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2021-12-26杨振
杨 振
(滕州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山东滕州 277599)
1 “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优势分析
1.1 控制水肥均衡性
对比传统化的栽培管理方式,大部分种植户过于重视农作物生长,却没有对其基础条件全面探究。在水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以漫灌、沟灌等方式为主,既无法保证水资源充足吸收与利用,又浪费大量水资源,无法对农作物种植与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对此,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手段方面有效创新,扩大“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范畴,突出此项技术良好成效。
例如:在马铃薯栽培中采用此项技术,经种植人员对地质条件、自然条件等实践勘察与分析,强调土壤中水肥充足性,符合马铃薯生长要求。在干旱时期能及时浇水,水分充足时停止浇水,可有效解决传统化栽培管理方式的不足,并保证水肥施加的科学性、合理性,始终控制着水肥均衡性,确保马铃薯产量与质量。
1.2 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考虑马铃薯农作物种植后的生长情况,主要影响因素是马铃薯种植后的生长条件。借助“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率,增强马铃薯抗病能力,选择单株灌溉方式,利于水分直接灌输到农作物根部,最大程度地吸收水分,保证马铃薯生长旺盛,有效提高其自身抗病虫害能力,提升马铃薯产量。
1.3 节省人力
在“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实施过程中,核心内容是管道灌溉、施肥。经管道铺设后,只需把田间阀门打开或关闭,就可控制田间施肥、浇水等情况,无需在此环节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工作量。由此可见,此项技术具有较强的经济性。
1.4 保护生态环境
受传统理念与模式影响,种植人员往往会分开处理浇水、施肥工作,既无法保证农作物充分吸收各类营养物质,又会因漫灌或沟灌方式把土壤中的肥料冲出至土壤表面,无法发挥出较强的施加效果,以此方式长期管理,会对土壤造成一定污染。对此,借助“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解决问题,选择“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结合农作物各阶段的生长情况,定量、定时地施加,可有效降低土壤污染程度,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解决资源浪费问题。
1.5 解决烂种问题
结合传统化种植模式分析,大部分种植户均会在播种工作完成后开展灌溉工作,因土壤湿度增大,马铃薯深播后会出现烂种的情况,还需后期补种,因此马铃薯种植效率受到影响[1]。“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最大优势之一,是能对土壤湿度均衡处理,保证土壤通气性。一般情况下,控制马铃薯播种深度在15 cm左右,再配合“少量、多次”的水肥施加方式,可保证马铃薯种植工作完成后农作物良好生长。
2 “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实例
为深度探究与掌握“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优势,选择具体案例展开探究。遵循“因地制宜”的管控原则,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种子,控制种植密度1.875~2.25万株/hm2。试验地面积41.33 hm2,主要包括对照田用地1.33 hm2、“水肥一体化”试验地40 hm2,经勘察检测土壤pH值8.3。
2.1 栽培模式
对照田选择的是人工栽培模式,控制行距开展种植工作,柱距35 cm、行距70 cm、密度2 720株/667m2,采用的是漫灌浇水方式。“水肥一体化”试验地借助农业机械设备开展播种工作,结合种植工序有序实施,总用种量150 kg,采用地膜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控制大垄11.3 m、地膜规格0.10 mm×100 cm、株距26 cm、种植密度3 945株/667m2等。并设置了相应的管道,经铺设后在管理中正常使用。
2.2 水肥管理
结合马铃薯种植品种习性、特点等探究,在各阶段均进行了相应的施肥、浇水工作。其中,底肥是过磷酸钙,控制100 kg/667m2,有效条件土壤pH值。与可丰复合肥综合应用,控制80 kg/667m2。“水肥一体化”试验地遵循“少量、多次”施加原则,对照田是传统化的施加理念。但“水肥一体化”试验地与对照田的底肥、追肥施入量相同,技术措施保持一致,结合各阶段的管控,记录相关信息数据。
2.3 测产
结合当地气候变化,在8月中旬采收马铃薯,经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在田间实际测控,把“水肥一体化”试验地与对照田的测控数据对比分析,掌握不同栽培模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第一,地膜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平均行距65 cm、平均株距26 cm、密度3 945±46株/667m2、产量3 300 kg/667m2、150 kg以上一级商品马铃薯3050、商品优等率92.4%。第二,人工栽培模式。平均行距70 cm、平均株距35 cm、密度2 720±32株/667m2、产量1 415 kg/667m2、150 kg以上一级商品马铃薯1160、商品优等率82.0%。
结合上述对地膜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与人工栽培模式的相关信息数据记录与分析,可了解不同栽培模式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在密度因素影响下,“水肥一体化”试验地的产量增加1 885 kg/667m2,种植株数1 225株/667m2,增产率133.2%。再对比150 kg以上一级商品马铃薯,“水肥一体化”试验地比对照田多1 890 kg/667m2,商品优等率提高10.4%。
