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探究

2021-12-26杨轶王丽萍林琳陈志新宫萍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垦区农业产业农业

杨轶 王丽萍 林琳 陈志新 宫萍(.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产业兴旺是重点。所以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从其农业内部结构看,各产业之间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不容忽视。农业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自然资源承载力与生产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产出品的品质品种与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日益凸显;种养业结合不紧密,造成资源浪费、循环不畅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黑龙江垦区结合自身资源特性和农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国家部署,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销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出高效、安全、节约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由“种得好”向“卖得俏”转变,由“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垦区地处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辖区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448万亩、林地1362万亩、草地507万亩、水面388万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垦区已经具备超过400亿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实现“十七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北大荒集团旗下拥有国家级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北大荒”品牌稳居中国农业第一品牌。

(一)种植业

从种植业内部结构来看,2019年黑龙江垦区种植业总产值506亿元,其中粮食主产品产值487亿元,占总产值的96%,粮食作物中主要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分别占粮食总产的65.8%、24.9%、8.6%。201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7万公顷,占比99.3%,在所有作物中播种面积最大的是水稻,占总播种面积的52.8%,超过垦区总播种面积的二分之一。可以看出黑龙江垦区依然属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种植业结构,这是黑龙江垦区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发展历史和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共同决定的。近年来黑龙江垦区按照“稳粮、优经、强饲”的种植业发展思路,调减籽料玉米种植,不断扩大高蛋白大豆、杂粮豆、优质水稻、酒用高粱等经济效益高的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绿色果蔬、食用菌、有机农产品等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

(二)畜牧业

畜牧业产值在黑龙江垦区第一产业中的占比仅次于种植业,占总产值的12.7%。2019年黑龙江垦区畜牧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较2018年63亿元提升12亿元,提升19.3%;肉类总产量24.6万吨,较2018年27.3万吨减少2.7万吨,减少10.08%。近年来垦区以“两牛一猪一禽”为主的畜牧业呈现出“两减两增”的发展趋势,即奶牛、生猪存栏量减少,肉牛、禽类出栏量增加。借助我国畜牧业发展北移的良好势头,黑龙江垦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畜牧业生产基地,以“清洁、循环、优质、高效”作为畜牧业的发展思路,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不断融合与良性发展。

(三)林业与渔业

新时期黑龙江垦区狠抓植树造林,2019年实现造林面积1478公顷,其中用材林573公顷,防护林801公顷,实现总产值6.31亿元。围绕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战略,垦区将兴林与富农相结合,突出绿色发展主线,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均得到了稳步提升。

渔业是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农业生产部门开放时间早、市场化程度高。2019年垦区渔业总产值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67%。渔业养殖水面积2.45万公顷,水产品总量2.08万吨,其中鱼类2万吨,占总量96%,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业内部结构失衡

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但其农业结构层级低,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种植规模小、产量低,2019年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约为1万公顷,饲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约为1万公顷,两者之和仅占垦区总种植面积的0.7%,且存在品种品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垦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不足。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受到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的保护,长期以来粮食价格稳定,是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并且黑龙江垦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与主要农产品消费市场距离远,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对经济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的了解,制约着种植业效益的提升。

(二)养殖业总体规模较小

黑龙江垦区生态资源好,环境承载力大,发展畜牧养殖业具有先天优势。然而与种植业相比垦区养殖业比重低,规模小,发展空间还有待提高。2019年垦区生猪存栏58.3万头,羊存栏18.9万头,肉牛、奶牛合计存栏19.7万头,各类牲畜合计存栏约为100万头,而同期耕地面积约为垦区一倍的四川省,2019年仅生猪存栏即为2900万头,是垦区各类牲畜合计存栏量的29倍,差距之大引人深思。虽然存在着远离人口稠密地区,周边消费能力弱等客观因素,但养殖业投入不足、规模化效益差、发展观念陈旧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三)种养业未能实现协调发展

黑龙江垦区种养业发展基础良好,但未能形成“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种养业投入差距大。长期以来垦区种植业投入有保证、效益好、收益稳定,而养殖业因为受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见效慢,受疫病影响大收益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导致长期投入不足,发展缓慢,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二是种植业中饲料作物占比小。虽然垦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小,品种单一,无法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没有建立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垦区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在畜禽粪便回收发酵方面的投入,但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畜禽养殖粪便肥料化开发技术推广应用滞后,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少,政策引导与扶持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待提高

黑龙江垦区产业融合广度、深度不够,未能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体系。特色农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市场营销手段单一,主要依赖经销商渠道,推广难度大;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综合生产经营成本高于业内平均水平,导致盈利能力差;市场研发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产品服务理念滞后,无法为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康养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开发力度不够,绝大多数新业态形式为农场投资建设或个人家庭兴办,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融资困难、竞争能力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各企业间沟通联动少,信息不能共享,无法形成区位竞争优势。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本高

黑龙江垦区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与之对应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就意味着要在一定程度上重铸产业链条,对种养、加工、仓储、销售、物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前期投入巨大,存在后期收益不稳定等问题。

三、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建议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为着力点,以“保、调、稳、扩”等重点“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以“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粮经饲生产结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为途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相关文件的出台为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基本的社会与自然规律,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其主要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的是要让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所以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品种、品类,合理布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这样才能在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当下立于不败之地。二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原则。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质保证,黑龙江垦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排头兵”,具有神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垦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粮食产量变化,不能舍本逐末求发展。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农业领域同样适用,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科技先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要抓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要发挥区位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社会条件,发挥要素禀赋优势,确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与重点,避免盲目发展。五是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垦区时提出“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使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实现自然环境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建议

1.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垦区要发展,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农业发展趋势,通过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科学发展路径。黑龙江垦区在宏观层面总体发展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在微观层面也存在着亟待完善之处。所以应充分厘清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思路,秉承“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快资产整合,打通垦区产业内循环,参与垦区外循环,形成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2.提高科技水平,增强优化支撑力

一是要提高传统农业中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推进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及无人智能化农机设备普及。二是要大力引进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农业科技。发展农产品冷链保鲜仓储技术,以垦区名特优产品为加工重点,组建农产品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研发、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推进垦区农业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促进科研成果商业转化。

3.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要打造新型农业经营实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强的农业经营实体。通过垦区统筹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利益互惠的发展机制。二是要延伸产业链。按照“大产业”建设目标,围绕“两头两尾”构建产购储加销运全产业链。重点打造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大豆为主的油料产业链和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三是要推进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强化人才引进,吸引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到垦区发展。

4.加强农业生产宏观调控

一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营销体系、生态环境等建设要大力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及时更新种养业品种。通过加强农作物良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及时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不良品种,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三是要依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种植结构,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发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提升农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5.发展品牌农业

一是要围绕北大荒集团“181”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形成“生产+科研+消费”的闭环,对不同目标市场、生产区域、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农业品牌,确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定制化。二是要通过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名牌培育、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应把农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树立质量决定生存的发展理念,持续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绿色有机食品,打造品牌信誉。三是要在巩固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新兴互联网媒体平台,挖掘“网红经济”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价值,不断创新农产品营销新模式。

猜你喜欢

垦区农业产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