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1-12-26胡引
胡 引
(安徽省宁国市委党校,安徽 宁国 242300)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时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只有依靠创新,企业才能紧跟市场步伐,始终站在经济发展的前沿,做大做强做优;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我国才能够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尽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快速转型。
1.宁国科技创新的现状
面对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宁国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总抓手,以县域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载体,以推动创新技术攻关为主方向,以创新成果转化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人才引育为支撑,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1.1 突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1.1 强化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研发中心为主体,以民办科研机构为补充的技术研发体系。
1.1.2 推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相继建设省级耐磨材料检测中心、宁国赛宝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宁国智谷”。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1.1.3 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成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建立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和创业项目库,形成“六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机制。
1.2 突出科技项目带动,着力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宁国根据国家、省、市科技政策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做到发现一批、储备一批、提炼一批、申报一批,助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引导中鼎等创新领军企业以及科技新兴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攻关项目。
1.3 突出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出政策性制度供给,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1 加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依托中鼎全球并购、海外合作优势,高标准建设中德智造小镇。
1.3.2 组织企业参加省科学技术比赛。保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汽车高性能空气悬架系统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3.3 引导企业加快研发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形成切实有效的生产力,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年平均成果转化数达5项以上。
1.4 突出创新主体培育,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1.4.1 持续强化高企培育。宁国采用集中培训解决共性难题、上门服务解决个性问题的模式,从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帮扶指导。培育挖掘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引领行业标杆的品牌集群。
1.4.2 深入开展精准帮扶。重点针对重新认定企业和新增培育企业,围绕高企申报的核心指标,开展精准帮扶指导,对标完善申报条件,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做好申报工作。
1.5 突出资金争取,着力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衔接沟通,准确把握各级惠企政策,积极鼓励和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助推企业发展。
1.5.1 加强对外沟通,做好资本运作引导。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G60科创走廊发展引导基金的组建。鼓励中鼎、司尔特等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发债等形式再融资,支持“新三板”“新四板”“科创板”挂牌企业上市融资。
1.5.2 对上争取资金,提升创新支撑能力。2020年,17家企业获2020年安徽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兑现,27家企业获省级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补助。
1.5.3 加大对上项目争取,积极申报省重点团队项目。落户的创新团队中有6家团队项目获得资金扶持。加大对市本级团队扶持,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争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项目支持。
1.6 突出人才引育,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依托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引入一批创新人才,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1.6.1 出台政策,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按照“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开发一个新产品、培育一个新产业”的理念,积极招引高层次创新团队。
1.6.2 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办班、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引进一批高校优质人才来宁创业就业。
2.影响宁国科技创新转化的因素分析
真正的创新强市应该专利“质”“量”双高。和其他城市一样,宁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不断攀升,是安徽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唯一的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如何精准把握由科研向技术转化的关键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少,投入资本不足。缺少资金投入是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宁国中小型企业较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缺少融资渠道,许多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停止。规上企业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考虑到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风险,不愿意冒险尝试。金融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入不同的融资渠道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于我们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2.2 企业缺乏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企业的专利意识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和薄弱的,并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制约专利制度实施效果的一项关键因素,绝大多数企业运用专利保护自己与对手竞争的意识还很薄弱。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太低,也是企业保护意识偏低的原因之一。
2.3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尽管企业创新规模有所提升,但考虑到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宁国企业的总体创新活力仍显不足,中小型企业,在规模、资源、市场、抗风险等方面都存在劣势,不会选择自主创新。
