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26洪平
洪 平
(江西省华赣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96)
目前,我国农村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在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能够达到70%左右,其他的各类废弃物大多都排放到了农村环境之中,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农村种植较为分散,农村缺乏科学的农业种植知识,使用化肥、农药等过量,不合理的施肥,造成其不能全部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形成了水环境污染源。此外,农村养殖业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畜禽粪便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是直接排放到农村环境之中,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农作物秸秆大多被焚烧,也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等排放总量呈现增加趋势,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到农田、附近河流等,大量铅、汞等矿物质超标,严重污染地表水甚至是地下水。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环保意识偏低,生活污水几乎不做任何的防治处理,因此增加了氮、磷的水污染;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不完善,缺乏公共基础设施,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清理,久而久之给周边的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指导理念
1.1 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当务之急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从观念上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关注水环境污染问题,唤起他们的环保自觉性。具体来说,可以采取环保文艺汇演、漫画宣讲、专题知识讲解、垃圾分类动画演示等方法,逐步引导农村居民改变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增强垃圾分类和节水意识,主动参与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行动。
1.2 制定规划方针,启动科学防治
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应当长期落实,方能取得成效。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防治规划,一方面把握当前情况,另一方面考虑长远利益。具体来说,基于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不同,对农业结构与布局进行全方位调整,最大限度减少环境风险。例如,为污水管网的铺设预留合理的空间,完善排水机制,探索小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模式。
1.3 加大环保投入,确保资金支持到位
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需要切实的资金保障,以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宣传教育、核心技术推广等。而资金来源不仅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还可以借助民间资本。如此一来,既减轻了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的资金压力,也解决了农村环保型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难题,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1.4 尊重因地制宜,实施技术推广
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技术推广来解决污染源头性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极力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农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展开分析,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更便捷的污水处理技术。比如,针对污水富含营养物的问题,推行氮磷资源化与尾水利用技术;针对粪便污染水环境的问题,推行农村旱厕改造,引入微生物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
2.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污水处理缺乏技术支撑
目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是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比较普遍的问题。先进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无法深入到农村,生态技术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即便是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再丰富,也在实践中无法投入到农村环境之中。如打造天然的集中湿地系统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途径,而面对地势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等,该系统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同样,该系统对于处理农村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降解能力一般。因此,污水处理应当因地制宜,如果处置方法不能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平衡,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2.2 “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依然存在
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够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的科学分析,管理无序,监管制度不完善,相关部门缺少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致使部分企业疯狂追求经济利益,给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在经济总量增长与生态环保之间选择时,过多注重GDP等业绩考核,甚至用牺牲环保来达到目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了急于招商引资,往往对外资项目“开绿灯”,对环境保护方面疏于监管,造成农村地区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2.3 污水治理缺乏配套基础设施
在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如果农村缺乏环保基础设施,将直接影响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大多农村地区没有净水装置,甚至没有自来水,缺乏基础设施,对地下水很难做到有效保护。另外,农村旱厕改造不够彻底,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地下管道等基建工程质量往往达不到标准,对农村水环境造成污染隐患,这就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原因,对于基础设施的维护不到位,缺乏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村民缺少维护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这就使得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了失控现象。
2.4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科学指导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指导,无法保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与再利用。农民对于水资源保护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2.5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没有认识到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严峻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农民用水大量浪费,存在不合理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污染源缺乏防范意识,如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造成了水环境污染治理进程推进缓慢,效果不佳。
3.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3.1 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
