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2021-12-26李忠杰
李忠杰
(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17)
一、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进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奋斗的过程,也是在理论上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后,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党章对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作了如下规范表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才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说明,只有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才能使党的初心和使命永葆青春的活力。
二、不断积累的重要经验
邓小平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断从自己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自己的失败和失误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积累的经验非常丰富。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党的建设和执政兴国的经验等,作过多次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概括。
1981年,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炼概括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10个主要之点。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这一结论,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992年,十四大报告认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1998年,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20年改革开放的11条经验。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80年来三条最重要的历史启示,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
2002年,十六大报告概括了13年来的10条基本经验。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执政角度总结了半个世纪的6条执政经验。
2006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5条宝贵经验。
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肯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报告将这些经验概括为10个结合。2008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又对这10个结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论述。
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了执政党建设的6条基本经验。
这些概括,都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加以提炼和概括的。无论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的经验怎样概括、概括为多少条,有一点是肯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所有事业和所有经验,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所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求“新”求“变”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培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突出的有:
(一)五种革命精神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概括了五种革命精神: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性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二)六十四字创业精神
1993年3月,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六十四字的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三)抗洪精神
1998年9月,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概括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四)五种精神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胡锦涛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载人航天精神,即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养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六)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7月,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概括了抗震救灾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
(七)北京奥运精神
2008年9月,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概括和盛赞了北京奥运精神,即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还领导人民培育形成了特区精神、浦东精神等。
这些精神都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这些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综合起来,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
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高高举起。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有活动、工作,都是在这面旗帜指导下推进的。
旗帜,本来是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标识和装饰。引申到政治上,往往指一个国家、政党或政治集团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政治纲领、理想信念等。恩格斯说,一个纲领就是一面公开竖起的旗帜。毛泽东青年时代说:“主义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8页。所以,在政治的意义上,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引导一个党、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前进的目标、道路和理论。
1922年,中共二大文件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的用语。1945年中共七大会场上的标语,写的是:“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的红旗”。后来全党把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总路线称作“三面红旗”。1969年,九大要求“高举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同年8月,十一大号召“高举和捍卫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所有这些“旗帜”,自然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1982年,十二大报告使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并开始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1992年,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科学概括和评价,正式确立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号召:“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1997年,十五大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称“邓小平理论”,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要求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002年,十六大继续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作“伟大旗帜”,并直接写进标题中,要求“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年,十八大主题的第一句话,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17年,十九大仍然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列入大会的主题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外延,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外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集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解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