2.4 全市科技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缺乏合力。以宁国智谷建设为例,开发区牵头负责了整个智谷基建、管理工作;科技部门牵头开展组织了科创中心建设、引进了华测橡塑密封件检测平台;经信委牵头引进了赛宝实验室落户;市场监管局牵头承担了省级耐磨检测中心的运营;商务局牵头组建了电子商务产业园;招商局牵头完成了部分招商引进企业的入驻。各个部门都根据自身职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并没有最大化的形成合力,整个智谷建设也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如何统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益,缺乏有效解决思路。
2.5 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技术经理人才短缺。目前市场上的技术转让、专利交易、评估等服务机构鱼龙混杂,缺少真正懂技术、懂法律、懂经营管理的技术经理。
2.6 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缺乏直接的研发技术支撑。调研中发现,有些项目对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并不是教授或科研机构的主攻方向,其研发效能往往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绝大多数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与高校院所个体间的合作为主,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更多流于形式。
2.7 技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各方合作存在节奏差异。供求信息的不对称,经常会使科技成果无法在市场上及时产生经济效益。2.7.1部分科研项目立项时对市场需求评估不充分,不少专利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错位,无法转化。2.7.2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割裂,有技术找不到资金、有资金找不到项目,有项目找不到好的运营机构。
3.促进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建议
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科技之争、创新之争上,如何让创新与经济发展互促互进,尤其是以专利为跳板提升宁国在长三角一体化城市链中的地位,亟待各方协同努力。而如何实施更有效的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加速先进技术扩散,则是实现下一个突破,继而走向创新之城的根本。
3.1 优化政策性财政补贴配置方式,保障科技创新资金需求。改革现有资助方式,增加能够体现发明创造在市场中产生经济收益的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3.1.1 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四个阶段,将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逐渐向鼓励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后端倾斜。
3.1.2 以年度最注重研发投入企业评选活动为切入点,综合企业年度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及研发投入增速,评选年度最注重研发投入企业。
3.1.3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各类科技和人才项目评审中,增加专利质量、转化率、交易和许可收益等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全面激励创新主体高价值技术的产出和供给。
3.1.4 采取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股权投资、社会资助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社会各类机构、商业银行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服务,拓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3.2 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应当真正地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到企业竞争、市场竞争、创新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3.2.1 用宣传、教育、执法等多种方式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使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3.2.2 推进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专利巡查制度。知识产权的拥有者要知道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的权益,依法与各种形式的侵权行为作斗争,而且知识产权的利用者也要明白只有依法才能取得知识产权,才能使用知识成果,否则就会受到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惩罚。
3.2.3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诉讼。在工作中树立典型,以身边的案例作为宣传重点,更能触动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打造创新体系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3.3.1 大力营造企业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3.3.2 加大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围绕行业和企业创新短板,聚焦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
3.3.3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重视研发前客户需求调研,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3.4 聚力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宁国科技创新的样板区。为打造融入G60科创走廊的安徽承接点,搭建吸引高科技人才、团队、企业的平台,宣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宛陵科创城建设指挥部,统筹负责宛陵科创城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重大事项决策,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科创团队落地发展”的建设运营模式。建议参照宣城市成立宛陵科创城创建办的模式,成立宁国智谷建设办公室,统筹负责智谷建设,编制宁国智谷发展规划,才能最有效最大化地发挥部门合力,打造宁国科技创新的样板区。
3.5 多措并举引进人才,为宁国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多措并举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第一资源切切实实成为支撑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3.5.1 直接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组织重点企业赴长三角开展校园招聘、参加人才交流会。在长三角地区重建人才工作站,把引才触角延伸到长三角重要城市集群,发挥以人引人效应。
3.5.2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与沪苏浙合作,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宁的合作模式。
3.5.3 精准引进重点人才和团队。紧扣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要求,引进和培育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
3.6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合作深度与精度。建议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牵头与主导产业匹配度高的高校院所建立校市合作机制,搭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形式的公共服务型产学研合作实体平台。
3.6.1 完善产学研合作奖励机制,引导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3.6.2 探索多样的合约形式,创新专利转化合作模式。在研发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约建立方式上,可以考虑灵活富有弹性的合约形式。
3.7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作用,扩大技术转移需求。加强知识产权运营、专利导航工作,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专利信息提供商、专利评估机构等相关服务机构深度参与科技成果供给环节。
3.7.1 在支柱产业进行科技项目研发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引导企业组织实施技术信息分析利用、专利导航、专利价值评估;
3.7.2 搭建技术转移行业联盟,并由联盟聘用技术和法律专家服务各成员单位,充分开展信息共享和行业协作。
3.7.3 打造沪苏浙孵化器成果转化基地。沪苏浙地区一批成熟的科研成果项目和孵化企业急需转化,重点引进一些成熟的孵化器主体,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