,这对于维护政治体系合法性地位至关重要。 政治情感的强弱是从强度这个维度来界定的,描述的是大学生受外来刺激所能保持自身本质的极限。 但是,政治情感产生的强度又与大学生相应的利益的满足程度成正比。 那些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人,会对政治体系抱有感激的心理, 自然就会对现存政治体系有比较强烈的信任感, 他们更愿意接受政治体系所宣扬的各种理论与价值观, 从而使他们产生高强度的情感体验;与此相反,那些自身利益没能得到实现或很好实现的人,就会对现有政治体系抱有无所谓甚至是不满的情绪, 对政治持悲观态度,认为国家政治体系的存在只是政治上层为了维护自身地位而建立的一套统治工具, 进而产生抵触甚至是厌恶心理,不利于政治情感的培养。 高强度的政治情感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理解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在实质,使政治认知很好地内化到大学生个人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去, 还能够提高他们在面对各种政治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内心认同国家提倡的政治核心价值观,这种认同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政治情感。

三、态度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升华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产生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 反映了人们在看待政治现象、进行政治分析所呈现出来的预先心理张力。 对特定事物所具备的认知、情感、规模、比例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人和事物持有千差万别的态度。 由于边界较为模糊,很多著作将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两者看作同样的意思表达, 这实际上抹杀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就是稳定性。 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情感后, 并不能说明他们对政治体系就完全信任了。 情感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感性层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而态度一旦形成,往往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这就需要高校准确把握态度形成规律,推动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养。

依照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个人态度的形成需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在服从阶段, 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虽然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但是这种一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强制的特点,只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谈不上有多深的情感;在认同阶段,个人不再认为自己完全是被强迫认可某个事物, 而是产生了一定的赞许倾向,这个阶段的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比较主动了; 在内化阶段, 个人把社会要求的观念、态度嵌入自己现有的认知、意识结构中,实现双方的同化。 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不会轻易改变。

然而在当前,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政治态度的过程中, 大多都停留在认同阶段甚至有些还在服从阶段。 有人认为只要将基本的政治理论传授给大学生并经常提及, 就会无形中形成一种强化效果, 时间一长他们自然就会形成相应的政治态度。事实上, 经常提及政治理论确实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但这种强化只是表面认知上的强化,只是促进了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习得,只能说明他们了解了政治理论这个客观事实而已,并不能体现习得理论后的效果。 强化的认知如果符合学生的自身利益,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形成相应的态度,但如果强化的认知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公民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抵制心态,认为这种认知是违背他们本性的,态度的习得也只是表面上的习得。 因此,高校如果不认真把握政治态度的形成规律,大学生就不可能构建起概念明确、逻辑严谨的全方位的认同体系,自然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 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培养政治态度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态度形成的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认清主要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四、行为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结果

人们在谈论政治认同时, 多是将其作为一种心理活动。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政治心理实际上是政治行为的观念表现, 这表明政治认同同样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且实践才是我们构建政治认同的最终目标。 因此,政治认同是一个兼具意识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概念。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要想长期存在,不仅需要公民心理层面的认同,更需要他们实际的支持行为, 具体表现为公民自愿以政治体系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 并主动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宣传。 “政治行为体现了政治的本质。”〔4〕可见政治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人类行为之一,也是政治认同构建的落脚点。 没有现实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就会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 因此,高校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时, 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建设上,还应当将其转化为具体行为,接受实践的检验。 只有在正确政治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才会按照预定的轨道开展, 使他们主动参与政治;也只有当正确政治意识充满整个社会,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并将其转化为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才能真正得以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地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尤其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社会转型以及西方价值观冲击带来的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危机, 对整个社会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同。 如果放任这种现象继续发展,构建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将无从谈起。就当前而言, 大学生政治行为主要分为非理性政治行为和理性政治行为。 当大学生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能够参加各级政治选举,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反映到国家机关,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时,就会呈现出理性政治行为; 当大学生在遇到理想与实际落差大的情况,就会出现不安情绪,缺乏理性分析,政治洞察力与分辨政治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非理性政治行为。 理性的政治行为能够促进社会政治和谐,有利于政治稳定;非理性的政治行为会阻碍政治交流,造成政治疏离感。 因此,高校要准确把握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的关系, 在进行理论教育时也要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推动大学生实现由非理性政治行为向理性政治行为的转变; 要认真研究妨碍大学生将意识转变为行为的影响因素, 建立和完善各种相应的体制机制保证大学生有参与政治的激情。

“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本身的政治发展”〔5〕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构建应当以培养正确的政治认知为起点, 经过政治情感以及政治态度的中间环节的加固, 最终反映到个人的政治行为上。 高校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阶段和规律, 才能从意识层面与实践层面两个方面找到政治认同新的生长点, 才能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态度体系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