2.4 生产效益
2.4.1 “水肥一体化”试验地:平均产量3 300 kg/667m2、商品薯产量3 050 kg/667m2(150 g上为一级薯)、平均收入5 185元/667m2(马铃薯价格1.7元/kg)、用工费用469元/667m2(人工费80元/日)、肥料投入568.4元/667m2(肥料投入一致,但施肥次数不同,浇水5次,每次用水30 m3)、水电费用45元/667m2、其他投入813元(如种子、地膜、滴灌设备、农药等),纯收入3 289.6元/667m2。
2.4.2 对照田:平均产量1 415 kg/667m2、商品薯产量1 160 kg/667m2、平均收入1 972元/667m2、用工费用694元/667m2、肥料投入568.4元/667m2(肥料投入一致,但施肥次数不同,浇水2次,每次用水150 m3)、水电费用90元/667m2、其他投入460元(如种子、地膜、滴灌设备、农药等),纯收入159.6元/667m2。
2.4.3 通过上述记录的信息数据探析,“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成本消耗较大的环节是基础设施投入,是因此项技术在应用时要考虑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如:灌溉设施、地膜等。而节省费用却比较多。如,人工费、水电费、肥料投入肥等。从综合效益角度分析,“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优势较突出,每667m2纯收入约20.6倍,并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体现了“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较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3 “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具体的实例分析,更全面地了解“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重要作用,对比马铃薯产量、效益等,扩大“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范畴,也是各地区对此项技术加大应用力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使用过程中,需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保证马铃薯栽培及管理工作有序实施,降低马铃薯栽培管理难度。因“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优势较突出,在各地区中均被重点关注,各地区农业部门需要在此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利用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与机械设备控制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马铃薯半膜覆盖更适合露天种植。在应用前,需对种植地区的自然环境、地质条件等勘察检测,依据检测数据对比“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要求,在各项指标均适应的条件下,可编制完善的种植方案[2]。尤其在丘陵区,能有效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约7~10天,有效错开马铃薯的大量收获期,能在市场中销售到理想的价格,给种植户们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种植户生活质量,提升经济水平。
4 “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实施建议
考虑各地区的各项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保证此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发挥出较强优势,还需依据其使用原则规范管控,实施效果才会更理想。建议当地农业部门对此大力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更多种植户的关注与正确应用,经专业化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与定期培训,提升种植户技术水平与专业能力。在培训中鼓励种植户们积极参与,及时提出日常种植与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由培训人员从专业化角度为其合理解答,将具体技术落实在实践中,规避常规问题持续发生。
此外,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帮助农业部门解决经费问题,出台优惠政策,调动各企业、个体等参与投资,使农业部门有充足的资金费用。可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配套设施,招聘大量专业化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有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为种植户们提供实践指导,使更多种植户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提升马铃薯产量与质量。再加上各部门相互协作与配合,每项工作均可有序实施,整体成效显著增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通过上述具体案例分析,了解到该地区对“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的重视,经当地农业部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具体的效果证明此项技术的优势,为种植户们营创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政府部门在此方面也给予经济帮助,促进“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与配套设施协调应用,调动了该地区农业发展,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