要不断完善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发展政策,确保“三农”工作有序进行,转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体制机制模式的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农村发展之路,对于“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等,要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对农村工业进行改造,提升农村工业化集中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减少水环境污染。对于位置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并重,同步发展,着力建设配套生态化污水治理设施。另外,对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治理成效。
3.2 完善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法律机制
对农村水环境保护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从农村综合性发展角度应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健全完善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制度,落实环境影响评估机制,使得农村水环境保护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严惩对农村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人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追加行政处罚。如对于养殖场等农村企业,要督促其制定粪便处置措施,进行严格执法与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水环境污染。
3.3 实现科学性的水环境污染治理
要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实现科学性的水环境污染治理。这是一项最为明智的举措。要想加快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进程,提高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加强研发创新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因此,必须要在污水处理手段、流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是氮、磷水污染,应采取废水脱氮除磷的方法,提高农村水环境水质,同时要在废弃物等污染源回收利用、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下大功夫,达到直接有效的治理目的。
3.4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确保污染治理质量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质量的重要举措。农村与城市截然不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落后,应当统筹全局,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实施契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方式;统一建设水环境污染治理试点和示范工程,加强农村污水排放管道的建设。对于农村而言,大多分布不集中,需要科学整合村庄,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形成多网络、多渠道、多结构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防治体系。同时,要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定期维护,引进专业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指导监督作用,从根本上保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效,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3.5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要让广大的农民参与到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队伍中来,加强农业相关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在乡镇、农村举办农业科技等有关培训,重点讲授农村水环境污染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危害,宣传水环境保护的长远意义;在增强农民环保意识的基础上,要扩大媒体宣传,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学习,从而增强公共服务意识与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3.6 过程处理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的处理,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是生态循环技术。例如,日本推行的水生植物滤床有效实现了对资源的重复利用。该模式主要构建了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床体无任何填料,而污水中的各类有机物负责供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该技术以生物堆肥发酵为媒介,将底泥中富含的有机物转变成高效有机肥。再如,我国南方农村地区可以实行生态综合系统塘模式,它将多种生态塘融合,通过对其中的生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构建“藻—贝、螺、水草—鹅、鸭”或者“菌、藻—浮游动植物—鱼—鸭”等食物链,将污水资源以另一种形式进行高效利用,促进了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可以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农田的地表径流实施生态拦截。比如,将低洼废弃耕地转化成人工湿地,有效截留氮磷化合物,在维持种植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对水质的净化,从而促进农村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
3.7 终端生物-生态修复
针对水体严重污染或者富营养化现象,应当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如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在自然湿地、天然滩涂和人工湿地等环境,借助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以及生命活动实现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分解,从而以自然的方式净化水质。该技术的应用目前已经较为普遍,比如,日本在人工湿地构建由茭白、荇菜、芦苇和香蒲等组成的生态链条,即维护了当地鸟类的生存环境,又保证了水源的纯净,芦苇荡所形成的风景还带来了额外的旅游经济收入。这对于我国农村有极好的借鉴价值,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8 源头控制
首先,虽然利用动物粪尿代替化肥来改善土壤性能,能够减轻对土壤的危害,但农村对动物粪尿的利用还停留在传统方法上,比如将没有做清洁处理的粪便直接进行农用,利用效率极低。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应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厕所,通过更加安全卫生的方式对废弃资源进行高效利用。
其次,随着现代养殖场所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养殖技术的提升,养殖污水排放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少污水排放的禽畜圈舍,即在养殖圈舍内部安装较厚的有机垫料,在源头上吸附污水,并把废弃物由液体转变为固体。这种模式所消耗的能源和资金较少,可使用秸秆、稻草等常见易得的废弃农作物作为垫料,如此一来有效地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一举减少了废弃农作物燃烧污染以及养殖污水问题。
再者,对于农业生产的氮磷污染问题,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在施肥过程中,要控制氮、磷、钾的比例,做到科学合理,并控制好绿色肥料和化肥的使用比例,减少对化肥的使用,最大限度发挥化肥的潜力,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广泛采用的大水漫灌模式存在显著的水资源浪费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浪费,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危害。因此,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或者修建回流沟渠收集富含氮磷元素的渗回液,从而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提高氮磷的利用效率。
4.结语
对于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有利于提高农村水环境保护成效,有利于保护农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功在千秋,造福群众。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就必须要从源头上了解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从内因、外因、危害等因素入手,深入挖掘研究产生的根源,并加以分析,真正找到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同时,要结合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经验,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标本兼治,从发展理念、建章立制、创新研发、建设基础设施、农民环保意识等方面提出治理的具体措施,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